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家伦体育论述文献整理与研究*

2021-11-21胡小善李伟峰

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罗家伦体格体育精神

胡小善 林 俐 李伟峰

罗家伦体育论述文献整理与研究*

胡小善1林 俐2李伟峰3

(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东莞 523000;2.华北科技学院体育部,北京 101601;3.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近代著名教育家,在近代高等教育改革上卓有成效。罗家伦体育论述是在他担任大学校长后对体育深刻认识后的感悟,整理研究罗家伦体育论述文献,能为学校体育工作者提供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有益启迪,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解读罗家伦的体育论述及其体育实践,凝练其体育教育观特点为倡导军国民教育、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重视美育、推崇强者文化。

罗家伦;学校体育;文献整理;校长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原籍浙江绍兴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人。罗家伦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适逢新文化运动兴起,罗家伦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受到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的大力支持。1919年5月,罗家伦执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五四运动”这一重要概念,奠定了他在新文化运动历史地位。1928年,31岁的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清华期间,罗家伦铲除积弊,推行教授治校,为清华的发展奠定了厚重家业。1932年,罗家伦就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在中大任职十年校长期间,罗家伦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使中大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当时中国高校的龙头。罗家伦在清华与中大的成绩,奠定了他在中国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罗家伦体育论述是他担任大学校长后对体育深刻认识后的感悟,整理研究其体育论述文献,能够给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者提供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有益启迪,对学校体育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罗家伦体育论述概述及其研究述评

罗家伦一生的学术涉及历史、教育、文学等多个领域,在其留下的千万言的著述中,除去大部分关联政治的言论外,教育思想文化的论述大都收集在《新人生观》。经清华治校的历练,罗家伦对体育的认识逐渐全面,形成较为成熟的体育思想,陆续发表了《运动会的使命》《恢复唐以前形体美的标准》等有关体育和内容涉及体育的文章十余篇。

近年来,关于罗家伦的教育观点与思想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梳理近年来涉及罗家伦的研究文献,发现关于罗家伦体育观研究主要以“二格”教育观比较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如叶宏开、韦庆媛等人认为罗家伦具有重视“二格”的体育思想雏形,即体格健壮,体魄强健;人格健全,道德完备。蒋立文认为罗家伦办学实践成绩卓著,且注重体魄健康,其教学理念可梳理为理想信念教育、知识教育、人格教育、体格教育“四育共进、二格占先”为先。徐皓认为罗家伦先生非常重视人格教育问题;他提出“健全人格”教育包括体格教育和人格教育,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青年需要作一位健全知识、健全体魄和健全人格的“健全青年”。

2 罗家伦体育论述文献解读

罗家伦曾经担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的校长,也曾担任政治大学的教务长,在高等教育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理念。体格与人格教育是罗家伦体育教育观的核心,在“二格”视角上,深入分析罗家伦体育论述有关的文献以及他担任校长期间的体育实践,可以发现军国民教育、体育精神、美育、强者文化是具有鲜明的罗家伦式体育教育观的主题词。

2.1 军国民教育的倡导者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中国,危难局势迫使朝野有识之士变革图强,军国民体育作为教育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此而兴。军国民体育最先由维新派引入。维新派主张用军事训练替代体育,提高学生的战场素质,实现全民皆兵,以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在维新派知识精英的大力倡导下,军国民体育理念逐渐融入清末教育宗旨和相关法令之中,且力图将“尚武强国”精神及主张贯彻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去。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颁布的教育宗旨明确规定以“军国民教育辅之”。民国的第一任教育部长蔡元培,第二任教育部长范源濂都是军国民体育的拥趸者。罗家伦在甲午战争后出生,其成长岁月适逢军国民教育兴起到盛行期间,又因为罗家伦是蔡元培的得意弟子,因此,罗家伦不仅深受军国民教育的影响,而且继承并发扬了蔡元培军国民教育理念。罗家伦曾说,军事训练不仅是体魄的训练,同时也是精神的训练,是习惯的训练。在清华治校期间,罗家伦提出的“四化”施政方针,即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其中纪律化就是通过军事训练实现学生守纪律的目的。“罗家伦在清华大学上任初期,推行军训计划,并且以身作则,在校常着制服以为表率”。[1]中央大学担任校长期间,中央大学从1935年起实行军事训练;西迁后,对全体男生与特别研究班学员一律实施军事训练和军事管理,对女生进行战地护理训练,以增强体质,并适应战时需要。

