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咏声学校体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1-11-21律海涛王玉姣
涂 娜 律海涛 王玉姣
陈咏声学校体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涂 娜 律海涛 王玉姣
(南通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陈咏声是我国近代妇女体育运动的先驱,先后从事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积累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学校体育思想内容。她倡导体育的教育化思想,主张理解体育真义,培养健全国民,注重师资队伍的建立,她为学校体育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其思想不仅在当时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改革与健康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陈咏声;学校体育;体育思想;启示
陈咏声(1900-1997),湖南长沙人,体育教育家,被称为“中国妇女体育运动的先驱”[1]。1917年后,她来到上海就读于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后考入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1920年毕业,先后在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大学、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等校任教。她曾两次赴美留学,先后在伯纳女子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山东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后在上海中西女中(现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沪江大学、上海工部局女中(现上海市第一中学)等校任教。1982年,83岁的陈咏声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1993年5月9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上,陈咏声作为“奥运老人”,被邀出席在一号贵宾席上,她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时期,见证了我国体育发展历程。
陈咏声所获的荣誉不仅是中国妇女体育运动先驱的称号,在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她也有着不朽的贡献,陈咏声将当时学校体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结合考察国外的体育教学情况,整理并出版成书籍,先后出版《体育概论》和《欧洲体育考察日记》,翻译《小球操》一书,并在中华教育界期刊发表《伤残儿童的教育》一文。陈咏声丰富的学校体育观点,对当下学校体育的发展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陈咏声学校体育思想的内容
1.1 倡导体育的教育化思想
随着美国基督教会的传播,由麦克乐等人带入中国的自然主义思想进入国人视野中,面临正在发展的“军国民教育”和西方传入的“自然体育”,将如何发展中国学校体育,国人不知所措。陈咏声作为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女性之一,她虽生于“军国民教育”根深蒂固的时期,但她同许多有学识的学者一样认识到了军国民教育不适应于学校体育发展,而学校体育应注重对人的培养。她在《体育概论》一书中将“体育”定义为“以身体活动为方式的整个机体之教育[2]。”将教育看作是一个整体,体育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体育离不开教育,教育也不能与体育相分离,批驳了前人所提出的“体育就是运动”“体育就是体操”“体育就是游戏”“体育就是健康”等狭义的体育思想观点,认为“体育就是教育”,倡导体育的教育化思想,认识到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要以身体活动的方式对整个机体进行教育的体育思想观点,注重了学生“身”与“心”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陈咏声倡导体育的教育化思想源自她对现代体育目的的认识,即健身和教育。健身则指身体上的锻炼,使全身筋肉、骨骼及各器官都发育到可能的最高点,矫正身体不良姿势、医疗疾病等;教育则是对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培养,使养成支配全身的能力,改变不良天性,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养成合作、果敢、坚忍、公正、忠毅牺牲的精神。对于学校体育而言,在“身体”教育上,她认为最好是施行自然的、有趣的、自动的体育训练,让学生由“做”来学习[2]。进一步提出体育与德育应当相辅而行,在体育活动中进行德育训练的关键及其重要性,她认为:一个人身体锻炼得强健了,不能说是已经完成了体育的目的,因为体育如果只是训练些无用的健者出来为社会之蠹,甚至为害人群,岂非反做了为恶的工具,反而失了教育的本质[2]。因此,充分发挥体育的德育与智育功能,这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也是体育真正的目的。陈咏声认为,养成高尚人格与健全的德性,最好的方法是运动时注意运动员精神的训练,也就是“游戏或运动时所必需的德性”,不仅包括运动员,也包括队长、裁判员、指导员以及观众,通过德育的训练可以减少运动场上不遵守赛场秩序的情况发生。
1.2 主张理解体育真义,培养健全国民
民国37年,国内外战争不断,政治局势不稳,国民体质孱弱,政府开始重视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因此,学校体育也渐渐发展起来,但盛行的是“选手体育”,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照顾的不是大多数的学生,而是少数的学生,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较低。为改变这种继续发展的教育制度,陈咏声对当时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指出“学校体育设施不全,而又过于偏重少数学生的训练……学生视体育无足轻重,过犹不及,为改变这种畸形发展的教育制度,一定要设法使一般学生明了体育的重要,然后在进一步作切实的奖励和训练[2]。”她提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强健的身体,做一个健全的国民,这才是体育的真义,也就是教育的真义。”陈咏声用自身的教学经历讲述了如何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她在上海工部局女中担任全校的体育教员时,每年的学校运动会她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如士风舞、苏格兰舞等,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学生的重要成长发育时期,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体格、意志、毅力锻炼及美的熏陶,学会了锻炼的方法,养成了锻炼的习惯。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吴宓的女儿吴学昭曾在《怀念母校上海工部局女中》一文中,写道“我们许多校友过了古稀之年,还腰板挺直,骑自行车外出。我们大家对陈老师当年健体强身的严格训练心存感激,到了上海总要去看望陈老师[3]。”此处的陈老师也就是指陈咏声,在体育教学时先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进行心理上的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了解体育、热爱体育,最终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陈咏声提出可使学生认识体育真义的两点举措,第一,学校应该给学生添设“体育原理”这门课程[2]。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心理层面上对于体育的价值,体育与教育、与德育、与养生、与个人以及社会中其它各种关系都能有明确的认识。此举措不仅是增加体育理论课程,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只有学生内心真正的了解了体育的价值,才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第二,学校还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体格检验”[2]。此举措可以反映出体育对于身体方面的价值,进行“体格检验”的目的,一方面是让老师和学生清楚的了解学生各个年龄时期身体的发育情况,另一方面若有学生检查出疾病,可通过医疗或体育治疗的手段来恢复健康。让学生自身以及其他人都可以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陈咏声还对“体格检验”提出了十分详细的建议,包括检查时间和检查的项目,每学年进行两次检查,检查结果前后进行对比。她将“体育检验”分为了“体育检验”和“医学检验”两个部分,“体育检验”是为检查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情况,而“医学检验”是检查学生身体发展形态以及身体有无疾病的状况,以便使学生明了个人体格之强弱。
