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四旅一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1-11-21魏旭江张英华吕开伟阎雅瑛
魏旭江 张英华 吕开伟 阎雅瑛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酒泉 73500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品体系日益完善,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旅游业迎来全域旅游的新时代,我国旅游业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然而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旅游类专业人才短缺和人才质量不高,缺少一批“讲好中国故事、当好服务管家、善于跨界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文旅人才,这是高职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要纠正这一偏差,必须要进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问题[3],是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文旅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在实际中,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接轨,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产教融合不深入等短板[4],严重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必须根据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现状,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据,对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培养符合现代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是促进我国现代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举措
为适应全域旅游、文旅融合、智慧旅游等新业态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确定“讲好中国故事、当好服务管家、善于跨界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文旅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证融通、课赛融通、课岗融通三大课程模块,开发了认识之旅、研学之旅、跟岗之旅、顶岗之旅四大实践平台,实施以甘肃独特的“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基于素养提升的“四会一有”行为训练体系,从而系统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融四旅一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课程与证书紧密衔接,教学与大赛相互支撑,校内和校外有序互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力的新局面。
(一)构建“三融通”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按照能力基础模块、能力提升模块、能力拓展模块划分。能力基础模块做到课程设置和相关资格证书考证内容融通,帮助学生主要取得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普通话证书和导游资格证书等,使学生达到旅游从业人员基本的能力和要求;能力提升模块将课程和项目设计与导游技能大赛内容融通,以课促赛,赛学结合,课程采用项目模块化教学,多方面、全方位提升导游服务能力;能力拓展模块课程设置与学生更宽泛的就业岗位融通,重点开设旅行社、景区服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为学生升学就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发“四旅”实践课程体系
按照学生专业认知和学习的水平阶段,设计进阶式的四个实践学习体系,分别为“认识之旅”“研学之旅”“跟岗之旅”“顶岗之旅”。第一学期,借助校园导游讲解、校内实训基地、酒泉周边旅游资源开展校地共育的“认识之旅”,让学生感知校园、初识专业、认知行业,坚定专业自信,确立职业理想;第二学期,开展丝路文化、红色文化、航天文化等“研学之旅”,通过景区景点现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为导游资格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第三、四学期,在旅游旺季,学生赴景区、旅行社、博物馆等地进行“跟岗之旅”,通过多元共育、学训交替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适应岗位能力;第五、六学期开始“顶岗之旅”,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实习,最终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实施“一引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思政元素深度融进专业课堂、项目实践等环节,充分利用甘肃独特的红色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甘肃故事”的基本本领和文化自信,深入开展铁人精神、航天精神、莫高精神、边塞文化、长城文化等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活动,思政元素引领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具有培育旅游工匠精神、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四)打造“四会一有”行为训练体系
基于甘肃地区农村学生特点,打造会微笑、会说话、会打扮、会管理、有眼色“四会一有”行为训练体系,通过精神文明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公共关系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气质、活泼开朗的性格,外在美和内在美兼容并蓄,善于与人交际,激发学生自信心和进取心,提升学生职业文化修养。
三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旅游管理专业“三融四旅一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解决了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课程设置无所不包,产教融合不深入,人才培养脱离实际,职业素养教育弱化等问题,形成了有甘肃乃至西北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用相长,形成理实结合的课程新体系
重构“三融”理论课程体系和“四旅”实践课程体系,将“课证”“课岗”“课赛”有机融合到每个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将“认识之旅”“研学之旅”“跟岗之旅”“顶岗之旅”贯穿各个学段,实施实地训教、真实工作环境育人,每个学期有的放矢,形成了理论和实践与职业、行业、产业相对接的课程体系。
(二)避虚向实,探索切合学情的办学新路径
立足西北特别是甘肃省学生实情,切合农村学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呈现视野窄、沟通交际能力弱等学情特点,依据未来岗位素质需求,打造了会微笑、会说话、会打扮、会管理和有眼色的“四会一有”行为训练体系,注重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
(三)凝心铸魂,打造课程思政的育人新格局
发挥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优势,深度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做到了“润思政”而细无声、自然融合,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转化为职业素养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历练职业匠心,在职业生涯中做讲好中国故事、甘肃故事的躬行者。
(四)范水模山,运用以生育生的教育新方式
建立优秀毕业生人才库,通过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向在校学生分享成长成才历程和参与“教师工作室”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等方式,以学生教育学生学习,以榜样教育学生成长,发挥优秀毕业生典型的启迪性、启发性、激励性作用,让优秀毕业生反哺教育,让学生坚定专业自信,确立职业理想,实现见贤思齐的效应。
四 结语
在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历史机遇期,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先行先试,以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为目标,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学校学生实际,依据产业对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赋予人才培养模式以新的内涵,与时俱新,改革创新,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扣时代脉搏,满足时代需求[5],从而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专业技能突出的应用型社会人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