2.2 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

运动“就是运动场上养成人生的正大态度,政治的光明修养,以陶铸优良的民族性。这就是我所谓的运动家风度”。[2]罗家伦提倡做人做事要有运动家的风度。他认为运动要“守着一定规律在万目睽睽的监视下从公开竞争而求得胜利的”;[3]他反对不光明行为和犯规行为,认为那是有风度的运动家所引以为耻辱而不屑采取的。“有风度的运动家有超越胜败的心胸,有不服输的精神,且言必行、行必果。临阵脱逃,半途而废不是运动家的表现;贯彻始终、任重道远才是运动家本来面貌,也因为如此,才有赛跑落后,没有希望获奖,但却努力坚持跑到终点之人”[4]。罗家伦所提倡的运动家风度就是当前我们所说的体育精神。罗家伦在他关于体育的论述中,提到了运动员应“宁可得光荣的失败,不要不荣誉的成功”;欧美强国普遍热爱体育,罗家伦分析总结后认为他们不是注意于个人所得之锦标,而是注意于如何使团体有组织成为一种有机体;运动更深的意义是不做假、不侥幸、要协调。国外体育的公开竞争、互相合作、功成不居的,这种体育竞技风范备受罗家伦推崇。而国外体育运动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这点使罗家伦深受启发,他强烈期望:通过体育运动发展国民体魄;通过运动训练国民的政治道德,倡导公开竞争、勇往直前;通过运动增加团队组织意识。如此观照且推崇体育,且将体育与民族的前途连接一起,希望通过体育实现国富民强,改变当前任人欺凌的现状,一直是罗家伦作为学生、教师以及校长的体育救国的真实写照。

2.3 重视美育

什么是美?罗家伦曾引用孟子、斯宾诺沙(Spinoza)的话作了回答:“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为大”;“天赋各部分机能和力量的和谐发展,是人生的定律,也是宇宙的定律。”罗家伦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美的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审美标准就是人类生活最高尚最优美的一种理想;”“形体美是美学中最普遍的观念,也是最难表现的观念。”[5]罗家伦深感民族前途艰难困苦正多,国民体质羸弱,主张发展国民体魄来增强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这些理性的思考也促使他注重国民体格促进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美育思想。形体美展示美育融合体育的表现结果,是罗家伦重视美育的重要体现。罗家伦精研历史,对中国历代和外国的形体美很有心得。罗家伦认为中国的远祖之所以能开辟疆土,都是因为有坚强的体格;中国人的体格本来是雄健优美,中国历史记载的许多人物,如汤、孔子、公叔段等都是魁梧威严的男子。中国文化典籍《诗经》记载的人物,都是非常健康的。中国崇尚健康体格的审美观念,一直维持到汉唐,直到宋朝才开始衰落。罗家伦罗列历史和文化典籍中描写女子诸多词句,如:硕人敖敖,说于农郊;硕人其颀,衣锦絅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曜秋菊,华茂春松;芙蓉如画柳如眉等等,来证明唐朝以前女子健康丰润。他赞美汉唐以前的勇士力大身强,雄健壮伟,对宋朝以来国民体质孱弱与精神萎靡深感叹息,他推崇坚强体格,呼吁振作民族精神,希望恢复唐以前的形体美标准,并以此作为前提,希望民族恢复汉唐时期的光荣。