通过以上两点举措的施行,学校体育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认识体育的途径,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身心健全的国民。
1.3 倡导优秀师资和设施是发展学生体质之基础
陈咏声提出学生认识体育的真义,学校应给予学生好的体育训练,良好的师资力量和体育设施的保障则是好的体育训练的前提,使学生得到好的体育训练应具备的两个要素,“第一,需要相当的体育设备,第二,需要良好的体育教师”[2]。陈咏声认为学校“体育设备”的购置,根据学校的经济情况而定,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应该选择“消耗少而效用大的体育设备”,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根据几条原则进行办理,例如“有整个建设计划”“按照人数的比例”和“依设备不同的性质分区布置”等,陈咏声对体育设备的安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安排,大到田径场,小到更衣室,使得当时学校进行体育设备安置有一个的参考。
陈咏声曾任教的工部局女中是当时上海最好的学校之一,学校的英语和体育教学尤为出名,虽然只有陈咏声一位体育教员,但开展的体育课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各个项目都有涉及,工部局学生健康的体魄与陈咏声的体育教学是分不开的,所以她深知优秀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当时教授体育学科的教师较少,女教师更少,陈咏声明确指出,“我国一般的学校对于体育教师或指导员素来不很重视,多半不如其他各科的教师,所以总难请到好的教师,有时即算是请到了,多半因为待遇太薄,不能安心为学校服务,自然也难收到好的效果”[2]。
针对此问题,陈咏声提出“要聘请良好的体育教师,不可不先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在此基础之上,陈咏声对于体育教师或者体育指导员应当具备的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要有体育专校或大学体育专科的资格。陈咏声认为,“体育教师要有充分的体育知识与经验,并须有领袖才干。”[2]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亦是如此,只有体育教师本身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才能够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具备“领袖才干”才能够更好的去引导和影响学生。第二,应当熟悉普通教育的情形。第三,要了解学生。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体育教师“应当熟悉学生的本性和心理”[2]。第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每所学校的教学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来安排。第五,善于利用学校的环境及设备。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地理位置,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和教学设备。第六,提倡老师与学生常互动。陈咏声认为,“应当常与学生在一起运动,随时帮助他们或指导他们。”[2]这就要求老师在课上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课下也应及时给学生进行体育方面的指导。第七,具有高尚的品性。陈咏声认为教师“要有高尚的品性,使学生发生信仰心。”[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不仅是教技能,更重要的是育人,以自身的模范品性来教育,给学生树立榜样。第八,要有热心的精神。陈咏声认为,体育教师“要有热心的精神,使学生对于体育也能热心的来练习。”[2]教师应积极调动课堂气氛,才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第九,要有端正的态度。陈咏声认为,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应“服装整洁,态度端正,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生尊敬之心。”[2]第十,要有学习研究的精神。陈咏声指出,体育教师“要富于研究的精神。施行各种训练与计划,都要虚心从事,要时时研究所行的方法是否有效,这样才能精益求精,达到完美的结果。”[2]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上课时注意教学时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适合学生,并且达到了满意的效果,只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进,才能使学校体育不断向前发展。
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对象方面的改革,陈咏声提出12岁以后体育课男女分班的建议,并不是对于男女性别的歧视,而是陈咏声注意到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因此,她建议男女学生的体育课应分别由男女教师来担任,目的是针对男女生理特点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2 陈咏声学校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2.1 体育即教育,实现从“育体”到“育人”的转变
从“教体结合”“体教结合”到今日的“体教融合”政策的提出,看似是改变了字词的先后顺序,实质上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体教结合”的初衷是为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训矛盾,“体教融合”是立足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建立青少年竞赛训练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育”,有提升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德育功能;有开发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智育功能;有塑造形体美、动作美,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美育功能;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格的劳动教育功能。因此,缺少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缺少教育的体育也不是好的体育[4]。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咏声在《体育概论》中提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方式的整个机体的教育”,并提出“体育的教育作用是对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培养,可改变不良天性,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发展,养成合作、勇敢、坚韧、公正、忠毅的精神”。充分的说明了体育的教育功能。为贯彻落实体教融合,需要将学校体育改革方向与“健康中国”相联系,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从事立德树人的事业才是教育,从事立德树人的地方才是学校,从事立德树人的人员才是教师[5]。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校体育健身育人功能,开齐、开足体育课,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训练与竞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6]。我们不能片面的理解“健康第一”的理念,孤立的看待体育仅是锻炼身体的作用,忽视了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当前对学校体育的关注还停留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上,并且把体质状况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对学校体育教学而言无疑是沉重的压力。应将“体”和“育”紧密融合起来,不仅关注身体素质的提高,更应该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从“育体”到“育人”的转变,凸显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
