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除螺”看云南生态文明治理路径

2021-11-21桂巧玲

当代旅游 2021年2期
关键词:半夏洱海文明

桂巧玲 郑 寒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云南昆明 650051

一 抚仙湖与洱海“除螺”事件回顾

2019年9月15日,云南昆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半夏在社交平台上发图文称假期看见玉溪市抚仙湖畔福寿螺卵疯长,呼吁各方重视福寿螺入侵带来的危害。在介绍福寿螺的侵入及其危害后,她倡导发起“全民战争”,对福寿螺进行物理铲除。9月16日,她在各大平台发文称有必要对百姓进行福寿螺危害常识的宣传,让当地百姓参与到除螺行动中来,以保护抚仙湖的生态平衡。她的文章获得了许多网友的关注评论,但未能得到相关部门回应。

10月8日,今日头条云南官号“云南范儿”发布新闻“抚仙湖中惊现密集入侵物种?!女作家上网呼吁:铲除福寿螺”。此新闻在结尾处提到相关部门对此仍然没有回应。10月9日,抚仙湖所在地玉溪市澄江县委副书记、县长主动联系了今日头条云南官号,回应说,目前保护抚仙湖已经全面部署。接着今日头条公布《澄江县福寿螺管控工作方案》。半夏也转发了澄江县委宣传部公众号“山水澄江”当日下午发布的“澄江县人民政府关于抚仙湖径流区清除福寿螺的通告”。10月15日,中国妇女报追踪报道,该报道登上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的学习平台。

2020年7月1日,西南林业大学Z老师在大理洱海龙龛村做调查时发现,村旁湿地有密密麻麻的福寿螺卵,于是向半夏说了此事,半夏当晚即发文表示,福寿螺已经入侵洱海,建议大理州人民政府向澄江县人民政府学习,借鉴澄江铲除福寿螺的成功经验,坚持用物理方法铲除入侵洱海的福寿螺。

7月4日有粉丝2280万的“梨视频”报道,“作家曝光福寿螺疯狂入侵洱海,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相关人员回应,正在人工清除”。随即这条视频观看率便达17万,“新浪财经”也转了该视频。当天大理市政府就发布《关于在洱海流域全面开展福寿螺防控工作的通告》。7月5日,环球网、中国新闻网、央视客户端、南方都市报等几大媒体相继报道大理洱海“除螺大战”。7月11日,中新网追踪报道大理“除螺”成果。

二 “除螺”事件折射出的地方生态文明治理能力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治理

两起“除螺”事件分别发生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这两起事件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并得到妥善处理,作家半夏和她所处的媒体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与政府回应和群众监督一起,体现了社会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治理。

对“治理”一词,目前国内外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认为相对于“管理”而言,“治理”更强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在社会共同事务中的分工与协作,强调通过多元参与,形成关于公共利益的共识并由此而做出公共决策。2013年,“社会治理”一词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被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2015年,张强等发文,认为生态文明治理强调多元主体间的合作,政府与公民的权力运行向度应呈现出上下互动,实现从管制到服务、从规制到协调,从封闭到回应的转变,从而提高治理效果,使生态环境利益最大化。

从生态文明治理视角分析两次除螺事件,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保护由政府主导的环境管理向政府回应公民社会监督的社会治理转型。过往的环境社会学分析表明,公民参与是一种自愿性的、自律性的,不以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为目的,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合作性行为。作家半夏在此事中便起到了公民参与的带头作用,她的社会责任感使她在发现福寿螺卵后,就立即发表大量文字宣传福寿螺的危害并向相关部门反映。转发分享此事的网友们的参与以及更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介入,最终使得该事件成为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重视的环境议题。在此事件中,社会明显起到了监督政府作为的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治理

从澄江县政府和大理市政府的反应来看,县市级别基层政府的生态治理能力有明显提升,对福寿螺泛滥于当地辖区内淡水湖泊流域的生态事实均没有采取任何形式的隐瞒或回避,而是迅速做出治理问题的回应,以实际行动响应社会监督。不同于国外理论强调的去中心化的多元共治“治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政府在地方环境治理中的主导核心作用,政府发出对社会有益的号召,社会积极响应,才能达到有效治理效果。在这场除螺事件中,当县市政府发出通告后,政令便层层下达,在城乡以基层乡镇政府作为核心组织者和行动者将通告传播到村小组和社区居委会,当地社区立即响应出人出力清除螺卵,在某种程度可以说,这场“灭螺人民战争”已构成了半体制化的地方层面环保运动。以洱海区域为例,自1998年洱海实行退田还湖后,近湖岸一线皆为湿地,村民耕种的田地与湖泊已留出距离。在这种情况下,福寿螺对水稻生长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少,除出少数人会到湿地区钓鱼打鱼外,村民很少进入近水的湿地区,所以对福寿螺的危害并没有太深认识。村民们在谈及环境问题时更多的是关注垃圾填埋与洱海水质污染问题,由此可见,政府发文通告“除螺”,的确从环境知识到环境行为全方位地掀起了一场地方环保运动。正如半夏在接受中国新闻社采访时所言,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运动,通过此运动,至少让老百姓认识到福寿螺和生态入侵的危害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三 地方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挑战

