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赴前线血战沙场万古青
2021-11-20钟子莲
钟子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中国东北,率先拉开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艰难曲折的反侵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好儿女们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和国民政府号召,潮水般奔赴各抗日前线,用他们的智勇、鲜血和生命,换来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缅怀先贤、启迪后人,本文根据四川省图书館的宜宾各县史志资料,对宜宾人奔赴前线领导和参与抗战的历史分时期进行概述。
一、“九一八”事件至抗战全面爆发(1931年9月至1937年了月)
“九一八”事变前,古宋县女校校长刘筱圃接到从巴黎回国并在上海中共中央做运兵工作的未婚夫傅钟来信后即辞职去上海,在中央军委做机要交通工作,辗转于上海和北平,护送革命志士去苏区。1932年9月,被国民党逮捕的她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被组织派去上海沪东区临青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先后接收30多名烈士孤儿入学。1937年5月,任陕北耀县红二方面军抗属学校校长的刘筱圃率领学生开荒种地渡难关,培养一批又一批学生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她腌制多种川味食品参展,受到毛泽东、朱德及边区军民的喜爱。随后,她历任中共中央军委政治部总务科长、秘书处副处长,努力做好八路军的后勤工作。
日本入侵东北的第二天,珙县人何成湘以上海中共中央巡视员身份出任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代理省委书记。他与省委同志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制发《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等文件,号召党团员组织群众武装抗日。不久,由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赵尚志等人组织的巴彦抗日游击队、磐石工农义勇军就发展到数百余人。随后,何成湘与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靖宇保持单线联系,部署在城乡普建“反日救国会”,并派出李兆麟、赵一曼等党员干部赴各地领导群众组建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进而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推动东北抗日斗争蓬勃开展。抗战全面爆发后,任上海中央组织部长的何成湘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上校主任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继续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1932年春,曾就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苏联中山大学、长期从事中共地下工作的宜宾县人李坤泰(赵一曼),被上海中央派往东北展开抗日救亡运动。她先后任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委。1933年,赵一曼与总工会负责人黄维新及电车工会中共党组织,领导并取得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大罢工的重大胜利。随后,她去海伦地区视察工作,指导海伦20多名游击队员巧夺伪军团枪支和弹药,并当场击毙伪团总和不少伪军。在哈尔滨以东地区,赵一曼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多次沉重打击日伪军。一天,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团在侯林乡被日伪军包围,形势异常严峻。这时,敌人背后响起枪声,只见赵一曼骑白马、持手枪,率领游击队旋风似地杀入敌阵,敌军大乱,三团趁机猛攻反败为胜。从此,赵一曼威名让敌人闻风丧胆,伪满《哈尔滨日报》悬赏捉拿这位“猖獗”于哈东地区组织起3万民众共同抗日的“共匪女头目”。赵一曼写下“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兴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诗句,抒发自己革命生涯的巾帼情怀。
1935年11月15日,赵一曼、王团长及50多名战士被珠河县日伪讨伐队500余人包围在左撇子沟的密林中。赵一曼在率领一班人掩护王团长突围时中弹被俘关进伪满滨江省警察厅。面对敌人数月酷刑审讯,坚贞不屈的她于次年8月2日英勇就义于珠河县小北门外,年仅31岁。她崇高的民族气节,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政委、长宁县人余泽鸿率800余人,冲破国民党民团武装进入筠连等县城,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号召青年参加红军。此时,宜宾县在外从事地下工作的中共党员蔡翼公、吕一峰奉命回川,帮助红军长征过四川和做好四川省主席刘湘联共抗日工作。
此后不久,在北平大学读书加入中共、担任该校学生会和民族解放先锋队领导人之一的屏山县人凌则之,受中共北平市委委派,率领一批青年学生到太原,参加山西牺牲同盟会,发动太原学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任太原军政训练班第七连指导员的凌则之协助王鹤峰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一纵队三总队。不久,三总队与游击一团合编为八路军25团,苏鲁为团长,凌则之为团政委。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打响,25团完成攻占马首车站日伪军据点任务。9月22日,奉命坚守武乡县温庄阵地,掩护八路军总部向黎城转移的25团遭日军飞机轰炸和重兵进攻。亲临前线指挥的凌则之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当时《中国青年》和《新华日报》都报道了凌则之殉国的事迹。他被安葬于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二、全面抗战防御和相持阶段(1937年了月至1943年了月)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侵略战火迅猛燃烧着祖国大地。国民党接受共产党合作抗日主张,整合部队,不断按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兵役法征收壮丁投入抗战。从9月初开始,川军30多万人积极响应四川省主席刘湘坚决抗战到底号召,身穿单衣草鞋,扛着四川造老式步枪,从驻地步行或坐船出川抗击日寇。
