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研究*
2021-11-21马丽亚
马丽亚
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研究*
马丽亚
(天津医科大学 体育教学部,天津 300070)
【】了解天津医科大学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变化。采用整群抽样,以天津医科大学2014、2015、2016级学生在校四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为研究对象,用方差分析检验不同年级间体质测试各测试项目实测成绩和总分差异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体育课课时与体测项目的相关性。(1)男生50米、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二、三年级显著好于一、四年级,1000米和总分二、三年级显著好于四年级,坐位体前屈一、二、三年级显著好于四年级。女生50米、立定跳远、800米、一分钟仰卧起坐和总分五项二、三年级显著好于一、四年级;坐位体前屈一、二、三年级显著好于四年级。(2)体育课课时与男生50米、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与女生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仰卧起坐和总分呈高度显著正相关。除男生BMI和肺活量两项以外的男生其它项目和女生所有项目成绩均随年级呈动态变化,体育课课时影响学生体质健康,体育课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效果良好。
医学专业;大学生;体质健康;年级;动态研究;体育课课时
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标准要求严格执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1]意在保障和规范高校体育教学,并协调大学其它课程设置。随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明确要求大学生各项体测指标大三、大四标准高于大一、大二标准。[2]意在经过两年的大学体育教育,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应相应提升,避免不开设体育课而造成体质健康状况的下滑,保障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水平。
医学专业院校的学生课程设置有专业性强,学制四、五年不等,科目多,内容深,实习时间长,毕业论文难度大,年级越高越忙碌的特点。本文以天津医科大学2014、2015、2016级学生在校四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例探索医学专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否随年级变化而变化,我校体育课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作用如何,学生体质发展是否顺应标准要求,并探讨学校体育部门应对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以我校2014、2015、2016三届本科生在校四年间体质测试成绩为研究对象。剔除因病免测测试不足四次的学生,实际参与研究的学生3113人,其中男生1072人,女生2041人。总样本量12452人次,其中男生4288人次,女生8164人次。
1.2 研究方法
1.2.1数据收集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要求,2014、2015、2016级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测试,共四次,严格施测程序,确保数据真实、准确。项目包括BMI、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男)、800米(女),分男、女生将样本各项实测成绩和总分汇总。
1.2.2 方差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以年级为因变量,分男、女生检验各项指标成绩及总分不同因变量的组间差异性,并采用Scheffe法进行事后分析,以了解各项指标随年级变化的动态性。
1.2.3 相关分析
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体育课课时与体测7个项目和总分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随测试年份动态
以年级为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和事后分析,检验各测试指标随年级变化的动态性,分析结果如下:
表1 男生四年各测试项目成绩和总分方差分析和事后分析
FP平均值排序事后分析 有差异组 BMI2.1830.088四>一>二>三 肺活量3.8290.011四>三>二>一 50M28.8390.000**二>三>一>四二-一,一-三,二-四,三-四 立定跳远30.7280.000**三>二>一>四三-一,三-四,二-一,二-四 坐位体前屈44.3060.000**一>二>三>四一-三,一-四,二-四,三-四 1000M78.4130.000**二>三>一>四一-二,一-四,二-四,三-四 引体向上12.8980.000**二>三>四>一一-二,一-四,二-四,三-四,三-一 总分56.0570.000**二>三>一>四一-二,一-四,二-四,三-四
注:*P<0.01;**P<0.005
从表1可知,除BMI和肺活量以外,男生在校四年中其它各项成绩不同年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年级间差异性不同。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000米和总分五项四年级水平均低于其它年级。50米、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二、三年级显著好于一、四年级,1000米和总分二、三年级显著好于四年级,坐位体前屈一、二、三年级显著好于四年级。
表2 女生四年各测试项目成绩和总分方差分析和事后分析
测试项目FP平均值排序事后分析有差异组 BMI6.9520.000**二>一>四>三一-三,一-四,二-三,二-四 肺活量35.7250.000**四>三>二>一三-一,四-一,三-二,四-二 50M76.4100.000**二>三>四>一二-一,三-一,二-三,二-四,三-四 立定跳远71.4640.000**三>二>四>一二-一,三-一,二-四,三-二,三-四 坐位体前屈41.8530.000**三>一>二>四一-四,二-四,三-四 800M186.4740.000**三>二>一>四二-一,三-一,四-一,二-四,三-四 一分钟仰卧起坐93.8920.000**二>三>四>一二-一,三-一,四-一,二-三,二-四,三-四 总分94.8680.000**二>三>一>四二-一,三-一,二-四,三-四
注:*P<0.01;**P<0.005
从表2可知,女生在校四年中各项目成绩及总分不同年度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MI三、四年级比一、二年级显著下降;肺活量平均值逐年上升,三、四年级比一、二年级显著提升。50米、立定跳远、800米、一分钟仰卧起坐和总分五项二、三年级显著好于一、四年级;坐位体前屈一、二、三年级显著好于四年级。
2.2 体育课课时与各项目成绩相关性
根据我校体育课程安排,四年制学生开设4个学期体育必修课,五年制学生开设5个学期体育必修课。统计学生在四次体测时对应的连续上体育课课时数。通过体育课课时与体测成绩的相关性来看体育课程设置对体质健康的影响作用。
表3 男生体育课课时与各项指标及总分相关性分析
BMI肺活量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000M引体向上总分 体育课课时R-0.0020.012.054**.039*0.0100.015.054**0.011 P0.9060.4330.0000.0110.4990.3390.0000.486
