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021-11-21郝巧巧
郝巧巧
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引言
“导游业务”对应用型导游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导游人才能够适应不断涌现出的旅游新业态,符合行业和企业招聘导游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但是,目前很多中职院校对导游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了解不够,教师教学仍然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未能结合行业发展新业态,忽视学生在实际带团中操作技能的培养,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需要逐步深入,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并以提高中职学生导游职业能力为导向,通过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课程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更新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改进教学方式,向社会输送符合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 能力本位概念界定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EB, 是德国学者发明的一种教育模式, 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弥补了当时课程改革运动中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的现象。至7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职业教育和岗前、在职培训中[1]。能力本位教育的目的为了满足特定职业或产业的人才需求所提供的技术技能资格教育培训而不是为了培养精英人士或科研人才[2]。
能力本位教育区别于以理论知识为重的学科本位教育,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理论付诸行动,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更具应用性、实践性、现实性、开放性与创造性。基于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的中职教学内容既包括专业理论课,又包括实践操作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也提高了学生未来就业的针对性,使中职院校为社会输送大量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员工。
二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智慧旅游”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许多旅游平台得以建立,规范化的旅游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游客的需求,其教学内容若不及时进行改革创新,便会出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脱轨的现象,最终导致旅游行业发展停滞不前。
目前,大多数导游业务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与选择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导游服务常识与技能教授上,其实用性和时代性不强,不能体现新形势下旅游业的新特点。过于注重学生导游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他们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跨学科、跨情境的应变能力
许多中职教师为了更加突出“导游业务”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对于那些传统的导游服务理论知识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而关于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则会通过情景模拟法等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其中。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于情景模拟法的使用也不够深入,学生并不能真正融入所扮演的角色当中,设置的情景也都较为简单,远不及实际带团过程中的复杂程度,很难达到真实的仿真效果,学生在面对现实带团活动中的诸多复杂问题时依旧会感到束手无策,不能够快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
(三)课程教学评价过于简单,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
目前大部分中职院校对“导游业务”这门注重操作技能的课程,教学评价仍借鉴普通高中对学生考核的方式,一般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所包含的课堂表现和技能操作成绩仅占总成绩的20%—30%,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带来技能学习并不重要的假象,且在打分过程中也没有具体的过程性考核细则和标准。
此外,正是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期末的笔试成绩成为导游业务最终成绩的决定因素。通过单一的纸质试卷进行考核,虽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检验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符合“导游业务”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笔试成绩考核的比重较大,难以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四)教学设计理念过于传统
在“能力本位”教育视域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的教学需求。过于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课程改革时无法恰当的将传统知识讲授型课程转变为知识应用型课程,不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与实践应用。使学生较为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这与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相匹配。
目前大多数教师虽有一定的教学设计理念,但对实践类课程和问题情景创设有困惑,也有部分教师视教学设计可有可无,忽视设计对教学的规划与导向作用,在设计理念方面遵循同意、方便、任务原则,有向外看而少于向内看的倾向[3]。正是因为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缺乏足够重视等原因,无法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
(五)授课教师缺乏导游实践经验和技能
导游是一个十分注重实践的工作,这一特殊性要求任课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带团经验。但部分中职院校却也把高学历作为招聘教师首要考虑的因素,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但因为刚刚毕业往往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导致学校师资队伍中缺乏技术能手、旅行社金牌导游等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目前,大多中职院校招聘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偏年轻化,且缺乏相关旅游企业工作经历,在实习实训中未能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技能指导。他们更希望将大量的精力花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太多集中时间进入旅游企业进行脱产学习。那么,这支脱离导游实践工作的师资队伍,就无法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
三 基于“能力本位”的“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结合时代发展,丰富教学内容
“导游业务”这门课程应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对服务的需求变化,结合社会和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加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的内容。尤其是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旅游平台的建立,为游客带来了较多便利,他们只需通过一部手机就可实现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旅行需要。例如,在推出电子导游讲解服务的景区,游客自行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景点的详细信息,这无疑对传统导游岗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是,“人”的讲解是活的,其具有的灵活性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讲解服务,这是机器不能替代的。此外,文化旅游的兴起,也对导游在旅游目的地文化知识掌握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导游在讲解中将当地文化背景与景区景点知识相融合。所以,“导游业务”这门课程,要针对现阶段导游工作特点,进一步的改进和增设相关文史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地方性和本土性的内容等。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相关技能的培养,如个性化导游词的创作技能、计算机技术等。
(二)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实施以赛促学和以赛促练
旅游管理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涉及的内容杂、范围广。因此,“导游业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旅游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教学方法要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中职院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选择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积极使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任务教学、试错教学和MOOC现代化教学方式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情境模拟教学法中,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学校建设3D导游环幕室,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强化情境教学功能;在案例分析法中,教师不仅要对书本上设置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还需从互联网或者实践带团中获取相关案例,为学生分析其失败或成功的经验;在任务教学法中,将“导游业务”实训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将其分解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实现学以致用。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灵活掌握知识,较快适应实际带团工作。中职院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的导游大赛,用比赛来促进技能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遇到的许多优秀导游和指导老师,不仅使他们得到切实的锻炼,也获得了学习交流的机会。中职学校也可在校内举办导游技能比赛,多为旅游专业的学生创造展示导游风采的平台和渠道。在比赛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对不足之处加强训练,不断积累相关经验。通过此种形式促进导游业务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开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能力
能力本位教育所培养的“能力”并不是孤立的、单向度的知识或技术技能片段,而是与职业需求相关联的各种思维、情感、人格、意志和技术技能有机整合的能力系统[4]。所以,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是能力本位教育的突出特点,“导游业务”应结合其实践性强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能力考核为主,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
一名学生的总成绩可由20%的平时成绩,50%的期末成绩,30%的技能成绩组成。此外,理论部分与操作技能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操作技能则进行景点解说词创作、景点讲解口试等现场考核[5]。客观地反映学生理论和技能学习的真实情况,也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采用学校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企业师傅评价相结合的立体化考核体系,对中职学生“导游业务”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进行全面的考核。
(四)建立互动型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互动式”教学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冲破意识阀门而释放出来, 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6]。例如,在导游讲解技巧的学习中,师生进行互动时,专业课教师可先对景点讲解进行示范,供学生观摩学习,然后学生再自行练习,同时,教师走下讲台进行巡视,为练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在进行学生互动时,将学生进行分组,组员不宜过多,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导游个性化带团服务技能的学习中,学生以“导游”和“老年游客”“青少年游客”“儿童游客”的角色进行互动,在增强体验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师生和生生共同在课堂上的探讨,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涵义的理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五)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双能型”旅游教学团队
目前,中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匮乏,需要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内部搭建起了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金字塔式”师资队伍,招聘A级旅游景点评审专家,金牌导游等企业优秀人才任职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为了鼓励中职学校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可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可邀请具有一定授课能力的旅游企业经理人、技术能手,通过担任兼职教师或举办讲座的方式,将行业一线的新技术、新理念传递给我们校内的专业教师,使师生走在旅游业发展的前沿。鼓励教师参加学分银行培训,通过借鉴银行的运行机制,用储存的学分来兑换相关学历和证书。此外,培训时间安排要针对每位教师的工作情况,使教师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避免上课时间与培训时间的冲突。充分发展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开放大学系统办学优势,为教师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为激励教师持续学习提供更多途径。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能力本位从旅游行业、企业对导游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智慧旅游”背景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体系、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五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了导游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适应、应变能力培养,注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全面发展,使中职院校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导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