2.4 推崇强者文化

近代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弱国,但罗家伦不赞同别人称中国为弱小民族,他认为中国是弱,但不是弱小,是弱大。“大而弱是矛盾的现象,是最大的羞耻,但事实如此,不必讳言”;[6]“改变中国人甘心做弱者的观念,需要认识弱是羞耻,是罪恶”[7],由此需要歌颂强与美。“强不是指比武角力,好勇斗狠,而是指一个人全部的技能,品行以及其他一切天赋,在每一个自然阶段都能尽善尽美地发展;强势和谐的发展,强者一定能生存。强者是能够发挥它所有的天赋,是人人有资格做的,而不是什么特殊的新人类”[7]。强者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不可征服的精神。强者有强者的哲学,即接受生命,不依赖,接受痛苦,勇敢地在危险中过生活,威严的生,正义的怒。野蛮的身体不能太安逸,需要体力气力,能拿得起明晃晃的大刀;不仅如此,野蛮的身体并不能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因此,强者一定还要有坚决的意志,还要有最文明的头脑。罗家伦推崇强者文化,在其体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罗家伦在“教育的理想与实际”一文中指出:“体魄是完人第一个最重要的条件”[8]。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非常注重体育训练和军事训练。他认为,学校体育训练可以增强体质,还能培养学生公开竞争、团结合作的精神;军事训练不仅能增强体质,改掉懒散拖沓的生活习气,还培养学生具有守纪、勇敢、整洁的军人风尚,改变青年学生懦弱的形象。不仅如此,罗家伦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亲自拟定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其中校训“雄”,是“大雄无畏”的雄,代表雄厚的气魄,能养浩然正气,弘扬雄健迸发的精神;“伟”,是伟大崇高的意思,凡事总须从伟大的方向去做,民族方能成功;由此可见罗家伦心中深植的强者文化。

3 罗家伦体育论述文献整理研究的意义

3.1 学校体育要有民族危机意识

罗家伦体育教育观中,无论是提倡军事化训练方式的军国民体育思想,还是通过运动家风度的培养以达到国富民强的体育精神思想,无论是雄健壮伟的美育与体育结合的思想,还是着眼中华民族命运,歌颂强与美的强者体育思想,背后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危机意识。而这种民族危机的忧患意识,跨越时代而历久流传,是当代学校体育应践行的体育强国之义。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青少年责无旁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实现体育强国梦,青少年应奋勇当先。建设体育强国,青少年的体质提升也是当务之急。近代以来,国弱民衰,“东亚病夫”帽子让我们饱受屈辱。新中国建国以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承载了毛主席和老百姓对健康对民族强盛的期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体育方面取得成果丰硕,但在促进青少年体质方面却一直乏善可陈。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就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下发文件,其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议》中特别强调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自1903年清政府要求学校开设体育课后,国家第一次在如此重要的文件中具体地说到了体育课。新时代的中国虽然处于中国历史上难得的盛世,但我们也面临当前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客观上要求国家各个领域做好应对诡谲复杂的新形势。十九大报告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新定位、新使命、新功能,体育强国战略把体育与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强国梦离不开体育,中国梦离不开体育。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新时代学校体育植根必须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紧密联系中国梦与体育强国梦,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的改革目标。

3.2 学校体育要重视体格强健

罗家伦体育教育观反映的底层精神是爱国精神,表现为体育精神和雄健壮伟的身体观,其具体的实践表现就是塑造强健的体格。历经学校体育多年发展的变革,事实证明,体格强健在当代学校体育中依然是最直接的体现和最根本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毛泽东在1950年、1951年两次写信给教育部长马叙伦提出“健康第一”的指示;1954年《劳卫制》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青少年参加体育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在建国后几年里快速发展,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效果明显。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保证学校体育开展法规和政策,学校体育始终没有停止改革步伐。成功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理念在学校体育界广泛传播和试验。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取得的成绩无疑是显著的,但多年来学生体质连续下滑、近视率居高不下,许多学校运动会甚至取消了长跑项目,诸如此类的诸多不足也让我们反思学校体育改革该何去何从。