虽然“除螺”事件反映出地方政府与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但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角度来探讨,依然看出地方生态文明治理能力还有许多方面需改进提升。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渡时期,“社会治理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是在明确党委领导和法制保障的基础上,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体协同治理的有机体,这就需要公民社会资本的全面赋能、社会网络的拓展和政府管治能力的提高。具体到生态文明治理能力方面,一是需要全民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的提升,二是全民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路径拓展,三是政府即时控制治理相关环境问题。落实到具体的环境保护行为,还需要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下面就以这两次“除螺”事件为例,分析地方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资本的全面赋能

在社会学中,微观的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给他带来的资源,具体可简化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就生态文明治理而言,这就要求个体有足够的社会资本来支持他们的环境诉求。在“除螺”事件中,首先发声的是半夏,她具有足够的文化资本认识福寿螺的危害;其次,她有能力通过社交平台来表达她的环境诉求并通过其社会网来扩大这环境诉求的影响力,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及她身边的朋友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政治资本)。但即便如此,从她第一次就澄江福寿螺卵提出灭螺呼吁到澄江县政府表态回应,中间有20多日的停滞期,如果不是因为半夏自身具备的社会资本,可能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澄江县政府发布除螺通告打响灭螺人民战争的效果。与澄江县相隔20日后才发布除螺通告相比,大理市政府距半夏微博发文3天后便颁布除螺通告,其反应更为迅速及时。这其中可能有大理作为著名旅游景区在全国的知名度更高,其引起的社会舆论也更高,和习近平总书记到洱海强调要保护洱海的作用在里面。

以上分析说明,两次除螺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首先是半夏个人的文化资本,同样重要的还有她的政治资本(社会影响力)。然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是不能仅依靠少数人来推动的,而必须是人人参与、人人尽责。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就意味有必要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素养,如加大宣传,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政府聘请专家来给地方社区、政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和流域滩地管理员开展知识技能培训,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具备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只有在公众文化知识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沟通交流能力都比较强的前提下,生态文明治理行为才能是理性高效的。

(二)社会网络的扩展

社会网络作为一种社会学视角发端于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社会网络分析不把人看作是由个体规范或者独立群体的共同活动所驱动,相反它关注人们的联系如何影响他们行动中的可能性和限制。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由传统的面对面联系拓展到网络化的多元联系,信息传播更加自主化和个人化,每个人都可以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两次除螺事件表明,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大众媒体的传播扩大社会网络,是拓展社会治理渠道的关键。对于一些互联网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少数群众不知如何利用互联网来传播影响,他们则需要通过传统的社会组织来建立社会联系,实现社会网络的扩展。

(三)政府监管能力的提高

澄江和大理的两地除螺事件相隔时间长达10个月,也就是说,当澄江正在进行“除螺大战”时,大理政府并无行动,这才导致次年的福寿螺产卵高峰期洱海岸边湿地出现了大量卵块。抚仙湖经过2019年秋冬的治理明显可见成效。2020年7月4日,大理市洱海管理局相关人员被采访时甚至觉得委屈,认为大理的福寿螺并不算多,西双版纳更多;福寿螺是全国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据网友们评论,福寿螺作为入侵物种,已频繁见于云南省各大湖泊湿地。半夏也表示,福寿螺的入侵早已不是局部现象,全省很多地方的水体湿地都有了,有的地方也相当严重,这事需要引起环保部门和省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然而,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除螺行动并未在全省内大范围开展,只是县域在某一时间段内采取的地方行动,地方之间缺乏有效联系与互动,在更高级别的地市级和省级政府,似乎也缺乏相应的整合与回应。大理洱海管理局人员提到的西双版纳政府也未对此有回应。

作为社会共同治理体系中的核心,政府必须对生态环境保护这类公共事务进行有力控制和引导。因此,在平级的一地政府与另一地政府之间,需要强化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能动性,高层级政府如地市级政府、省政府有必要通过社会网络来整合社会力量,赋能赋权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基层政府更要及时做出行动,采取有利措施,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包括利用媒体网络普及环境知识,拓展社会网络,也包括采用大数据来收集生态环境治理信息,采用更高效的工具来解决环境问题。例如:江苏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积极开发福寿螺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在江苏寄生虫病防治微信公众号上推出 “随手拍福寿螺抢红包” 活动,号召大家看到福寿螺及其卵块时拍照定位发到公众号后台,通过后台审核后发照片者便可得到红包,通过广大基层群众收集福寿螺分布及密度等信息,有针对性地提高生态治理效率。另外,当地也在积极开发新技术治理福寿螺,目前正在研制类似吸尘器这样的机器来收集福寿螺卵块,可以一次性收集搅碎卵块,避免了后续的捣碎填埋处理。

四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尤其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背景下,举世瞩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生物安全立法已经被提上国家日程。有学者指出,生物安全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中的短板,需要补齐和增强。据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我国现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较十年前的488种增长了三成以上,生态安全风险明显增加。因此,治理外来入侵物种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急不容缓的艰巨任务。在云南地方发生的这两起清除入侵种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政府参与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拓展多元参与的社会网络,赋权赋能于广大人民群众,开发社会组织和个体的参与渠道,培育公民社会的形成,形成国家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都是提升国家与社会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的基本策略。

猜你喜欢

半夏洱海文明
请文明演绎
古方常用之半夏,有哪些功效呢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漫说文明
诗意洱海
半夏入药多炮制
洱海太湖石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对不文明说“不”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