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中教育性和体验性原则实施策略
2021-11-21阎平
阎 平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
引言
研学旅行,作为集探究、学习与旅行体验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应时代和教育受众群体的现实需求,在新时代教育工作中火热展开。2016年至今,国家已多次出台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支持性政策[1],是新时代符合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需求的一项教育活动。
一 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虽然中小学也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不少已沦为走过场的形式,没能真正起到实践育人的效果,失去了实践活动课程最初的价值和目标。当然,我们也不随意夸大研学旅行的功能及作用,它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但它可以作为校外活动的有效补充,给学生开辟一条新途径,使学生们能更好地了解自然、社会、他人和自我,是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 分析研学旅行中教育性、体验性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从古代孔子的游学,到现代国际化的修学、研学,在形式和名称变化的同时,研学旅行的教育实质是不变的。研学旅行除了开展知识与能力层面的教育,力求打破学习空间与资源的限制,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在与日常生活不同且更多元的环境下进行教育,如更广阔的自然、生态教育资源、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博物馆历史文化资源、劳动教育资源等,不断转化教育场地,在真实的环境和实践中,触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达到学以致用。
学界对研学旅行的定义和内涵,包括主体、组织者的划分,都充分体现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强调它是课堂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教育的引导性,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开拓探究——思考——创新的思维,提升学习意愿——兴趣——动机,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有效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目标。
(二)体验性原则
正如古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3],强调真实体验对人的认知的提升作用。
研学旅行通过直观和立体的方式获得实践体验,这与库伯提出的感知和领悟这两种得到体验的方法一致。学生在研学中从自己参与的真实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出抽象的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抽象的东西再延伸内化成为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不断地实现知行合一,或者在工作中开展实际的应用[4]。这种“从做中学”的体验式教学非常有助于学生将实际体验中的感知与领悟有机结合,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体验、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种学习和活动,侧重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培养的是理论性和概念性的知识。而体验性学习方式,更侧重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官、实际的触摸、亲身的经历、现场的感受、直接的体验来收获和实践知识,非常有别于讲授式的教学,且带来的感受更加深刻。当然,要想获得更牢固的研学体验,在课程设计中,应紧密结合相应年级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将校内课堂和研学中的校外课堂相结合,从抽象认识迁移至具体感受,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 教育性、体验性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体现
(一)定义和内涵中突显教育本质
教育部等 11 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意见》中,关于研学旅行的定义:“是学校教学和校外教学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看出研学旅行的教育本质[5]。
(二)活动设计强化教育目的
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研学旅行视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行动路径之一[6]。行前课在整个研学过程中起到先导作用,作为研学指导师,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始之前,应协助学校开好行前课,做好各方沟通、协调和准备工作。这种前期的活动导入设计环节,需要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也可以适当邀请家长参加。这一环节,既可以督促指导教师全面了解和准备课程设计,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研学课程的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和储备研学课程中的知识。
我们发现互联网在研学活动中越来越发挥了它的独特优势,且贯穿到研学的多个环节中。比如,在旅行前指导准备阶段,研学指导教师会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将相应的活动设计以文档、视频、图片等方式导入并发布到平台,学生可以提前进入研学主题并在平台上向老师提出问题和反馈信息,师生间便有了研学前的初步沟通交流,教师对学生有了初步认识,还可以参考学生提出的意见,对研学的内容和线路进行优化调整,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目的地引导施教,实现教和学的最优效果。互联网所带来的直观、生动、即时、高效、互动的优越性,比传统的模式更具吸引力,也受到新时代学生们的喜欢。
(三)实施过程注重学生体验
整个研学过程的设计实施,要最大程度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感,让研学中的所见所闻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研学旅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带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研学旅行主题。比如:在一次研学旅行劳动教育中,有的学生结合生物课内容,选择确定了以“牧羊人”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学生经历的直接体验是:穿着牧羊服,做好相应的生物防疫措施,与羊朝夕相处,经过了初始观察、学生间彼此交流看法、询问专业牧羊人问题,在自己与真正的羊接触时,全力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参与,做到沉浸式学习,形成对羊全方位的认知。体验中的直接收获和实践活动是:了解羊的生活习性、研究羊的生命体征、分析羊的饮食结构,在与羊的一系列如喂羊、挤奶、捡羊粪、扫羊圈的亲密接触中,仔细观察、详细记录每一点研学活动经历和收获,并能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体验脱羊毛、制作羊饼干、制作羊视频等动手实践活动。体验后形成新的认知与改变:以组为单位,在研学分享会上展示学生作为“牧羊人”的研学成果,分享作为牧羊人的心得体会,比如对“羊温顺”的情感认知升华、“关爱动物生命”态度的形成等,研学结束后他们还可以继续完成研学报告,帮助自己和同伴在体验环境中下实现对书本知识的联结和延伸,形成新的更丰富的知识体系。
(四)评价反馈回归教育目标
研学中期的实施和后期的评价反馈,同样呈现出研学的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的评价不像普通的旅游活动,单向对旅游机构、导游、景点进行评价,而是对学校、教师、机构、学生采取多方向、多主体、多层次的评价反馈机制,尤其是通过研学活动手册来检测学习者的研学效果,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联结,在形成评价方式中改进后续的研学活动。同时,依托互联网,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即时评价、过程性评价、全程参与和接收反馈信息等灵活方式,利用直播、走播等时尚网络渠道,向家长展示学生的研学动态及数据,较全面直观地感受学生的研学体验,实现与家长的高效互通。
四 结语
总之,无论是从研学旅行的组织者、实施的主体、实施的方式和教学内容,还是评价反馈方式等,均可看到教育性和体验性原则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充分体现。研学旅行在实现教育改革和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它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愈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