1999年素质教育改革以后,健康第一被确定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在此之后,学校体育新课标由单纯的生理体育观向心理、生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学校体育价值涵盖了生物、教育、社会、心理、文化、竞技、健康和现代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则包括了健康、体质、心理、社会适应等多个目标。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我们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淡化了体育的竞技成绩;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体育课的练习密度,运动强度不再有要求。

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以校园足球为学校体育改革龙头,探索学校体育改革新路径。2014年,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部分身体素质采取了加分的鼓励措施,这也可以视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体格强健的鼓励措施。重视体格强健并非忽视或弱化学校体育的其他目标,而是因为学校体育的其他目标必须是在体格强健的过程中实现。回望八九十年前,罗家伦在担任大学校长期间对体格的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体格强健可以体型健美,而是因为他深谙只有在运动的过程中才能接受教育的洗礼,才能实现体育的目标。一百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提出了“德智皆载于体,无体无智德”、“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时至今天,我们面对及应对学生体质下降,探讨如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时,毛泽东同志“必先野蛮其体魄”的精神内涵;罗家伦先生的“学校体育的其他目标必须是在体格强健的过程中实现”的体育思想表达,都提示我们应该考虑将强健学生体格置于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

3.3 学校体育要弘扬体育精神

体育是教育的基石,学校体育不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寻找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路径。改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弱势,必须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石地位,而弘扬体育运动的体育精神尤显重要。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9]。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是体育精神的4大组成要素。体育精神内核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体育与文化、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支持公正性和正义性,鼓励人的奋斗精神,主张学习社会规范,树立社会榜样。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能为校园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素材。当年罗家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原本不重视体育,就因华北足球赛的胜利使他认识到了体育与众不同的力量,促使了他提出为马约翰复职复薪的决定[10]。体育精神如此重要,学校教育活动自然必不可少。但当前学校体育最大的问题是,学校体育活动绝大多数是为了体育活动而活动,没有与体育精神高度融合,体育课不少但学生体质不佳;体育活动部门不少但活动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就是体育活动中缺失了体育精神的集中表现。因此,新时代下的学校体育实践,以及体育高考赋分等政策实施,还应该要强化和挖掘体育运动的体育精神,融炼育人的体育大课程,才有机会形成促进学生体质提升的合力,达到实现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

4 结语

长期以来,由于受罗家伦国民党要员身份的干扰,国内学术界对其研究有限,但罗家伦作为一个民国时代的著名教育家,他对体育的诸多论述,是值得当下思考并借鉴的。罗家伦在担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期间,主持了大量高校改革活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所治理的清华大学是近代大学的体育典范,而近代中央大学体育系则执全国高校牛耳;他对体育的有关论述至今读之仍令我们受益匪浅。整理罗家伦的体育论述文献,解读其体育教育思想,希望能给当前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1]罗家伦.整理校务之经过及计划.《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 2 卷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13.

[2]罗家伦.文化教育与青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65-66.

[3]张一兵,周宪.罗家伦史学与教育论著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2-194.

[4]罗家伦.教育的理想与实际,罗家伦先生文存编辑委员会编.罗家伦先生文存(第6册)[M].台北: 台北“国史馆”,1976:169.

[5]于可红,张俏.论体育精神与大学精神[J].体育学刊,2014(5):81.

[6]孙晓成.罗家伦与“清华体育风波”[J].兰台世界, 2013(34):85-86.

Research on Luo Jialun's Literature Reviews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 Xiaoshan, etal.

(Dongguan Polytechnic, Dongguan 523808, Guangdong, China)

2017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体育论述文献整理及现代性解读》,项目编号17YJA89001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资助(团队编号:CXTD201801)。

胡小善(1974—),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体育教学与训练。

李伟峰(1971—),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哲学、校园足球教育。

猜你喜欢

罗家伦体格体育精神
儿童个体化营养指导对促进小儿良好体格发育的影响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以健康体格筑精神长城
罗家伦:登门求贤彻夜不眠
罗家伦的倔劲
真正的体育精神
跟尼赫鲁较真的中国大使
体格与人格并修筑实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