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素养背景下跆拳道全素养教育模式及实现路径
2021-11-21张贵正
张贵正
(天津市北辰区业余体育运动学校 天津 300400)
全素养教育是指我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人框架研究始于2013年,整体框架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主要能力发展层面,又分别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与健康生活能力、社会适应力和实践创新6个素养,涉及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跆拳道作为一项功能型体育项目,不仅在身体素养、体质健康教育维度上具有重要价值,更在跆拳道礼仪教育和团队精神培养等多个维度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全素养教育背景下值得对该学科进行研究与探索。跆拳道运动引入我国学校教育已近10年,但从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结果看,当前跆拳道教学并未充分体现出该项目的教学魅力和实现应有的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技能轻礼仪与理论教学,重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轻体育意识培养和社会适应力能力发展等诸多教育问题,只有采取针对性和实效性措施,找到跆拳道教学的全素养教育途径,才能真正发挥该学科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目标下的育人功能与体育开展价值。
1 全素养教育对学校跆拳道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发展分析
1.1 全素养教育对跆拳道教学内容及教育结果提出能力发展与素养教育要求
根据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各级学校的跆拳道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学校跆拳道的开展均以竞技跆拳道技战术编撰校本课程为主,高校中教学课时设置89.8%采用18课时,仅有11.2%采用20~26课时制。在内容设置上则主要集中于大架、品势手法、步法、腿法及技击技术动作的强化训练,在教学目标设计上则专注于拳击、腿法和防御战术的练习与熟练掌握,而对跆拳道的礼仪、文化、武德修养等事关学员未来跆拳道运动能力发展的连续性与技战术水平深化发展的内容较少。因此,从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上来看,当前的高校跆拳道教学在项目设计与教学实施环节存在偏颇,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教育结果,均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需要重新探索跆拳道运动项目的内涵、能力与素养教育构成及发展路径,真正从教学和育人结果2个维度上提升学科培养成效。
1.2 全素养教育对跆拳道教学手段提出多元化、动态化和全面化要求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任务和实施教学步骤的重要途径,跆拳道除了具有严格的礼仪、技击规则外,还具有源远流长的跆拳道文化历史和技击理论,是一个发展体系较为完备、历史渊源清晰、发展脉络具有传承性的运动项目。基于该项目的上述特征,跆拳道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项目发展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更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与发展的眼光,主动从时代教育要求出发,基于跆拳道基础技战术的教学,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广大学生通过跆拳道教学从文化、礼仪、理论和技战术4个方面获得全面提升,为其后续自主运动能力的发展与运动热情的保持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根据笔者的调查来看,当前高校92.1%的跆拳道教师为武术教师,未具有大赛参赛经验和跆拳道专业训练不足3年的教师占比高达78.1%,从整体上看当前高校现有的跆拳道教师团队不仅缺乏深厚的理论储备和文化素养,还极度缺少体系化的跆拳道运动认知与理解,从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教学手段僵化,内容呈现方式缺乏连续性、成长性和变通性的教学难题,高达56.1%的学生在进行跆拳道学习后出现运动兴趣缺失和课堂参与意愿不足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跆拳道教学的课堂效率。
2 全素养教育背景下学校跆拳道全素养教育可行性模式分析
2.1 构建以身体素养为核心,情意志兼容发展的课程模块教育模式,落实文化基础素养
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授基本运动技能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育运动能力,掌握基本运动理论知识,以进行多项运动能力的迁移与应用,并在教学与运动实践过程中获得愉悦的运动体验和长久的运动热情,最终成为有知识、有文化、身心健康、品格健全的社会人。因此,在全素养教育背景下,学校跆拳道全素养教育模式的探索必须从课程设置入手,构建以身体素养为核心,情意志兼容发展的跆拳道课程模块和教育目标发展模式,从体育文化、体育理论和体育运动技能3个方面保障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跆拳道教学中获得全面发展,为后续自主学习和体育运动技能、品格和运动体验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
2.2 探索以社会适应力、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育人结果监测模型,落实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虽然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改革探索已有20多年,但学科考核机制和高考录取机制仍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仍然以功利化教学思想为主,存在着重追求知识素养教学成效,轻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与适应力等素养的培养与挖掘的教学弊端。即使2002年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被纳入学校强制化教学考核,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已经得到了较大改观,但体育教学学时短、师生比例高和场地设施短缺等现实问题并未获得实质突破,这种不良现象在跆拳道教学中同样存在,使学生的体育情感认知、体育运动态度、社会适应力、价值观和健全人格4个要素的培养难以得到支持,影响了育人结果。因此,对于跆拳道全素养教学,未来应着力探索该项目以学生的社会适应力、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育人实现途径与教学方法,坚决落实跆拳道教学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教育。
3 全素养教育背景下学校跆拳道全素养教育可行性实现路径分析
3.1 构建多教育主体参与的跆拳道教材编写机构,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兼容性与全面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接受者和反馈者是学生,因此学生未来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创新力的成长是现代教育最终的教育结果。因此,全素养教育背景下探索学校跆拳道可行性全素养教育模式和教学成效策略的首要出路就是落实教育结果和育人模式。而切合我国办学条件、学生接受能力和阶段性发展要求的跆拳道教材是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我国各级学校教学之所以长期存在缺乏统一跆拳道教材的难题,主要是教育职能部门主导作用的缺失,因此应基于时代发展要求,通过涉外教育合作、教材引进、教师联合培养等手段,与当前青少年跆拳道普及与推广先进国进行不同层次的合作,构建多教育主体参与的跆拳道教材编写机构,将具有跆拳道竞赛经验、教育发展的多个主体纳入教材编写组,从跆拳道发展史、礼仪教育、技战术训练、跆拳道竞技能力发展机制等多个环节进行课程架构与设置探索,以此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兼容性与全面性,为后续我国跆拳道教育的全素养教学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依据。
3.2 强化“互联网+”多元教学与师生自主成长途径探索,提升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由于我国体育专业跆拳道教育起步晚,专业跆拳道教师培养途径仍然沿袭传统体制培养机制,因此合格教师产出率较低,互联网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应成为新的教师培养途径。当今学生具有更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应顺应学生群体的网络化学习习惯,拓展“互联网+”教学与师生自主成长途径,通过精品课录制、跆拳道竞赛赏析与展演平台搭建等多个途径为跆拳道教学联结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跆拳道教师的教学手段,大大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转化能力。
3.3 探索动态化教学考核与监督机制,将素质和能力教育成效落到实处
跆拳道教学之所以尚存多种教学问题,主要在于当前的跆拳道教学属于选修科目,日常教学的考核与监督机制缺乏规约性,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全素养教育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适应力和价值观,健全人格的落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过程和浸润式环境的创设,因此在现代素养背景下,探索跆拳道全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必须落实动态化教学考核与监督机制,特别要注重跆拳道在能力、素养和知识3个层面的素质和能力教育成效的落实。
4 结语
核心素养是我国坚决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基础教育主动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发展规律的积极探索。因此,该文在全素养教育背景下,立足我国跆拳道教学现状和现有基础,分别从全素养教育对学校跆拳道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发展、全素养教育模式及其可行性实现路径进行了立体化教学探究。其中,全素养教育背景下学校跆拳道全素养教育可行性实现路径是该文的主体结构,并就全素养教育对跆拳道教学内容及教育结果提出的能力发展与素养教育要求,从课程建设、教学手段发展、师资培养、教学考核与监督机制4个角度分别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实施建议,兼顾了跆拳道教学在学生情、意、志多个素养的兼容发展,目的在于将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成效落到实处,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价值和教学实践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