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决定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
2021-11-21孟祥波
孟祥波
江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决定因素及干预对策研究*
孟祥波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
基于社会学视角,采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江苏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研究发现:政策、传统观念、媒介、生活方式、体育环境等因素是影响江苏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建议:增强政策文件的法律效应,强化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建立青少年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发挥新媒介的正效应,激励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育环境。
青少年;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青少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政府一直十分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促进他们的体质健康发展,做了很多的努力。然而,虽然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继续增长,但速度、力量和下肢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却持续下降,体质健康状况整体上呈连续下滑的趋势。鉴于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找出影响江苏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未来的干预措施,以期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江苏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2019年5月29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18年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2018年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范围监测对象涵盖了13个市的80所中小学和8所高校的7—22岁的大中小学生,有效样本总量39355人,其中男生19677人,女生19678人。监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25项指标。监测结果显示:与“十二五”末相比,在身体形态方面,江苏各学段学生的身高和胸围指标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在生理机能方面,学生的平均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有所改善;在身体素质方面,学生的跑步速度、耐力和下肢爆发力等指标存在不同程度下滑。
2 江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决定因素分析
2.1 决定因素之一——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促进他们体质健康的发展,各部委不断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从1979年到2017年,我国共发布了286 件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的政策文件,平均每年发布7.3件,涉及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各个方面,并且发布数量呈上升趋势,表明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攀升[1]。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政府部门针对江苏省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如《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2009)、《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方案》(2010)、《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2020)等,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对江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在肯定这些政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这些政策文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大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还是地方层面的政策均存在着政策法律效力低下、执行机制和监控机制不健全、奖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文件的法律效率低下,会导致执行过程容易出现“无法可依、无法可循”的窘况;执行机制和监控机制不健全,使执行中的问题很难真正显现出来,从而造成常态化的监督缺失[2];奖惩机制不完善会使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动力。
2.2 决定因素之二——传统观念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其生动诠释。“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使得体育地位及时间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被长期忽略和侵占[3]。长期以来,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被边缘化,许多学校出现体育课被其它文化课“占用”、体育场地设施资金的投入不足、体育教师的数量也不足等问题,甚至有些年龄段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也得不到保障。部分学校体育课的现状是:文件里很重要、平日里被挤掉、升学时被砍掉。
“重文化轻体育”的现象在家庭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家庭是学生教育的另一个主要场所,家长们普遍认为分数和升学是孩子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情况。在对江苏省20所高校被抽样测试的大一新生关于“父母对孩子体育锻炼的关注情况”这一问题的调查中,结果显示,虽然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认识到了身体锻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家庭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49.6%的家长只是一般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孩子们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课余时间也被家长们安排满,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处于“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的状态,导致孩子们很少有时间去锻炼身体。
2.3 决定因素之三——媒介
媒介指书籍、报刊、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它们都是用以向大众传播消息或影响大众观念的传媒工具,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4]。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健康知识以及体育技能的获取主要来自媒介,在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中媒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关研究表明,在媒介传播无处不在的当代社会,网络、手机等媒介的使用正在“挤占”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使得本就处于“应试教育”压力下的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再度“缩水”[5]。《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18年度)显示,截至2018年末,江苏省青少年网民数达到979.9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98.6%。青少年学生长时间的使用手机和电脑等新媒介,一方面会增加他们的屏幕接触时间,延长了他们的久坐时间,从而导致了青少年近视、肥胖等情况不断地恶化,并且呈低龄化趋势;另一方面,新媒介使用时间的增加,还会使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导致他们身体素质水平不断地下降。
2.4 决定因素之四——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了重大的变化。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决定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越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越好;健康生活方式水平与体质健康状况呈正相关。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饮食结构和出行方式两个方面。
研究发现,除了运动短缺的因素外,“营养不良、营养失衡”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6]。江苏省经济发达,青少年饮食结构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营养失衡上。青少年大量的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等食物,使得青少年的肥胖率和超重率持续增加。同时,大多数家长营养知识匮乏,错误的认为青少年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补充越多越好,却忽视了营养均衡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过多营养物质的补充,破坏青少年固有机体的营养平衡,加剧了青少年营养失衡问题出现。
以前的青少年出行主要是通过步行、骑自行车等方式,而现在随着家庭购买汽车的增多,以及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便捷,学生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改变,“要么不出门,出门车接送”已经成为青少年出行的常态。出行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减少了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时间,人们形容这样的出行方式使孩子“腿越来越短”了[7]。
2.5 决定因素之五——体育环境
