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节事研究概谈

2021-11-21戴光全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1年5期
关键词:会展学科空间

戴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和新发展呼唤新节事。作为社会经济文化重要内容的节事理应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新节事的研究作三点初步思考。

1 节事新功能、新特征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新节事要有新功能、新特征。

在新功能方面,尤其要响应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和优化村寨、社区民族传统节庆与现代节事的文化传承、居民休闲娱乐、助推村寨和社区发展、促进社会团结、和谐稳定等多方面的赋能作用;响应国家创新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文化品牌战略,研究和探索图形图像视频和体态、表情、心理的自动识别技术、互联网、物联网(Io T)、区块链、AR、VR、AI、5G 等新科技在节事中的新应用,创造和塑造节事的新形式、新路径、新业态、新品牌,发掘节事在区域和地方发展综合体中的新功能、新作用;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研究和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地方节事特色的挖掘,展演展示方式及其与文化、经济等中观、宏观系统有机融合,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路径。

在新特征方面,包括:对节事内在本质性(经验体验、社会交往、信息交流、服务便利等)、事件性(eventfulness)、节庆性 (festivity)、真实性(authenticity)、象征性(symbolism)、传统性(tradition)、(后)现代性的研究,对节事功能综合性(带动性、关联性)、外部敏感性(或者脆弱性)、经济“二重性”(兼具公共性和市场性)的分析,在理论上对这些特征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发展演变作出规律性的研究,在实践上充分挖掘、塑造和发挥会展、节事各个维度的新特征,为不断发掘节事的新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2 节事时—空间综合体的研究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存在的基本要素和主要方式,节事的时空性可以说是节事的基本特性。节事时间性、空间性以及时空综合性的研究,对于研究在特殊时间、特别空间发生或举办的节事来说无疑是应该受重视、也有可能产生理论创新的重要问题。

节事时间性的研究包括但不限于节事时间的自然性(自然时间)、生物性(生物时间)、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时间)“三性合一”的研究,节事的节律性、节事的生命周期与节事参与者生命历程及人生里程碑的关系、节事的过程与秩序等方面。

在人文社科“空间转向”和地理科学“文化转向”的背景下,节事空间性的研究位处这两个转向的交叉、融合领域,有望助力空间性的研究成为与时间性的研究并驾齐驱的重要研究领域弥补,人文社科“重时间轻空间”和地理科学“重空间轻时间”的研究缺憾。从本质上来看,节事空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空间形式。与展览馆、会展中心等这些主要体现为功利性、交易性的经济活动空间不同,节事空间体现出更为明显的根基性和综合性。呼应节事空间根基性和综合性,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复杂性日益增强的要求,在研究的方法论上,对节事空间进行多学科、跨学科、后学科(post disciplinary)、多领域、多案例、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方法交叉融合的混合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节事空间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节事空间政治的研究。在后现代理论指导下,对空间政治的研究可以从诸多维度和不同要素加以拆解性的探索,从而为空间性的混合研究奠定基础。以相关理论和思想为依托,节事空间政治的研究维度和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权力、规训、关系、利益、行为、知识、身份、符号、象征、表征、氛围、体验、隐喻、意义。

节事空间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节事空间性的混合研究。在方法论层面,节事空间性的混合研究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problem-solvingoriented),广泛借鉴和吸取诸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范式,并以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视野下混合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进行交叉研究与集成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节事空间性的混合研究可以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场域理论为指导,着重探讨节事场域中节事参与者的具身参与和情感依归、节事本体的空间叙事和秩序建构这四个维度的功能作用、演化机制和有机统一。

