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田园,“育”校园之美*
2021-11-21林华静
林华静
(福建省厦门第二实验小学 福建 厦门 361000)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学生的童年生活大部分存在于校园,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发挥教育的育人价值。为了做好生活中的教育,我校四年级开展的“七彩田园”种植活动,主要是以农村常见的蔬菜种植,利用校园的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身的感受、经历种植、管理、收获的过程。
1.课程设计,丰富理论储备
任何的实践都一定要先有理论的指导。基于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现在的学生对于蔬菜种植方面的知识储备是空白的,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我们一起探讨了应有以下几项课程内容:
1.1 了解蔬菜的生物特征。在前期的资料调查中,找出适合这个季节种植的蔬菜,并与科学老师进行沟通,利用科学课的时间,指导孩子们了解蔬菜的生物特征。特别是对班级所要种植的蔬菜进行认识和分类,了解其生长的特征、习性,能够通过图片或者描述对其进行简单的健康判断等。
1.2 了解蔬菜的种植方式。了解最基本的蔬菜种植方式,一般来说是包含两种。一个是蔬菜育苗移栽,就是把蔬菜种子播在适合幼苗生长的苗床上培育,待露地气温适宜菜苗生长时,再将合适的健壮的菜秧苗移栽到田里面,这种方式有利于早播种、早收获。另一种方式是直接在土地里播种,如豆类、菠菜等,移苗会伤害根部正常发育,只能直接播种。
1.3 了解蔬菜的管理知识。俗话说:三分种七分养。种植蔬菜既要有合理科学的协作,更要有生命教育的自然感悟。种子种下去,这是生命的第一步,它能顺利的发芽吗?它能茁壮成长?最后能够丰收吗?这其中学生的“种”和“管”都是维系这个生命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只有细心护理,我们才能够吃到健康营养的蔬菜。
2.科学探究,感悟生命实践
2.1 科学的记录,让种植更有方向。在开展活动前全班分成3大组,每组根据自己的需要还细分为松土组、播种组、浇水组、施肥组等。无论是什么实践活动,无论这个实践最后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就是真实。真实的记录可以让实践研究的步骤更加清晰,如果这个蔬菜种植失败了,我们可以从记录中吸取教训;如果种植成功了,我们可以从记录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数据、图文并茂的记录更具个性化,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每周都要抽看记录本,防止一些学生仅仅只是为了完成记录任务而造假,不尊重科学。
2.2 适时的放手,让种植更有空间。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那么在这次活动中除了前期的理论储备学习中,教师需要跟进外。在实践的不同时期,教师适时的放手,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
(1)勤在头。蔬菜刚种植下去的时候,教师要勤跟进,勤看记录,勤到种植基地看看蔬菜生长情况,勤和孩子们交流。勤跟进,一来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孩子们种植初期会遇到的困难,或者及时纠正错误的种植行为,给与正确的指导;另一方面,能比较清楚每组的进展,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2)懒在中。等到种植、护理等环节都慢慢步入正轨之后,教师这时候可以变“懒”一点,偶尔抽看记录本,偶尔到种植基地去看看。教师的“懒”是为了把更多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每组的负责人每天要及时的进行跟进,这时候的教师其实在背后默默得到关注着一切。用教师的“懒”换学生的“勤”和“主动”。
(3)追在尾。等到快要收成的时候,教师要在背后“追”着学生,追着学生进行记录的完善和总结,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成的种植实践研究,让学生从自己的记录中感受生命的魅力。待到孩子们亲自获得丰收时,那灿烂天真的笑容无可替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深刻地揭示了劳动的美学意蕴,成为劳动教育的价值遵循。劳动教育通过劳动使学生加强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直观感受,在劳动过程中发现美、领悟美、创造美,塑造正确的审美观。[2]
3.及时评价,促进活动开展
当学生吃上自己辛苦坚持多时种出的菜时,那种收获的喜悦之情洋溢在脸上。通过“菜地”这一载体,学生们参与种菜的全过程,知时令、农事,了解种菜的过程,掌握施肥要点,懂得找切入点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还让他们获得了生活实践的体验,学习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经过这样的种植经验,在后期的总结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并不是蔬菜长得快就好,过犹不及;也并不是蔬菜一直种着就好,错过了最佳的收成时机,所有的辛苦就白费了。这不就和我们做人、做事、学习一样的道理吗?勤恳务实才能有果熟蒂落的美好结局。随着种子从发芽到茁壮成长,学生同样在实践的过程中健康成长,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者所期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