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021-11-21张琼
张 琼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引言
随着教育强国战略不断持续推进,人文地理及城乡规划领域的人才无法满足当前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在此背景下,自然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于2012年首次被教育部批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地理学专业人才,以“人地关系”为基本出发点进行相关课程构建[1]。在全球经济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城镇一体化和工业化建设速度非常之快,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基于此,国家为培养此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深入研究城镇一体化建设思路和策略,教育部在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上,分设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两个相对具体的专业,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机制、专业设置方向、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阶段,高等院校在构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体系过程中,需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相联系,而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生整体质量受教学改革的深刻影响,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所谓“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并非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办学理念将目光放在自然资源环境规划上面,对于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构建缺乏重视且关注度较少[2]。鉴于此,本文针对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面临困境,及时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最大程度上解决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矛盾,为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高效推进提供新的思路。
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概述
基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的背景下,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具有全面性、复合性、区域性、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工作,对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对于城乡总体规划课程而言,其是建立在地理学、规划学、自然环境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之上,与其他理工类专业课程不同,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更加强调了人文地理关系的协调发展及城乡整体空间的科学规划布局,尤其是将关注点放在了通过城乡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人口、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融合方面。因此,设置此专业课程的高校群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托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基础,结合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将城乡规划课程理论、技术、思想及方法有效运用到城乡空间规划编制当中。在此基础上,与地理学、环境学、信息系统学等课程保持高度一致,在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同时,要更加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整体规划思维及专业软件技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二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面临困境
(一)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衔接
作为新时代发展的新型学科,城乡总体规划课程体系构建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首先,由于此专业课程所涉及范围广、全面性强且内容较为复杂,在实践教学中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CAD软件、ARCGIS地理软件,对学生日常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进而导致课程方面不是很明确,所有知识均需要学生掌握,使得其课程学习压力过大,对于知识的掌握只浮于表面,无法做到精益求精[4];其次,在强调人才培养机制的思维创造和区域分析能力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学生的空间感知和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缺乏认知,因此,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区域规划分析水平不高。与此同时,我国高等院校所设置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乡课程总体规划相对落后,进一步导致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严重脱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理论和实践无法有机衔接的现状,比如:城乡规划课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类规划软件与三位建模方法,但仅局限于对此类软件的初步认知,当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却无从下手。因此,在新时代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发展大背景下,构建高效科学的城乡规划课程必须有定位明确的目标,充分发挥综合性、实践性及针对性等多方面优势,全面推进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
(二)城乡总体规划课程体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我国部分高校所构建的城乡总体规划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现状突显,基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平台教学两方面[5]。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主要以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科体系内容为主,其占得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总课时85%以上,而实践平台教学占比相对较少,导致两者间比例严重失调,从而使得城乡总体规划课程体系整体缺乏针对性。当前,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零适应”“快投入”等方面更加青睐,进而对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所培养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另一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的发展历程时间相对较短,在课程体系规划、人才培养方向、办学理念等方面缺乏经验,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高校对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师生间缺乏高效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高校很少引入第三方实践教学平台(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导致核心课程要素无法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学生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6];另一方面,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太过复杂且笼统,没有进行细分和归类,缺少一套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无法与市场反馈机制协调发展,进而无法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我国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现有的教学改革方法只能按照类似的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及兴趣导向,因此,在城乡总体规划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三)信息化技术无法有效融入到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我们已进入全新的大数据时代,而将现代信息化手段融入到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必将成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趋势[7]。我国城镇化一体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为城乡总体规划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总体规划决策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如何保证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有效性、科学性是社会各参与主体所关注的重点,也是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城乡规划整体质量提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基于此,将大数据平台、智能化技术、3S方法等多种现代化技术进行集成,构建多样的三维模型,为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现阶段,高校对于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城乡总体规划课程中尺度范围还无法有效掌控,教师、学生等参与主体对大数据技术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因此,把大数据技术融入到城乡总体规划课程中迫在眉睫。
三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精确定位专业课程目标
基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上,精确定位专业课程目标就必须按照科学的学科思维、逻辑导图及结构框架进行构建,确保各方面构建要素的高度整合,能够在动态教学改革中实现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目标[8];其次,专业课程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亦为创建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指明了方向,这也间接说明了课程目标定位和教学改革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时进行优化调整,必须与国家整体空间规划发展需求和战略目标相匹配,只要这样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因此,培养城乡规划建设或空间规划分析等方面的综合性人才是满足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鉴于以上目标分析,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空间格局意识,塑造良性的发展循环机制,使其能够全面掌握城乡规划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且具备参与城乡规划和国土空间综合分析的能力,从而有效解决实际中所面临的问题。
(二)优化课程课堂教学方法
当前,基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内容[9]。对于课堂教学方法而言,必须向多元化、全面化、系统化等多方面方向发展,可依托情景教学法、典型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及新媒体教学法等手段,提高课堂上的整体效率,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采取“综合性大课堂”的高等院校,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模式和思路[10]。现阶段,典型案例教学法是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常采取的一种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老师通过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典型案例,可帮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其次,从研讨教学法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采用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及相互评价等方式进行研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可全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收集相关素材、案例,培养其独立自主思考能力。而对于新媒体教学法而言,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衍生了更为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比如:音频、动画、三维模型,最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促进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的高效发展。
(三)优化实践教学方法
对于实践教学方法而言,当前,大学生实践能力缺失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在构建城乡规划课程体系过程中要以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己任,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该进一步创建高效的实践平台,结合“四位一体”体系,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体系。首先,必须围绕城乡规划主题,对相关实践模块进行科学分类,包括科研模块、基地模块、实训模块等方面内容并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平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依托第三方实践平台,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实践项目放置在城乡规划相关单位,比如:设计院、事业单位,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亦是人才培养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研究主要从 “双师型”模式和“外引内培”模式进行详细阐述。对于“双师型”模式而言,创建 “双师型”教学模式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换而言之,尽可能选聘具有丰富的城乡规划、科研项目经历教师,尤其是获得了城乡规划资格证书的教师,因此,国家有关政策在此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力度,降低应试门槛,从而全面激发教师的考证热情。对于“外引内培”模式而言,当前,从事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的老师具有相关工作背景的比例相对较少,除了提高教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外,还可以积极引入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确保城乡总体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性。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高校所设置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着城乡总体规划课程体系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无法有机衔接等多方面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提出,使得城乡总体规划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鉴于此,如何高效进行城乡总体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因此,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培养创新型规划人才为基本出发点,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观念,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