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与发展
2021-11-21于艺婕
于艺婕
(长治学院 山西长治 046000)
就目前我国学者专家在田径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情况来说,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新形势下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更加科学。但是新形势下田径运动还在不断变化,训练理论与方法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并随之不断改变,从这一方面来看,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与发展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研究意义。另外,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与发展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使人正确认识和了解田径运动训练思路和方法,为田径教练员和田径运动员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为田径运动训练和竞赛提供依据。从这一方面来看,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与发展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研究意义。因此,该文将深入研究和分析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和发展。
1 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
1.1 法特莱克训练理论
瑞典运动员海格创立了法特莱克训练理论,即田径运动训练采取越野跑训练方法,此方法运动训练强度大,可以快速地提高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技巧和身体素质,与此同时,也对运动员基础素质要求较高。采用法特莱克训练方法,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运动强度与跑步类型、运动环境要进行科学搭配,不同环境下运动强度和跑步类型是不一样的,可以很好地锻炼运动员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不断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现代田径运动训练来说,法特莱克训练理论和方法可以作为经典,在跑步方式和训练环境方面仍然会用到法特莱克训练理论,但是在运动强度方面则要求没有那么严格,运动强度整体有所降低。
1.2 间歇训练理论
间歇训练理论与方法是基于运动生理学来说的,强调要准确把握人类运动生理的原理,在充分遵从人类运动生理的基础上进行训练。间歇训练,主要是运动员训练后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对运动员进行二次训练,通过间歇性的刺激训练来加强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旨在促进他们心血系统的改变。间歇训练理论和方法在田径运动训练方法中,更容易满足和符合田径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员的生理要求。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田径运动能力。间歇训练方法训练效果强大,是因为在未完全恢复阶段对运动员增加运动生理负荷,运动负荷量和频率不断增加,会增加运动员的心脏负载能力。使用间歇性训练方式需要注意训练时间及运动员的生理状态。目前间歇训练主要包括短距离与中距离高强度间歇训练、长距离中低强度训练等,训练效果整体上较好。
1.3 板块训练理论
板块训练理论强调“长效新联延迟效应”,训练基本原则包括累计阶段与实现阶段2个阶段。其中,累计阶段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对于田径运动员来说是高强度的训练,这就需要把握和控制好训练强度,否则容易造成过度疲劳或引起肌肉受损,而这个阶段田径运动员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将会被疲劳所压制,只有进入实现阶段后训练强度有所下降,最大力量和爆发力才会逐渐恢复并逐渐提升。这就是累计阶段田径运动员训练的延迟效应。
对于田径运动员来说,实施板块训练要严格控制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
1.4 反应力量训练理论
反应力量训练理论的应用旨在增强田径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爆发力及耐力。反应力量训练理论的根源是肌肉生理学,“肌肉离心拉长与收缩”过程中可以使他们的力量越来越大、爆发力越来越强,在跑步蹬地、跳跃起跳时这种爆发力是起关键作用的。反应力量也是力量能力的重要部分之一。田径运动蹬地、跳跃动作多,反应力量训练对田径运动员的训练具有积极的作用。
2 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2.1 科学选材
田径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要科学选材,这是训练达成的共识,就是要把握好运动员生长发育规律,结合他们的遗传特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和要求通过调查、测试、评价等科学选择运动员,选拔出来后对他们进行系统专门的训练,进一步锻炼和发挥他们的先天能力,将这种潜在能力挖掘出来使其达到最高水平。运动员在身高、体型等人体形态方面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人的运动能力与遗传关系极深。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最早开始强调选材,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早期选材,有利于后期训练。
2.2 专项强度训练
训练理论证明,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运动负荷才能逐渐提高训练适应水平,运动负荷增大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刺激,使人体对新的负荷产生反应。田径运动员训练理论与方法中,教练员和学者都反映要把握好运动的专项强度,要以田径运动比赛的负荷量和强度为标准进行训练,运动员才能保持稳定的竞技状态以便随时参赛。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关系。从田径运动员训练理论与方法来看,教练与学者普遍高度重视训练专项强度。训练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名分别为训练强度、训练次数、间歇时间、训练时间。大负荷训练方法应用最广泛、适用范围不受局限,但是要注意“大”负荷是相对的概念,要考虑田径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每个运动员运动负荷的构成因素是不相同的,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特点、比赛任务等因素,逐渐增大运动员训练负荷。
2.3 训练恢复
田径运动员进行高负荷训练后,必然会身心俱疲,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他们的训练恢复,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后对田径运动员的疲劳,教练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恢复身心状况,为继续比赛和训练提供保证。如果田径运动员过度疲劳,训练和比赛将难以进行。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要高度重视训练恢复。运动员身心恢复要充分考虑身体的各个部分,调理全身机能,提高人体各个机能水平才能消除疲劳。
2.4 训练周期
田径运动员要把握好训练周期及周期训练时间,才能提高他们的训练效果。就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和方法而言,训练周期包括准备期、竞赛期、过渡期等阶段,但是还需要具体考虑训练条件和比赛安排。新形势下田径运动每年都有国际比赛,运动员竞技状态要稳定,时刻保持最佳状态,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与方法难以满足这项要求。现在的训练多采用多周期训练方法,整体上来说训练时间得到了一定的缩短,通过长期周期训练来促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即使是在田径运动比赛后他们通过周期性训练也可以快速恢复并投入到下次比赛中。目前,田径运动员的周期训练需要具体考虑项目特点、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比赛任务。
2.5 速度训练
田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要求都非常高。对于运动员来说,速度训练不仅是指跑的速度,而是指涉及跑的练习、各种跳跃及力量训练的速度。从田径训练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发展来看,专项速度训练应为核心,且应将专项技术与速度力量结合起来。多种方法加强速度训练,有利于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成绩水平。
3 现代科技成果对田径运动发展的贡献
如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应用手段不断走向现代化,对田径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田径运动理论教学中常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电视教材、电脑模拟教学机等,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逐步应用,增加了向运动员输入的信息量,使运动员在视、听、触、本体感觉等器官全方位进行立体性刺激,既加深了运动员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感受,也为田径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再比如,在跨栏跑教学中,栏间跑节奏的电子音响、短跑起跑犯规动作声响监控及反馈等的研究,都能从田径运动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田径运动训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促进了田径运动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4 结语
田径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是田径运动训练发展趋势和需要的必然选择,这也是田径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产物,科学的训练方法是田径运动员正常发挥的重要保证。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和发展,始终都离不开速度素质、耐力素质、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等的训练,围绕这些核心素质加强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才能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和能力。
在田径运动训练和科研方面,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参与者不同的动机因素,以及田径运动走向商业化,将会给这项古老的运动带来众多方面的挑战。笔者坚信这项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会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和延续其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