3 事件学体系及基础理论研究⑥

经过近20 年的发展⑦,我国节事、会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国内学界和业界在会展、节事领域方面存在基本概念名目繁多、内涵模糊、外延含混的问题。与此同时,相当比例的会展、节事研究成果是美其名曰实证研究的宽泛的经验总结、简单的案例研究或问卷而得的“数字游戏”类似的量化研究;理论研究方面,随处可见的是借用甚至套用其他学科理论而得到的诸如“××会展(学)”或“会展××(学)”“××节事(学)”或“节事××(学)”这样的成果,以及理论根据不充分、事实支撑不确切、逻辑推理不严密的天马行空的“三不理论”。这些成果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深度、支离破碎,在应用型学科的定位下面,这样的研究成果引出了会展、节事“合理性之问”。会展、节事的“合理性之问”本质上是学理性(学科性)是否合理、科学的疑问。在英语语境中,节日、节庆、节事、会议、展览、活动、仪式等诸多概念,均可归入“事件(event)”这一外延更广的范畴之中。从学科生存发展角度考虑,建立和完善“事件学(eventology)”学科体系、深化和加强事件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未来节事、会展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和回答会展、节事“合理性(学理性/学科性)之问”的可能答案。

实际上,自从“结绳记事”以来,“事件”就成为人类古老而久远的观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对象和主要方式。国内外人文社科学者对社会文化事件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历史可以说和自然科学对各种自然事件的研究一样久远。在后现代理论背景下,特别是在法国当代哲学家阿兰·巴迪欧(AlianBadiou,也译为“巴丢”)于1988年出版的法文版《存在与事件》(L'êtreetL'événement)2005年翻译成英文(BeingandEvent,Tran.by Oliver Feltham;中译本,蓝江译,2018)⑧在欧美引起广泛关注以来,西方思想界逐渐兴起了事件哲学的研究热潮(如著名学者齐泽克出版专著,从日常生活、政治、符号、心理、宗教等诸方面,深入研究了“事件”的谱系历史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散发出来的巨大能量和发挥的巨大作用,Žižek,2014)。相关学科还提出了“事件地理学”(evental geography)(Shaw,2012)、“事件社会学”(Eventful Sociology,休厄尔,2012,转引自:应星,2017)的构想。继地理学的“文化转向”、人文社科的“空间转向”之后,地理学和人文社科研究“事件转向”的趋势日益明显⑨。在此背景下,“事件学”的构建应运而生(Vogel,2009;Goldblatt, 盛玖玲译,张骁鸣校,2013)。

事件学的学科体系框架初步考虑可包括事件哲学、事件管理、事件学分支学科、事件技术四大学科模块。事件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领域,事件管理则相当于现在的会展、节事管理这一专业领域,事件学分支学科是事件地理学、事件社会学、事件文化学、事件人类学等事件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而来的学科领域,事件技术则是事件管理和各分支学科中涉及的各种技术(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

注释:

①资料来源:“借展出海”栏目组,《“后疫情时代”,出展业受影响调查报告》,《进出口经理人》杂志,2020 年第11 期第68页。

②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2月28日发布。

③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 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1%(customs.gov.cn)

④数据根据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官方网站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得出。

⑤资料来源:海关总署.中国海关交出2020年成绩单 (customs.gov.cn)

⑥本节部分内容曾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骁鸣博士进行过讨论交流,特此致谢。

⑦这里的20年是从2002年算起的,该年中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商务服务业”大类L74中增加了编号为L7491 的“会议和展览服务业”小类,并把它定义为“为商品流通、促销、展示、经贸洽谈、民间交流、企业沟通、国际往来而举办的展览和会议等活动”。这一分类正式确立了会展业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地位,也从统计层面界定了会展业的范围,也可以看作是会展业的统计定义。

⑧阿兰·巴迪欧出版了《存在与事件2:世界的逻辑》(Logics of Worlds,Being and Event II,2006)、《存在与事件3:真理的内在性》(The Immanence of Truths,Being and Event III),从而构成了《存在与事件》三部曲。

⑨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8年启动实施“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共资助项目120余项,包括培育项目91项,重点支持项目25项,集成项目4项等,资助总经费12 000 万元,全部资助项目已于2017年底顺利结题。范维澄, 霍红, 杨列勋, 等,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0/info72681.htm。

猜你喜欢

会展学科空间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QQ空间那点事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