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审慎监管下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2021-11-21

市场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金融体系宏观系统性

储 钰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东 广州511370)

一、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相关理论概述

(一)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界定与来源

1.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概述

在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是指国家因多种外部或内部的不利因素经过长时间积累没有被发现或重视,在某段时间共振导致无法控制使金融系统参与者恐慌性出逃(抛售),造成全市场投资风险加大的现象。 纵观我国整体金融体系布局,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起着不可替代的效果。 同时,金融业监管当局与国民经济体系中其他诸如货币当局等金融机构联系较为密切,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于是,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造力与企业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 这就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集中体现在金融体系中,并将会在某个时间点爆发,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最终发展为银行业危机。 换句话说,银行业危机最终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增长。

2.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途径

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一般通过资本流动性渠道和信息传导渠道两个方面进行风险传导。 首先,当商业银行缺少资金时一般会通过同业拆借的方式去获得资金。 这是因为如果银行无法偿还债务资金,出现资不抵债,将对自身的经营保障和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 资金的流动性将导致风险从一家银行转移到其他银行。 其次,随着银行间支付结算机制的不断发展,跨行金融交易和商品的深入推进,资金传导网络日益多元化,为银行转嫁流动性风险提供了可能。 商业银行的这种主要的传导途径具有流动性效应,很容易将风险在银行系统间进行转移,以至于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 最后,在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初期,个别行业的小型风险开始显露,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关注自身的风险状况。 当一家商业银行因受负面因素影响而资不抵债的消息传出时,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参与者会尽快从中取出资金,以减少损失。 由于信息收集具有较高的成本,且市场成员存在从众心理和羊群行为,随着这种负面消息在金融体系中的进一步传播,他们会对贷款资金采取同样的行动,导致风险通过信息传递系统传递给其他银行,从而影响整个金融渠道的运行。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界定与特点

1. 宏观审慎监管概述

在国际上,宏观审慎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法。 1986 年,国际清算银行在其公开文件中正式引用了“宏观审慎”一词,以支持“整个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性和稳健性”。2000 年,国际清算银行行长克罗克特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将金融稳定划分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个层面,同时分别对应实施确保单个金融机构稳健为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和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稳定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 此后,宏观审慎监管被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相关研究和政策报告中。

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频发,引发了学术界对金融监管的反思。 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把重点放在了维护金融体系完整性方面,而宏观审慎监管在公众看来已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工具。 不仅是金融市场,信贷市场、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体系都体现在宏观审慎监管的效果上。 截至目前,现有研究主要从传统宏观货币政策面临挑战的角度探讨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在信贷层面对供给影响的差异,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业的影响。 但从现有文献来看,当前研究在理论体系的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以及相关工具的融合等方面仍需深入。

2. 宏观审慎监管特点

(1)系统性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旨在缓解系统性风险。 与单一混合金融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相比,宏观审慎监管强调对整个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监管。 同时,要防止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和大规模的金融不稳定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2)宏观范围性

宏观审慎监管的范畴是整个金融业,主要的监管对象是银行业和金融机构。 与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微观审慎监管体系是针对每一种监管类型而建立的,而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则是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其他宏观层面要素的监管而建立的。

(3)监管传导性

宏观审慎监管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导性的监管模式,对不同经济周期的各类金融机构制定监管要求,在整体调控意义上对不同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管理。 宏观审慎监管是建立在微观审慎监管的历史数据和数据解释绩效基础之上的。 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审慎监管是通过对单个实体的微观审慎监管建立起来的。

(三)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内容

通过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 一是宏观审慎研究,即结构性风险识别和评估;二是宏观审慎监管,即政策框架和监管维度;三是宏观审慎监管运行结构,即治理政策和治理结构。

1. 宏观审慎分析

在国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宏观审慎监管的初衷是防范系统性风险,评估金融体系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整体。 在宏观审慎监管层面,通过数据收集、定性和定量分析、预警、宏观压力测试以及最终的跟踪和评估,建立和修正了金融体系中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风险。

2. 宏观审慎监管

对于调控政策,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政策工具。 宏观审慎监管已被巴塞尔委员会纳入《巴塞尔协议Ⅲ》。 协议明确指出,应对系统性风险需要各国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政策工具应充分利用系统价值、逆周期资本、追加资本等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因此,宏观审慎监管成为中国银行业监管的重中之重。

