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运行面临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11-21苏楠陶燕王腾飞
苏楠,陶燕,王腾飞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一、陕西省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概况
自2019年4月国家启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以来,陕西省先后开展四批次试点申报和备案工作。全省参与“1+X”试点院校145 所,其中,中职学校84 所,高职院校32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9 所。试点学生147435人次,其中中职学校29973 人次,高职院校64586 人次,应用型本科院校52876 人次。涉及专业304 个,其中中职69 个,高职 140 个,应用型本科 95 个。
制度建设方面,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指导协调机构的通知》(〔2020〕6 号),依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陕西省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项目办”),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省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并分别在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和咸阳市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设立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协助项目办开展工作,印发《2020年“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计划》,部署了年度工作,从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和经费支持等方面保障全省“1+X”试点工作的协调推进,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开发了“陕西省‘1+X’信息服务平台”[1-3]。
二、陕西省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面临的困境
(一)证书推进差别大
2019年试点院校考核通过的证书主要是汽车运用与维修、物流管理、老年照护、智能财税、WEB 前端、BIM 等6 个证书,其他证书进展缓慢。2020年考核通过的证书主要集中在智能财税、特殊焊接技术、老年照护、物流管理、母婴护理、网店运营推广、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汽车运用与维修、智能新能源汽车、失智老年人照护、财务数字化应用、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财务共享服务、网店运营推广等14 个证书。究其原因,推进较快的证书,或者是原有基础条件好,或者是现代服务业领域对硬件要求不高。凡是基础设施需求较高和培训评价组织缺少在陕落地机构的证书,推进力度均不大[4]。
(二)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沟通不畅
部分培训评价组织人手不足,未回复院校咨询,缺少数字化学习资源,部分证书评价组织尚未展开标准解读和师资培训工作。据了解,部分培训评价组织全国服务人员仅1—3 人。
此外,部分试点院校在组织考试的时候,评价组织无考务对接,无专人指导,试点院校仅靠评价组织所发布的几个文件或通知组织考试。考试过程不系统,缺乏严谨性,教师在与评价组织对接过程中,考试内容、要求等不断变化,试点院校无法落实。考务报名环节复杂,考试相关软件需下载调试,评价组织仅线上简单培训,无系统指导。部分“X”证书考试批次不具体规范,评价组织随意安排,学校无法适应安排。
(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证书内容融合度还不高,教学效果需要再提升
部分“X”证书考试难度较大,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培训课时量大,融入日常教学则需要大幅度压缩“X”证书标准对应内容。此外,部分“X”证书实操内容对实训实验条件要求很高,实训实验设备和耗材需求量大,费用高昂,试点学校在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压力大,无法满足“X”证书培训实操训练所需相关设备和耗材需求,影响课证融通效果,拉低考证通过率。部分学校云计算、WEB 前端等证书通过率不到10%;物流管理、BIM、智能财税等通过率也不到 50%[5]。
(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综合团队师资力量待进一步加强
相关专业设置“1+X”有关课程的时间较短,教师实践经验有限,师资综合技能水平需不断提升完善。尤其是熟悉行业中“1+X”证书技能应用,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企业兼职导师数量偏少。
教师对评价组织进行的培训参与积极度很高,但部分培训费用过高,部分学校限制或缩减参与教师人数,导致学生培训师资不足,影响培训效果。部分评价组织开展的培训内容多集中于考务、考试相关培训,证书标准对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内容培训较少。证书师资培训、证书培训安排与教学周期不协调,培训多安排在非假期时间,培训场次多,周期短,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且培训地点分布在全国各地。因此,可尽量安排在寒暑假,在陕西集中培训,延长培训周期,以增强培训效果[6]。
(五)经费投入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2020年8月26日,“1+X”证书制度试点重点工作推进视频会后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在院校实施“1+X 证书”制度试点有关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统筹三个主渠道和1 个补充渠道,采用“3+1”方式加大投入,但这种方式很难调动本科院校的积极性,全省中职院校也因办学条件薄弱,亟须提升办学能力,在新增经费用途没限定的情况下,很难向“X”证书考核倾斜。这些都需要和财政部门沟通。
(六)教学条件和实训室建设亟待升级,校企合作还待加强
行业企业参与“1+X”证书的积极性还不高。评价组织不同,开发的证书对设备、实操环节的要求不同,试点院校在考点建设或实训设备设施引进方面存在难题。部分试点院校现有的实训实验设备基本可以满足考证需求,但评价组织不进行评估,严格指定品牌、型号等考点建设所需相关设备设施、信息平台、软件、资源等。为满足考点建设相关要求,试点院校为不同证书考试向不同评价组织购买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存在重复建设问题。部分软硬件设备动辄上百万,且软件设备定期更新也需收费,导致试点院校投入成本飙升。部分培训证书的考核标准体系不明确,考核站点建设投入要求过大。在考核经费论证方面,培训评价组织坚持考核费用主要由培训评价组织收取,不愿与考核站点按利益兼顾原则分担分享,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试点院校的积极性[7-10]。
三、陕西省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应对策略
(一)健全相关工作机制,提升“1+X”证书含金量
1.省级教学行政部门根据行业发展现状、院校总体规模、人才需求状况等,统筹证书试点学生规模。学校组织省级教研机构或专家对“1+X”证书制度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和指导,对评价组织就其研发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学资源等是否能够代表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证书培训内容是否真正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否能及时有效地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体现在标准开发中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并发布评估结果以供院校参考。
2.试点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方向和特点,调研专业(群)服务的行业企业及核心岗位,了解“X”证书标准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是否能够满足岗位能力发展的新需求,科学合理选择能反映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院校应从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入手,对从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突出的一线教学、研究人员予以奖励,在职称评审相关制度上予以倾斜,调动院校教师积极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3.评价组织需坚持公益为主、盈利为辅的原则,凝聚权威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知名企业、优质院校,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及时纳入“1+X”的职业标准研制,开发出含金量高、行业广泛认可、社会普遍接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1]。
(二)加强“1+X”课证融通,深化院校“三教”改革
1.将专业实践课中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契合度高、内容重合度大的一门或多门课程设计为“课证融通”课程。课程内容应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涉及的全部职业能力,结合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进行训练。
2.教师需深入学习、领会并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掌握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与教学能力。学校应加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流教师队伍。
3.组织课程开发专家、培训评价组织的专家、专业教学专家、企业专家等共同进行教材编写,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体现工学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应的要求。教材内容呈现上要体现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增加教材内容,做到与产业发展共进。
4.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证融通”课程目标,结合“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把理论与实践等相关内容融为一体,重构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运用大数据、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技术,依托MOOC、SPOC 等现代化课堂教学方法,推动教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
(三)加快相关资源开发,及时更新考试相关内容
证书培训考核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学习使用,但存在部分证书培训无配套教材等现象,如宠物护理与美容、特殊焊接技术、建筑工程识图、云计算、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没有提供相应教材(电子和纸质),建议开发或提供相应教材。民航货物运输、特殊焊接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相应学习视频,空中乘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补充开发具体应急操作的视频。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题库系统中,部分题目中的图片不清晰,影响考试作答,建议更新题库。
四、结语
“1+X”证书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夯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探索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1+X”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从地方政府的支持、相关配套保障措施的出台、搭建相关管理平台等多方面开展工作,进而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