2.2 采用非医疗健康干预,为提高学生体质提供新举措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动“体医融合”,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21]。近年来体医融合在政策文件中多次被提及,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运动处方”是连接体育和医疗的桥梁,“体医融合”的提出大到惠及全国人民的健康,小到促进每一个学生良好身体形态的形成。近年来,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全国各级各地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体育”进入中考和高考行列,初衷是为提高学生体质,但就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学生体质却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这种强制性的措施,只能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成效,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自然也达不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当前学校体质测试的指标仅是反映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对于学生常见的肥胖、脊柱弯曲、近视等不良身体形态未能提供有效的检验手段。陈咏声在《体育概论》一书中提出体育的保健功能是“矫正种种不良的姿势,如歪头、平胸、弯脊、凸肚等,养成正确优美的姿势,并使举动灵敏、姿态端正,清除精神、恢复疲劳、消遣除闷,养成愉快耐劳的精神”[2]。并指出体育具有医疗疾病的作用,“各种医疗疾病体操都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消化不良、身体肥瘦等疾病”[2]。学校体育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医学检查的重要性,在现行体质健康测试的基础上,增设“医学检查”等项目,增加检查的频率,以便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状况,及早通过体育锻炼进行矫正。学校应完善学校医务部门的建立,部门成员应具备体育保健、运动康复、运动医学等相关资质,加强与体育教师的合作,体育教师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保健知识的传授与运动康复的锻炼方法。陈咏声指出“要让学生明确体育的真义,对体育感兴趣,并热心去做,这样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2]。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始终是关注的焦点,国家和社会也非常重视,但最应该也是最主要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个人,只有学生本身认识到体育的真正意义,才能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2.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地位
完善的体育设施和优秀的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良好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调查分析:多数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比较简陋,还有一大批农村学校仍在使用土操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供不应求的矛盾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即在学校总体教师数量满编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却相对短缺,且受体育教师待遇低、不被重视的影响下,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8]。当前部分学校仍不能做到让学生得到好的训练,尤其是农村学校,针对贫困地区和一些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陈咏声提出,“经济条件差的学校置办消耗少而效用大的体育设施,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在完善体育设施上,应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按照人数的比例进行安排”[2]。并指出“体育教师多半是因为待遇太薄,不能安心为学校服务,自然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欲发展学校之体育,先提高教师之待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随着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国教育大会更是高度凝炼了教师的时代使命,也就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三传三塑”是对教师作用和地位的全新概括,突出教师对学生、社会、国家、民族、未来的重要性[6]。如前所述,陈咏声针对体育教师岗位提出的十点要求,这也是当前建设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时对体育教师进行遴选、培养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也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建设出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
3 结语
陈咏声一生都在为我国体育事业奋斗,在学校体育发展上具有独特的见解,在体育领域不断钻研探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观点,时隔百年,她的思想对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仍有借鉴意义,可见她的思想是先进的,是超前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应取其精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葛嫱月.中国妇女体育运动的先驱:陈咏声[J].体育文史,1998(5):45.
[2]陈咏声著.体育概论[M].商务印书馆,1934(1):1-47.
[3]文汇报“笔会”编辑部选编.坐在人生的边上 笔会文粹[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69-173.
[4]季浏.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和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1):28-37.
[5]程亮,等.2018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京),2019(3):29-41.
[6]人民网.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20-05-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910/c64094-30284598.html.
[7]中国政府网.新华社:体医融合,从这张纸开始[EB/OL].[2019-09-24].http://www.gov.cn/zhengce/2019-09/24/content_5432673.htm.
[8]郭建军,杨烨.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Chen Yongsheng’s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Ideology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Society
TU Na, etal.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7, Jiangsu, China)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9BTY111):中国知识分子体育思想理性认知百年逻辑演进研究(1919—2019)。
涂娜(1996—),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