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探究
2021-11-21黄帅
黄帅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句容 212400)
作为新时期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可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和奉献意识,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青年志愿者回信,勉励广大青年在实践中诠释志愿精神,用责任和担当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实践表明,志愿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也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因此,探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一)价值导向功能
首先,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中践行公益理念,在服务过程中传递奉献精神[1]。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把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坚定人生理想和信念。其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平台,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可以进一步检验和深化自己已有的理论,达成知行合一的有机统一。通过志愿服务感受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获得身心的满足,进一步提升自身思想觉悟,有利于高校实践育人目标实现。此外,志愿服务鼓励大学生从他律到自律,自觉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实践过程中把身上的正能量传递给他人,起到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的作用,发挥了价值的导向功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思想塑造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在团中央及各地团委的指导下开展的活动,有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弘扬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塑造起着重要作用。首先是奉献精神的塑造。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志愿者秉持“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宗旨,发挥青年人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开展支教助学、街道服务、助残帮扶、志愿服务团等实践活动,在服务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培养了奉献精神。其次是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学生通过参加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通过与服务对象的联系与沟通,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明确自我价值和志愿服务的教育价值,在志愿服务中磨炼意识,丰富精神世界,强化社会责任感。
(三)能力提升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2]。劳动教育包括公益劳动。所以,高校志愿服务既是实践育人的有力抓手,又是劳动教育的载体。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活动,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更多地需要志愿者与服务对象、服务单位展开交流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中内向、害羞的心理,主动关注他人。经过长期实践,提升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志愿服务过程也需要团队成员间的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完成活动策划、解决志愿服务中遇到的困难,顺利完成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有助于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过程是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全面锻炼与提升的过程。学生志愿者在进行“三下乡”“助农扶贫”“支教支卫”等实践活动时,需要把自己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检验,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未来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二、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
新时代视角下志愿服务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一)对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学生个体要对志愿服务价值意义有清晰的认知,并主动把这种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推进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学生个人方面还存在能力不足、认识不足等短板,不能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的价值所在。一部分学生在刚参加志愿服务时,对志愿服务活动内涵没有清晰的认知,认为自己就是提供免费的服务,很少有学生能意识到参加志愿服务对自己的成长、能力发展、价值观树立、素养提升的影响。因此,很多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以一种被动的任务驱动式态度完成服务工作,忽略了志愿服务本身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此外,有少数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时有个人功利因素:例如有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志愿时长”“评优资格”“入党优先权”而参加志愿服务;有的学生在选择志愿服务活动时,关注的重点不是为他人提供免费服务,而是关心能否更轻松完成志愿服务活动。由于对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没有足够的认知,导致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二)学生志愿者自身综合能力不足
志愿服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较强专业性的助农服务、支教、支医等实践活动。高校志愿者组织中,大部分学生是低年级的,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社会实践经历不多,实践能力不强,当遇到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不能有效利用所学专业技术和知识解决志愿服务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平台,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和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志愿服务中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都所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质量。
(三)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形式化严重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主要有专业性和非专业性形式的,目前很多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实现其育人价值和作用,开展活动流于形式。上层注重宣传效应,弱化了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中走个过场拍几张照片,写个宣传新闻稿就结束。后续针对活动效果、活动环节、活动感受等的欠缺商讨和总结,没有真正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在学校团委的指导下策划开展的,但实际情况是校团委更多的是扮演审批角色,并未有效参与到活动中,在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指导,容易产生敷衍心理,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内在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愿望[3]。
(四)社会核心价值引领作用不足
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志愿服务精神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上有较多的互通点,能够满足青年群体的精神需求。但在实际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高校并没有较好地探索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践行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的实践方法,志愿理念深入宣传不足,对学生的奉献担当、向上向善、友爱团结等精神品质的培养缺乏[4],导致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的认同较弱,在服务过程中个人成才和价值实现达成度也不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发挥不足,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发挥。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的志愿服务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工作始终,实现志愿服务育人功能最大化。
(一)树立服务理念,提升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其内在价值,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将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有利于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发挥。首先,大学生要准确定位和认识志愿服务育人价值。志愿服务在本质上是互助行为,在整个服务实践过程中,不仅是受助者得到帮助,作为参与者的大学生也同样受益匪浅。一方面在帮助他人后能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在助人过程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培养自己助人品质和奉献精神,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大学生要正确理解志愿服务精神内涵。志愿服务具有公益性和无偿性,学生要端正服务动机,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发出自内心地帮助他人,而非利益驱使。大学生要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积极提升自身素养。
(二)加强专业学习,提升服务能力
志愿服务的活动多样,涉及的领域宽泛,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具备更全面专业知识和能力。首先,大学生志愿者要加强专业学习,拓宽知识面。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把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志愿服务实践中,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知识、提升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志愿服务培训,系统学习专业以外的一些知识,拓展知识面。这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阅历,又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实际工作能力。其次,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大学生由被动参与向积极主动参与转变,需要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经验分享,协作配合完成志愿服务活动,从而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三)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
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之一。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领导机制。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和团组织的牵头落实责任制,成立志愿服务育人工作小组,专人负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构建由学校党委领导,团委负责落实,多部门联动,学生参与的工作机制。其次,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学校在设立专项经费的同时,要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设立志愿服务基金,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共建校外志愿服务基地。最后,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制度。把志愿服务纳入志愿服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条件。建立网络化志愿服务档案管理系统,实行星级认证。
(四)文化引领铸魂,弘扬时代新风
志愿服务所体现的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契合的,所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积极发挥志愿服务的文化育人功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引领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坚定文化自信,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道德内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树立正确的服务动机,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志愿服务理念。高校应注重志愿文化氛围的营造。一方面,结合时代新特征,运用新媒体传播志愿服务精神,用通俗易懂、符合当下大学生喜爱的流行元素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另一方面,发挥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志愿者故事,激励青年学习榜样,践行榜样事迹,实现人生价值[5-6]。
四、结语
志愿服务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树立正确价值观、融入社会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多举措、多渠道搭建平台,建章立制,培育品牌,引领文化,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