3. 宏观审慎监管组织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是与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对独立和互补的,以促进金融稳定和增长。 宏观审慎策略并不总是维护金融稳定和遏制系统性风险的政策。我们不仅需要审慎监管,还需要健全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强劲的宏观经济环境、健全的金融机构、健全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危机管理进程,以维持金融环境稳定,规避系统性风险。因此,宏观审慎政策只是维护金融稳定的行政安排和政策。

二、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业的金融监管政策缺乏远见和缓解措施

当今的银行业金融监管实行顺周期的金融监管,包括资本监管、信用违约、存款准备金等监管措施。 目前,银行业资本监管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由于银行业的资本和风险资本相互适应、相互协调,银行业通常采取限制信贷供应的办法,通过降低成本来满足宏观资本监管的预期和条件。 因此,它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可获得的社会信贷减少,而且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 在银行内部,系统性风险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是顺周期的,那么,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就会导致经济收缩。

(二)银行业宏观管理主体运作效率低下

目前国内的金融业监管主体是“一行一委两会”,但是监管主体协调机制不完善,会由于缺乏沟通而引起监管缺位。具体来说,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权责不对应造成政策难以上行下效。 在我国目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与下达政策,而各地央行的分行承担推行的责任。 当分支行处理风险时,还需要层层上报得到总行的批准,这就会导致错过最佳的处置时机,影响政策实施效果,政策制定的初衷无法实现。 其次,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单独监管会造成监管盲点。 目前,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将有利于监管专业化和趋同,并将实现分块监管。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出现交叉,比如多重监管或行政真空。 最后,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缺失。 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并不重视内部监管,取代金融机构内部监管的央行负责监管。 这将导致央行大量使用监管资本,并逐渐缺乏自我监管。

(三)银行业金融风险的事后监管需要加强

为了保证监管的公信力和准确性,对宏观金融风险的事后监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事后风险监管机制亟待加强,特别是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从行政角度看,事后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存在制度性缺失。 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缺乏可接受的科学有效的风险等级和类型划分管理方法。 其次,从监管技术的角度看,我国对事后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和专业性有待提高。 目前没有定期、完整的系统性事后风险评估审计,风险监督只停留在账户查询和凭证审计上,监督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监督效果较差。

三、 加强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政策措施

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提出了宏观审慎管理结构的发展标准,要求建立符合当前金融环境的监管框架。 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形成一个连贯有序的格局,对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关注由于监管不慎所产生的风险积累。 因此,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加强前瞻性预期管理

中国金融监管最关键的目标是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优化金融作为实体经济血液的流动性支持和财富增值效应。 如何加强我国的预警能力,是新兴发展中大国高效预警体系的重要任务。 开展短期、中期和长期风险预警,监管要与金融业务的监管指标相配套。 因此,需要加强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及时监管。 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严重程度,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确定相应的应对机制,并依法采取措施,增加信息报送频率,督促自查,要求充实风险管理力量,做好风险提示和通报,开展监管谈话、责令其暂停部分业务、限制其自有资金运用的规模和方式、责令其停止新设分支机构等监管措施。

(二)夯实监管力度,促进银行业主动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

首先,在风险转移过程中,国家应及时对系统性风险过大的银行进行分类,然后对风险溢出银行进行差别化管理,并在风险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采取系统的三级监管措施,进一步减少和遏制银行业产生系统性风险。 二是从银行业自身来说,要加强自身建设,保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的基础上严格遵守现行体制下的宏观审慎监管原则,增强风险承受能力,以减轻自身市场管理过程中极端负面外部冲击的影响。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在受到外界影响之前对威胁的评估能力,提前制定风险管理步骤,建立银行业分业经营程序,以规避和化解各种系统性风险,遏制其进一步蔓延。

(三)银行业金融监管要从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要不断加强与对外开放程度相适应的监管流程和方式,确保金融市场的安全有序。 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还包括金融监管从非审慎的数量约束向审慎的一致性方案的转变。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 与此同时,相关审慎监管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因此要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成熟的监管经验,弥补监管框架的不足,加强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和实际监管,确保监管能力与对外准入程度相一致。

四、 结语

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心脏”,要不断防范和化解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做到经济的安全增长,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往来更加密切,银行间动态交易的系统性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因此,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银行业自身都要利用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提升对系统性风险管控的意识,从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最终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金融体系宏观系统性
明清史宏观研究的问题意识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全面系统性护理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The Great Unbanked
重视高中物理复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论金融体系等级化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
祛毒汤联合醋酸泼尼松对狼疮样大鼠IL—6、IFN—γ的影响分析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