开放教育资源背景下高校体育慕课(MOOC) 发展研究
2021-11-21耿洁
耿洁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 100083)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了国外慕课平台,并结合自身教学要求和需求,自主研发和建立具有特色的慕课平台。近年来,体育学科备受关注,通过运用慕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将其与体育教学课程进行全面结合,在满足开放教育资源各项要求的基础上,强化各大高校之间的联系。紧跟信息化教学发展趋势,各大高校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优化体育教学结构,着重发展体育慕课。该文从慕课和开放教育资源内容入手,结合各大高校体育慕课建设现状展开阐述,针对其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未来发展建议进行全面探讨。
1 慕课和开放教育资源内容
在对慕课(MOOC)进行分析期间,发现其是一种新型的在线课程开发类型的教学模式,是大规模或是大型开放的在线课程。其特点,一是具有的规模较大,并不是指通过个人开放的一两门课程,而是指由众多参与者发布的课程[1];二是具有课程开放性,始终尊崇创用共享协议,在课程始终处于开放状态的时候,才能够将其称之为“MOOC”;三是具有网络课程的特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需要教师面对面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而是可以将课程材料发布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就不会受到地点因素的限制,而是将电脑作为载体,通过网络连接,就可以在任何地点学习知识。
开放教育资源的具体内容是指教育工作者、学生、自主学习者,在实际教学、学习、研究过程中,使用或是重复使用的,具有免费性的数字化材料,在开发教育资源背景下,能够证明教育机构更加注重教育创新工作的开展,进而使教育制度变革过程中的各项信息技术变得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满足信息技术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各项要求,也能达到与全球国家院校进行合作的目的,是目前各大高校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基础条件。
2 各大高校体育慕课建设现状
思想观念对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增多,体育慕课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各大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满足教学改革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各大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从而设计出能够展现自身教学特色的现代化体育课程体系[2]。高校学生在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作用下,对体育的追求不只体现在外在追求方面,还将自身的个性化想法与之进行结合,既展现出外显的特点,又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慕课的发展,为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应的启示。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如何顺势转变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思考[3]。在开放教育资源背景下,为了能够紧跟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就要真正做到知识共享、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发展体育慕课,以此来打破原有体育课程教学的束缚,进而提升高校体育课程变革有效性。如果高校体育教师长期使用单一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只注重实践和理论中一方面的教学内容,也将无法使体育教学全面发展。基于此,就要着重发展体育慕课,将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容进行结合,在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各大院校之间相互沟通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 高校体育慕课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体育慕课建设机遇
在实际建设慕课教学体系过程中,主要依据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将传统形式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转移到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教学,在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创设虚拟空间的同时,使学生自由学习,进一步扩展学生体育知识学习时间和空间。在慕课教学体系作用下,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任何学习时间和空间,并且在通信工具的辅助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虚拟课程活动教学中,对于各大高校提升体育课程教学效率具有重要帮助[4]。通过正确开展体育慕课建设工作,最优化地对教学资源进行分配,是现阶段提升教育公平性的重要举措。
体育慕课教学形式的出现和应用,无形中为高校体育教师带来了相应机遇,不仅使更多的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和思考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下,高等体育教学应具备的形态,也能为后续各大高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流程优化工作提供保障。慕课形式下的体育课程教学示范,对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学生通过细致观看体育慕课教学示范的相关视频,在形成体育教学示范动作的运动表象之后,能够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内容,便于教师进行正确指导,在有效解决学生体育课堂学习和课后锻炼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辅助作用。
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对慕课教学模式进行应用,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逐步向全球化、国家化方向转变,具体表现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院校的学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在同一个时间聆听同一名教师的体育课程讲解,甚至在课后学生也可以不受次数限制地反复观看体育教学视频[1]。不可否认,体育慕课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形式下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节省各项教育成本的同时,能够引导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变革工作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2 体育慕课建设期间面临的挑战
高校慕课建设期间存在一些不足,急需解决,不能只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趋势,而忽视最基础的内容,如忽视教师慕课体育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就会阻碍体育慕课教学效率的提升。一旦体育慕课基础理论多余实践,就要对整体体育慕课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和改善,从而达到夯实体育慕课基础理论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体育慕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期间,“随着慕课的推广,高校体育教师会不会面临失业”这一问题备受关注。但是从本质上对其进行分析,实际上体育慕课并不会完全替代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而体育慕课则是充分发挥教学课堂辅助作用。对于原有的体育课程而言,需要高校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积极参与其中,在全方位的锻炼下,全面掌握教师讲授的各项体育知识,从而亲身体验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在体育慕课教学模式的作用下,主要就是使学生在网络平台学习体育知识内容,一旦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进而退出慕课学习。在此种状况下,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慕课教学期间,需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从而更加高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为了进一步彰显体育慕课教学价值,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进行学习,最大程度上保证体育慕课教学内容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5]。考虑到体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机会,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能否正确应用慕课教学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除此之外,在开放资源教育背景下,慕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使各大高校人才交流、人才竞争变得更加频繁。
4 开放教育资源背景下高校体育慕课发展建议
4.1 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建议
在开放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慕课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造成了冲击,导致传统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被忽视。在传统体育教学课堂中,授课课时比较少,并且教师在体育运动领域的成就有所不同,导致在课堂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将体育课堂转变为具有知识结构特征的课堂。在此种状况下,就会进一步凸显出具有自身专业性的体育课堂教学性,长期以往地进行教学,会使高校学生在完成了整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只记住了概念,不利于学生独立性的提升。
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其更具有挑战性,同时也在培养高校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6]。这就要求高校教师紧跟开放教育资源发展趋势,创新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就是将学生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部分,细致分解为学生可以自主操作的流程,并且还要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各项问题进行细致规划,从而保证学生即便在没有教师监督的状况下,也能通过使用网络平台,按照教师提前安排好的各项步骤,细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育知识。通过正确的慕课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在提升体育教学水平的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现阶段,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比较薄弱,加之逐步适应了课外体育教学模式,如在教室中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过程中,并不会觉得这是一项有趣的事情。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真正遵循“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保证体育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同时,注重提升高校学生体育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在实际应用慕课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期间,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号召能力,在使学生完成线上学习内容之后,还要在线下进行体育运动实践操作,以此来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关系。通过在慕课学习之后学生的评论,发现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清楚地认知自身的优缺点,这对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帮助。此外,体育慕课教师也要提升自身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在保证教学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进行充分应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分析和解决各项问题。
4.2 对高校体育慕课学生的建议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慕课与其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更具有公平性。在开放资源教育背景下,慕课教学模式无需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而与“一对一”教学模式具有相似性,主要就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实际感受的距离相同,能够防止像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那样,出现“一对多”的教学状况,这样教师将无法全面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但是体育慕课教学则不同,能够为高校学生学习提供充足的空间,加之在全方位媒体介入下,还会为看慕课的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分析,体育慕课更是评估的一种记录过程。慕课能够根据学生的专注时间,合理控制视频时间,在帮助学生合理管理自身学习时间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体育知识学习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教学场所,在实际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期间,其教学质量和效率备受关注。在开放资源教育背景下,教育结构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提出了严格要求,考虑到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就要在建设和发展体育慕课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保证高校学生能够高效学习的同时,准确落实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