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冠疫情报道框架实证研究

2021-11-21闫红莹

新闻前哨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公共卫生新闻报道

◎闫红莹

媒体作为时代的发言者, 面对我国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当有着高度的新闻敏感和社会责任,勇于冲到时代的前沿,做事实的发言者和分析者,为大众拨云见雾。 而现实中,媒体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显露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上的不足。 本文从健康传播理论的视角,从发展新闻的对话模式、在信息传递中构建多元关系网络和立足社会共同体三个层面对《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研究方法与发现

本文通过统计2019 年12 月31 日至2020 年3 月15日《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微信中的新闻报道,从报道形式(数量、篇幅、体裁、图片使用)、文本内容(信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标题、引语使用)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人民日报》在新冠病毒疫情报道中的传播特点。

(一)报道频率:紧凑集中

从2019 年12 月15 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出现的第一例“新冠病毒”病例后,有将近半个月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一直到2019 年12 月31 日,《人民日报》 开始在社交媒体——微信中推送第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的告知。即“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不能断定是SARS”。此后半个月,《人民日报》关于新冠病毒的报道数量一共为7 条。 一直到1 月20日当天报道9 条后,新闻数量开始激增。 从1 月16 日至31日,新闻数量由上半月的4 条激增至175 条,2 月下旬甚至达到211 条,这给民众心理带来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二)报道篇幅:力求精简凝练

在统计的715 条新闻报道中, 有669 条为200-800 字以内的短消息,占比高达94%。 迄今为止,新冠肺炎是全球范围内的大面积传染性疾病,报道的战线长,范围广,采访的难度大,造成篇幅较短。同时这也与记者采写新闻的倾向有关,与新媒体时代下的特点有关。 在重大疫情面前,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 把重要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受众也是此次《人民日报》报道篇幅较短的重要原因。

(三)消息来源:官方信息

本文发现新华社是 《人民日报》 最信赖的权威信息来源。政府部门指的是中央及地方政府所属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国家各部委的态度和公告是《人民日报》最为关注的信源。 根据研究样本本文发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报道中,有大多数新闻主要来源与政府部门和《人民日报》,分别占比43%和29%。 其中来源于普通民众和自媒体的较少,为2%。 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职责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但是过多的发布一些官方信息而缺少应有的解读是《人民日报》疫情报道的一个短板。

(四)报道主题:侧重新闻导向性

本文将疫情事件报道的主题分为疫情动态、政府举措、科研成果、病患追踪、社会防治、专家答疑、科普宣传、国际援助、社会影响等九大类。在主题分布中,很明显政府举措、疫情动态与社会防治、社会影响占比较高。 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疫情报道中重视新闻导向型。而科研成果与科普宣传的比例较少,内容也多是围绕勤洗手、少出门进行。 健康传播是媒体的一项基本职能, 媒体在报道时应该保证知识导向型与新闻导向型报道的平衡。

(五)情感属性:正面报道较多

报道语气分为正面、中性和负面三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传者对于事件的态度和倾向, 同时也影响着受众对事件的看法。在统计的714 条消息中,人民日报正面报道的消息达487 篇,负面报道7 篇,中性报道220 篇。 由此可见报道立场的鲜明。如何在报道语气中寻求平衡,既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客观,又保留媒体的原则态度,既做到信息的准确传播,又关注公众的利益诉求,需要主流媒体在传染病疫情事件报道中不断摸索。

二、健康传播视角下《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传染病疫情报道框架展望

(一)疫情报道新闻话语的对话模式

学界普遍认为, 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够帮助公众正确认知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建立切实可行的防范机制。新媒体时代公众更喜欢传授双方平等的对话式传播模式。 这种互动可以在消息来源、新闻体裁、功能设置以及词句风格四个方面进行转变。 首先,消息来源方面可以更为全面,由以政府机构为主转变为政府、专家、媒体、自媒体等全面信源,这样益于营建良好平衡的对话模式。 新闻体裁方面由原来消息为主转为新闻调查、专访、记者手记等多种体裁。 功能设置方面可以新增公众发言渠道,拓宽更多发声个体。本文认为,以平静、客观、理智的报道更能体现中国人的自信、坚定和处惊不乱。这更加符合依靠科学战胜新冠病毒的含义。

(二)疫情报道信息传递中的多角关系

根据报道篇幅、新闻体裁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关于疫情现状的报道以短消息居多, 具体深入的挖掘主要包括对医务工作者的赞扬和专家治疗成果的肯定。 这体现出新闻报道中焦点突出,双向均衡不足。媒体在进行报道时要注重报道焦点的双向表达, 既有关于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的举措,又有关乎普通民众的疫情信息。因此传染病疫情报道要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塑造公众的认同感。传染病疫情报道要善用健康传播理念, 利用意见领袖为关键点构建关系网络,加强社会各群体的认知认同,从而构建传染病疫情报道的新脉络。

(三)疫情报道的社会共同体指向

构建社会共同体的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的报道指向。 一是以信息为根本,分享有关事实信息,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为传染病疫情报道的第一要义; 其中关于患者的新闻报道占比6%。很明显,关于病患者的信息较少,而在新冠病毒疫情中,病患者的行踪、生活、心理十分重要。 二是以利益为导向,报道要以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关乎普通民众的具体新闻报道一共37 条,占比7%。 其中更多的是较为抽象的新闻报道。 可以对网上广泛引起人们关注的“河南硬核村长”、“隔离的广大人民”适当的给予一定的关注,来拓宽疫情新闻的视野。 三是以价值为信念,新闻不仅仅是报道时间,而是要致力于构建人们立足与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的认知观念,在这一层面,值得肯定的是《人民日报》多是通过报道中国各地对于武汉的帮助,这类新闻涉及主体大到国家,小到个人。 甚至老人与孩子都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本文认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 媒体有着重要的职责来当公众的吹哨人、分析者以及动员者。毫无疑问,《人民日报》 微信公众号作为主流媒体的先锋, 在稳定社会和谐、 动员社会力量、 凝聚公众团结方面有着不可否定的功劳。 但是,《人民日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在疫情潜伏期的新闻预警程度、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疫情中后期的利益与价值共同体的构建方面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以此在疫情报道中勇当人民的先锋队。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公共卫生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