注:*P<0.01;**P<0.005
表3可知,体育课课时与50米、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与BMI、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和总分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4 2014级女生体育课课时与各项指标及总分相关性分析
BMI肺活量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M一分钟仰卧起坐总分 体育课课时R-0.0180.017.076**.071**.035**.143**.076**.098** P0.0990.1230.0000.0000.0020.0000.0000.000
注:*P<0.01;**P<0.005
表4可知,体育课课时与女生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一分钟仰卧起坐和总分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BMI和肺活量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特征
除男生BMI、肺活量以外,男、女生在校四年间的各项目成绩随年级变化呈现动态波动,但各项目波动趋势不同。男、女生50米、立定跳远、1000米/800米、引体向上/一分钟仰卧起坐、总分5项身体素质水平呈一年级较低,二、三年级提升,四年级回落走势;男、女生坐位体前屈均为一、二、三年级显著好于四年级,肺活量均为逐年上升。综上分析,男、女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相同的动态变化特征。
3.2 体育课课时与动态变化
通过体育课课时与学生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可知体育课对于男生5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三项身体素质促进作用良好,对于BMI、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和总分提升效果不明显;对于女生5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米、仰卧起坐促进作用显著。
结合本校体育课程设置,我校数十年坚持在开设体育课期间同时开展每周两次早操,形式以有教师指导的体能锻炼为主;群体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以有教师指导的以集体活动为主,是课堂体育的延伸和补充。这样的课程设置既保障了课堂教学的课外实践,又实现了系统的体能锻炼,还丰富了体育锻炼的内容,形成了良好的校园体育传统和特色。系统体育课的产生的后效应对学生体质健康作用良好。
当前的大学体育课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形式以学生自选项目为主,内容以学习专项技能、发展心肺功能的身体素质锻炼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为主[1]。按要求开足体育课必定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但由于体育课内容并非针对体质健康测试开展,因而体育课时并不与体测所有项目正相关。
当大三、大四没有了体育课必修课,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等也同时结束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回归到自我支配的状态,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大为减少,体育课后效应逐渐消失导致体质健康水平明显下降,体质健康水平显著下降。同时也说明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是大部分学生的主要体育锻炼途径,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还未建立,体育锻炼习惯还未养成。
3.3 专业课程设置与动态变化
大四年级见习、实习、考研、完成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事由给原本繁重的学业加码,共同作用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至四年中的最低点。不能实现学生体质健康高标准毕业的期望。这种现象既体现了我校体育课程设置对于提高学生体能的有效性,也反映出多数学生是在有组织、有监督的前提下被动进行锻炼而导致锻炼效果不可持续发展的现实。
3.4 保持学生体育锻炼成果,避免体质健康状况下滑
对不开设体育课的三、四年级学生,保持体育锻炼成果,保证体质健康状况不下滑,应该从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掌握锻炼方法与技能、培养体育锻炼习惯作为主要培养目标。每位教师除继续执行当下的体育课程大纲,进一步提高开设体育课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外,教师在体育课上要注重建立学生的运动意识,传授运动常识,培养运动习惯,使学生通过深入了解项目文化,崇尚其精神、热爱其形式、体验其效果、感受其快乐。使体育成为今后生活中不受“排挤”的日常。对于不开设体育课的学生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早操和课外群体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体质健康状况不佳、不能自主进行锻炼的学生开展有体育教师指导的体质健康专项练习,提供有计划、有针对、行之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每周体育运动负荷量和强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上,避免体质健康状况下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14]4号[EB/OL].2014-06-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1406/t20140612_171180.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EB/OL].2014-07-07.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407/t20140708_171692.html.
[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83.
[4]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初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7-278.
[5]张一民.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解读[J].体育教学,2014(9):5-10.
A Dynamic Study on Physical Health of Students in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MA Liya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0, China)
天津医科大学科学基金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5KYRQ05)。
马丽亚(1981—),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生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