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职业规划与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2021-11-21孟欣雨
孟欣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陕西西安 710126)
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国家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改变。又由于近些年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增加比例越来越大,供求关系平衡被打破,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高水平运动员是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从小练习一项运动特长,有着比普通大学生更为优异的运动成绩,但大部分没有参加过高考,单招或是降分录取进入大学,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对于这样一类学生的就业情况,国内、国外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研究。朱迅华等[1]指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高水平运动员就业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从社会、高校、运动员3个层面,分析影响运动员就业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和完善就业的对策,为职能部门和运动员如何提高就业率提供参考。李芃松等[2]对我国20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院校运动员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调查,认为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并突出体育特长,改善就业认知状况,更新用人单位选才标准,夯实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是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实现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品牌战略的必由之路。Patricia和Gretchen[3]探讨了美国大学生运动员运动认同、种族、性别、职业期望与职业规划态度的关系,指出对参加职业运动有较高期望的学生运动员对未来职业更乐观,男学生运动员对就业市场和就业趋势有较好的了解,对职业更乐观。Rose[4]称传统的线性职业在许多行业都被逐步淘汰,强调个人需要成为其职业生涯的称职管理者,学生需要了解和获得各种技能和素质,以确保他们的职业未来。
综上,高水平运动员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对于社会稳定,以及国家体育事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北地区高水平运动员,其中男运动员90人,女运动员43人,运动健将及以上运动员12人,一级运动员73人,一级以下运动员48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利用学校图书馆、相关网站、知网,通过查阅相关文件、文献,了解高水平运动员这个群体及其就业政策等,为调查问卷的制定和后期整理工作做好铺垫。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问卷星设置调查问卷,经过10名高水平运动队教练、5名教师、10名高水平运动员预测试,增加、删减部分条目,最终确定问卷。此次共发放133份调查问卷,收回133份调查问卷。部分题项运用Likert 5级评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一般,“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
问卷主要内容在职业规划、择业就业观念、工作地区、就业单位、年薪水平、求职途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问询。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5]软件对收回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得出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状况
2.1.1 就业形势
经调查,虽然有18%的高水平运动员非常同意当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形势良好,但是认为就业形势一般的超过1/2,甚至有3.8%的运动员非常不同意就业形势良好;33.1%的运动员认为与普通生相比,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处于劣势;36.1%的运动员认为高水平运动员就业范围较窄;2/5的高水平运动员认为虽然有体育特长,但是在求职中优势一般。由此可见,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有体育特长也并不是求职中的关键因素,但就业前景还不至于特别悲观。
2.1.2 求职途径
62%的运动员自己找工作,独立意识较强;12.9%的运动员选择自主创业,大多数人未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号召,投身于自主创业行业中[6]。
2.1.3 毕业后工作城市
46%的运动员会根据地域优势和地域资源选择家庭所在城市;20%的运动员选择学校所在城市,主要因为是国家对西部地区大开发及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参加国家西部计划建设;34%的运动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去往北上广深等城市,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高。
2.1.4 就业单位意向
就业单位意向排名前三的是学校、事业单位、国家行政机关,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毕业后选择在学校工作,体育专项较强,工作较为稳定。
2.1.5 年薪水平
4.3%的运动员选择10万以下,59%的运动员选择10万~30万,36.7%的运动员选择年薪30万以上。比对工作后年薪水平[7],36.4%的运动员年薪在10万元以下,36.4%的在10万~30万区间,27.2%的运动员在30万以上。这和当地经济实力、发展情况有很大关系。
2.2 就业影响因素
2.2.1 自身因素
(1)入校前职业规划不明确[8]。调查发现,约有67%的运动员在入校前未做过职业规划,思想上不重视,找不到自身定位。
(2)自身素质不足[9]。据统计,33%的运动员在上学期间未参加过社会实践,53%的运动员未拿到过奖学金,36.1%的运动员认为就业单位选人存在性别、运动专项、运动等级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只有4.5%的运动员在毕业时提高了自己的运动等级,8.3%的运动员在毕业时甚至降低了自己的运动等级。在上学期间如何正确处理“学训矛盾”[10,11]、如何平衡加强文化素养与提高自己运动专项能力和运动等级成绩,成为高水平运动员需要思索的一点。
(3)择业观念偏差。在高水平运动员择业观念中,38.3%的运动员选择先就业再择业,23.3%的运动员选择一定要找到合适的工作,30%的运动员选择考研。大多数人愿意先就业再择业,第二大群体选择继续深造,考研成为大势所趋。
2.2.2 高校因素
(1)就业指导、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12-14]。41%的运动员认为学校所做就业指导一般,32.3%的运动员认为高校在培养课程设置方面一般,41%的运动员在“在校所学课程可以满足就业需要”中选择了一般,表明高校在这三方面需要进行调整,以符合现代社会就业市场及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要求;高水平运动员入校后,28.6%的运动员训练天数减少,27.1%的运动员训练次数减少,可见部分学校未积极组织训练,导致运动员成绩明显下降;超过一半比例的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后不能自由选择专业[15,16],所学与体育专业无关,虽有体育专项特长,但并未继续学习专项理论知识,这与学校的培养计划有一定关系。
(2)学校名气影响。43%的高水平运动员非常同意学校名气对就业有影响,一般而言,“985”“211”学校的学生更加容易就业[17]。
2.2.3 社会因素
(1)就业政策缺失。高达95.5%的高水平运动员认为国家应出台高水平运动员相关就业政策,正如前文提到,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底子薄弱,但他们思维敏捷,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具有勇于拼搏、永不言败、坚韧不拔、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面对这样一批特殊人群,如何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成为难题。
(2)经济发展缓慢。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促进就业的一大利器。令人惋惜的是,2020年的一场疫情,使市场萎靡不振,调查发现,32.3%的运动员非常同意今年就业严重受到了疫情影响,51.9%的运动员认为受疫情影响从而没有找到心仪工作,51.9%的运动员认为因为疫情没有去到想去的工作地点。面对着工厂倒闭、企业裁员,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就业,但要使市场复苏还需时间。
3 结论与建议
3.1 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形势严峻,就业范围窄
运动员职业规划不明确,自身能力素质不足,择业观念有偏差,大多数选择发达城市。自身应树立职业竞争意识,做好每一阶段职业规划,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方向、明确目标;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提高自己专项运动等级、成绩,一专多能,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不断改善求职技巧,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加以改进;转变择业观念,树立实际就业观,在这个以学历为竞争优势的时代,考研成为趋势,它为解决“就业难”提供了帮助,如若不考研,“先就业再择业”在现今看来一定最有远见,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促进创新意识养成、创新能力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操能力,设置合理就业期望值,不必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区域只划定为发达地区;要依据自己性格特点,充分发挥特长。
3.2 就业指导缺失、培养方案不符合实际,对学校宣传较弱
高校应加强开展针对高水平运动员有效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制定合理、阶段化的职业规划,加强训练,重视运动技能的提高,结合体育和教育两大规律进行教学,让运动员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专业选择,培养多元化人才,面向市场,与市场需求紧密联合,提供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还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学校知名度,注重特色办学,形成独特校园文化,加强校企合作,进行推荐就业。
3.3 相关就业政策少,受疫情影响,经济市场不景气
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就业体系与相关政策,拓宽就业渠道、融资支持,以政策导向带动体育行业发展,扶持就业。良好的国民经济环境、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状况将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规范引导高水平运动员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公平就业环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