如果我们想要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良好的体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家庭、社区、学校是构成青少年学生体育环境的主体[8],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家庭体育环境、学校体育环境和社区体育环境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家庭体育环境而言,应试环境造成的升学压力、家庭结构变化产生的对孩子的溺爱、父母没有体育锻炼习惯等因素弱化了家庭作为青少年学生接触体育活动起点的作用。在学校体育环境中,主要存在着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体育课程内容单一、体育师资力量短缺、缺乏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等问题。在社区体育环境中,社区缺乏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专门体育设施和锻炼空间环境,青少年面临着双重困境。
3 提升江苏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对策
3.1 增强政策文件的法律效应,强化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
当前,尽管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政策数量多,但是普遍存在法治程度不高的特点。我们应当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文件的法律效力,一方面可以切实保障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参与权益,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解决政策执行过程出现的“无法可依、无法可循”窘况。政策执行主体要以法律手段保障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在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权益行为受到破坏时,要加大处罚力度。同时,我们要加强地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在遵循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地方实地情况的政策文本,形成“以国家为主导,地方政府具体执行”的协同治理机制。同时,健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执行的问责机制,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考核中,坚持有责必问,把责任追究和目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
3.2 建立青少年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
“唯成绩论”的单一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重文轻武”现象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想要改变这种“重文轻武”现象,必须改变这种单一教育评价体系,建立青少年的综合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在青少年的综合评价指标中,体育成绩所占的权重几乎为零,这是导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降的罪魁祸首。目前,江苏省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到了各地市的中考成绩中,体育占中考总分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但是即便是这样,也只占中考成绩的5%左右。目前来说,体育还没有进入到高考中,如果不将体育纳入到高考范围中,提升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家长们也不会真正的重视起体育来。只有将体育纳入到中、高考中,建立青少年综合评价体系,才能逐渐消除人们的“重文轻武”观念。
3.3 发挥媒介的正效应,激励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青少年媒介使用行为影响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具有两面性特征[9]。一方面,青少年肥胖率的升高、近视的低龄化等问题,与他们网络接触时间的增多有着直接的关联。但是,另一方面,网络上也有着大量积极的体育和健康信息,如体育新闻、运动健身知识等,使得青少年能够从学校体育教学之外获得更多的体育健身知识。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新媒介这把双刃剑,减少它对青少年健康的不良影响,发挥它的正效应。
首先,我们要利用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它继续宣传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体育锻炼的积极意义。其次,我们要利用不断增多的健身类APP和网络健身教学视频,采用寓教于乐的传播方式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健身知识,并提升他们体育参与的动机。最后,利用媒介传播树立体育榜样,激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榜样这种载体,载有值得学习者学习的有关体育品质或特点,且这些品质或特点可以通过示范作用获得[10]。媒介传播应当加强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宣传,如女排运动员朱婷、速度滑冰运动员张虹、“百米飞人”苏炳添等,他们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激励着青少年。
3.4 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前提和重要保障[11]。健康生活方式水平越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越好;健康生活方式水平与体质健康状况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不挑食、不偏食,少吃不健康食品,坚持早睡早起作息规律,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等。同时,家长们要加强营养学知识的学习,注意膳食平衡,合理的给孩子补充营养物质,确保在满足他们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也能保持他们良好的体态。在天气、安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家长们可以选择性的接送孩子,让孩子们尽可能的步行上下学,增加他们锻炼身体的时间。
3.5 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育环境
改善青少年体育环境,首先要了解家庭、社区和学校体育环境中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的各自关键所在。家庭体育环境中,家庭的体育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决定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要因素;社区体育环境中,适合青少年学生的锻炼设施与活动空间是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关键;学校体育环境中,体育教学资源、教育评价体系和体质健康促进政策是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的关键。因此,在家庭体育环境中,父母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自己身体健康的提升,还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社区体育环境中,增加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专门体育设施,扩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在学校体育环境中,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学校相关体育政策与制度的执行力,为青少年学生身体锻炼提供有利支持。
4 结语
综上所述,政策、传统观念、新媒介、生活方式、体育环境等是决定江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针对上述因素进行社会化分析,为提升江苏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需要从多角度综合的提出干预措施。
[1]陈长洲,等.改革开放4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体育科学,2019,39(3):38-47.
[2]杨成伟,唐炎,张赫,等.2014.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路径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J].体育科学, 34(8):56-63.
[3]翟光勇,李天珍.惯习与场域:中国足球困局的文化社会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1):56-60.
[4]李威娜.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5]张业安.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概念、目标及机制[J].体育科学,2018,38(6):14-26.
[6]郇昌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中营养政策的失位与弥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24(3):5-10.
[7]钟亚平,蒋立兵.多学科视域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困境与突破[J].体育学刊,2018,25(3):38-43.
[8]邹如铜.青少年“体质堕距”:社会学归因与协同化治理,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 2) :35-40.
[9]张业安,王乐.媒介传播对青少年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2):164-172.
[10]东芬.北京奥运会教育价值的开发与实现[D].苏州大学,2009.
[11]陈海燕.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应对措施[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56-59.
Research on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Health of Jiangsu Adolescent Students and Suggestions
MENG Xiangbo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Jiangsu, China)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决定因素及政策对应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T-b/2020/12;苏州市职业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项目。
孟祥波(1981—),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