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类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2021-11-21覃咸孔祥魁
覃咸 孔祥魁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0)
在双一流背景下,各普通高等院校正加紧专业建设,当前普通高等院校体育类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困难问题逐渐凸显,就业预期与就业实际差距巨大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笔者从研究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个体、学校和社会3个层面进行研究。
1 相关概念解读
“双一流”建设是指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和战略决策[1]。《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要将一些高水平大学或专门的学科上升到世界最前沿的学科。
普通高等学校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或备案的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学校。与专业的体育院校不同,普通高校大多数体育专业都以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专业为主,专业性较弱。
就业竞争力(empoy ability)这一概念由英国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其提议对全球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就业竞争力主要泛指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打败了竞争对手,获得理想的岗位绩效,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并在入职后不断提升的能力,是一个个体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就业竞争力直接决定研究生就业素质的好坏[2]。
2 普通高校体育类研究生就业现状
就业意向主要是指一个人对未来职业的性质、工作领域、工作薪酬等方面的期待,以及在结合实际情况而选择自己工作时所表现出的心理倾向[3]。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高校体育系毕业后的研究生主要选择了体育教师及公务员等岗位。由此可知,大多数学生倾向于稳定工作[4]。笔者认为,由于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因此在选择工作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化向职业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体育类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困难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重要矛盾。为缓解这一困难,有必要从提高体育专业应届生就业竞争力维度出发,从个人、学校和社会3个角度来分析影响竞争因素,并提出改善体育专业应届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议[5]。
3 普通高校体育类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3.1 个人层面
3.1.1 研究生就业观念与就业教育
就业教育是对研究生进行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要部分。尽管就个人年龄而言,研究生都是成人,但大多数研究生缺乏社交实践,事实上,他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还很不成熟。对研究生的就业教育基本都是停留在就业的指导层次上,主要是集中了解应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状况、举办招聘会、回答一些有关就业政策的问题,内容相对薄弱,缺乏科学规范和系统安排[6]。
3.1.2 专业技术水平
专业技术和科学理论能力水平被认为是衡量研究生毕业后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普通高等院校专业水平因各种原因落后于专业院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生学习中,体育类专业的研究生应特别注重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以提高他们在未来激烈的职场和就业竞争中的就业机会[7]。
3.1.3 心理能力
大部分研究生对未来发展充满憧憬,怀有较高的人生期望,但当他们面对“自主就业、双向选择”的就业现实,高期望与对现实社会的低接纳很容易产生矛盾,从而使他们产生较大的人生心理压力。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在困难面前努力寻找成功的原因、分析自身优缺点和劣势、调整自身的目标,也没有清醒认识到如何锻炼自己坚定的意志,没有历练自己良好的精神品格,无法乐观、自信地应对各类机遇与挑战[2]。
3.1.4 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应试教育,中国的学生已经变得越来越习惯于掌握理论而非实际。中国学生与欧美国家学生的动手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致使他们在即将步入社会时无法适应,常进行突击练习但是效果不佳。截至目前,一些普通高校已经针对研究生实行了双重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但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3.2 学校层面
3.2.1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运用课堂教学和其他的教学手段向广大学生传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按照规划,我国的体育研究生可分为应用型和学科型研究生。从这个角度考虑,应用型研究生课程应该主要侧重于对专业与实践性能力训练课程的综合性培训,学科型则主要突出其学术质量与创新能力培训,但从我国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培训现状来看,二者之间差别较小。
3.2.2 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道德、智力和体育全面发展,并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但是实际上,这个目标与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可以看出,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根据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及时进行调整。
3.2.3 导师的数量与质量
目前,我国一些大学导师严重不足。一名导师每年招收10名以上研究生的情况依然存在。学生人数持续增长造成高校师资严重不足,导师的严重缺失会阻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一些导师工作量很大,精力不够,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地了解、关心每一名学生[6]。
3.3 社会层面
3.3.1 区域位置
相较于西部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东部高校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而带来的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研究生获得较高初始薪酬的机会大于西部地区[8]。
3.3.2 政策体制
政策体系的变化,造成诸多问题,如研究生的大规模招生和工作需求之间的矛盾、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消耗观念、社会评估及博士学历专业人才数量的同比增加等。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成为就业困难的“蓄水池”,还有一些高等院校充分利用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势来进行调整并逐步走上了研究生人才产业化之路,这也使得我国硕士学历专业人才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一个问题是,就业需求并未明显增加,从而直接导致了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竞争也变得更加残酷[9]。
3.3.3 用人单位
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这些人才都需要在相关领域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并均衡发展。高校在招聘体育方面的人才时,要求他们同时掌握技能和基础理论。对于企事业单位,他们更迫切地需要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双高”人才,并且能够适应多种领域工作的优秀毕业生。但是,中小学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选择在学术素质的要求上有从本科生向研究生转变的趋势,并且在运动技术和科研能力上也具有一定要求[10]。
3.3.4 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对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父母的职业期望(包含对各种职业的看法);二是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三是父母社会地位与家庭经济背景[11]。父母对毕业生就业影响极大,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就业位置等都会受到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该研究从影响就业竞争力的3个层面入手,分析和发现了各个层面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我国普通大学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建议。研究认为,要突出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重点,有效提高研究生素质,为研究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4.2 建议
培养方案应具有科学性,提高导师水平,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导师水平和作用的发挥是关键,“双导师”责任制有待落实。应确保校外实践得到有效进行,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应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方案。高校与相关二级学院作为培养主体应在优化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方案方面下功夫。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社会和企业加强招聘机制建设,避免“唯学历”招聘误区。
应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