同年9月,宜宾叙联中刘治青、王新华等7名学生向地方政府写下“适此国难严重之期,我军猛勇牺牲之际,壮丁尤蜂拥向前,况吾侪智识中人,岂能袖手旁观,坐以待亡乎……幸有二次壮丁之征,吾等实痛于日本之蛮横,而出于本心之义愤,不顾一切牺牲,甘与国共休戚”的请愿书入伍前线抗日。兴文县清末秀才罗竹斋深明大义,积极鼓励在洛阳军官学校毕业的孙子罗绍林奔赴前线。孙子在淞沪会战中英勇阵亡后,他又鼓励在川军任团长的儿子罗天祥出川抗日。
此时,在八路军军部工作的兴文县人常知化和王斌,转战于抗战前线。1939年,常知化任太行第一行政公署专员、书记。1940年王斌任八路军卫生部副部长。1943年,任新四军某部连长的宜宾县人朱学德在对日作战中牺牲,任八路军副排长的宜宾县人廖吉三牺牲于河南。
任川军21军上校参谋长的江安县人闵珵,随部队进入湖北抗战,后因妻故回乡治丧。事毕后,任川康绥靖公署第二科上校科长的闵珵与几位在川军官,向重庆行营请示组建川康人民抗日义勇军获批准。很快,川军旅长余海门、李光中等11人组建成川康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部,指导各地组建义勇军。当组织发展到全川各县时,义勇军总部总指挥闵珵等爱国将领被蒋介石亲批杀害。
1938年3月,任川军41军上校副长官的江安县人傅哲民,随部参加川军41军代军长兼122师师长王铭章指挥的固守山东腾县县城战斗。3月14日,日军约3万人,以大炮、坦克、飞机助阵,向布防在腾县周边的近万名川军发起轰炸和进攻,仅靠窳劣武器英勇抗敌的川军死伤惨重。15日,日军万余人又以飞机、大炮、坦克为掩护,大举进攻守护腾县县城的2000余名川军和腾县500余名地方武装。面对满城瓦砾焦土、城墙被炸开又无援军的严重局势,守城将士与敌人铁血肉搏。17日午后,川军740团团长王麟和大部分守军在城东关阵亡,敌人占领城东门和南门。下午5点,日军从西门攻入,王铭章、傅哲民、县长周同等计300多名将士同敌人展开激烈巷战,准备突围去西关火车站。当撤退至西关电灯厂附近时,遭敌人密集机枪扫射,这些抗战英雄大都倒在血泊之中,光荣地完成了战区总司令李宗仁要求固守腾县城3天的任务,为台儿庄大战的部署和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傅哲民殉国后,江安县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在纪念卢沟桥事变周年之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的高县人阳翰笙,协助周恩来、郭沫若组建10个抗敌演剧队,去10个战区宣传坚持抗日、反对投降。他以淞沪抗战为题材编写的电影剧本《八百壮士》,讴歌了副团长谢晋元和营长杨瑞符率800将士据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的英雄事迹,激励中国人民抗战到底。
1938年,在成都高中毕业的宜宾县人曹介去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新四军任营长,赴皖东北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区大队长,中共宿东、萧宿铜县县委书记。率部退守到奎河以西山村地带,配合地方游击队武装,取得阻击杨楼日伪军、夜袭国民党灵璧县大队等重大胜利,为所在地区迎来新的抗日局面。1943年3月16日,曹介在萧宿铜县闵贤集召开县委扩大会,部署各地开展反日大扫荡任务。会后,夜宿王村的曹介被日本警备队抓捕。坚贞不屈的曹介于同年7月英勇就义。
1938年9月18日,宜宾各县城下半旗为抗战烈士致哀,宜宾专署和各县乡镇隆重举行“九一八”7周年纪念大会,宣传扩兵增援武汉,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当天傍晚,宜宾城区2万余人及各县乡火炬游行队伍的抗日救亡口号声和歌声呼唤着宜宾青年奔赴前线抗日救国。兴文县晏阳镇雷姓一家7个儿子就有6个参军,其中雷崇德、雷震安两兄弟参军不久便壮烈牺牲。博泸乡中心村己属缓征的邓四兴,坚持上前线,终将一腔热血报效祖国。宜宾县冠英乡简文宗、简文勋两兄弟,把年老多病的母亲托付于姐姐,入伍后分别任上尉和少尉的他们牺牲于武宁。江安县出征军官马旅北在武宁阵亡。横江乡年青军官晁凯,随部出川抗战,身患重病被送回家;病未痊愈的他随新兵出川,在九江英勇牺牲。长宁县立小学校长林树培辞去工作,参军后任连长的他牺牲于前沿阵地。
同年12月,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和时任国民政府参军长的吕超回到宜宾,在宜宾县举行的壮丁入营训练会上发表讲演,号召家乡人民树立抗战必胜信心,立志牺牲小我、成就大我。随后,吕超派参军王右瑜携亲笔信去延安会见毛泽东、朱德共商抗日大计,毛泽东亲自回信,高度赞许吕超团结抗日的爱国精神。
不久,兴文县大坝村又有150余名青年自愿组成抗日义勇队赴战场,被编入中央军炮兵50团3营7连,开赴湖南、广西对日作战。该县麒麟苗族乡黄超群,从泸州悄悄乘民生公司货船到宜昌参加中央整编75师,任上士文书的他不久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3年,任排长的黄超群率部参加宜昌会战,立功被升为连长。
1942年2月,日军大举进攻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英军按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要求中国出兵支援。中国远征军10万人紧急入缅作战。作战失利的4万余名远征军一部分撤回云南,一部分随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撤退印度转为驻印军。1943年2月,国民政府重建远征军,多次征集知识青年去印度接受美式作战训练,投入反攻缅北和滇西的战役。
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等口号鼓动下,省宜中耿震中等97名学生,内迁宜宾的同济大学及附中200多名学生和各县知识青年积极参加远征军。兴文县公务员贾逸樵坚决要求参军,为之感动的县长余诩吟着“塞外军书日急,琵琶马上频催。葡萄美酒夜光杯,投笔荷戈入队。臂挽雕弓一箭,手把戈头一挥。丈夫生寄死如归,小鸟何愁不碎?”的诗句为他送行。该县晏阳镇镇长石自奇辞职参军,牺牲于异国他乡。
三、全面抗战反攻阶段及庆祝胜利(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和滇西打响反攻战,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把日军赶出中国西南大门,使抗战陪都重庆得以安全,特别是使四川各机场成为中、美、英等国联合空袭日军的基地。
在缅北密支那反攻战中,毕业于黄埔军校、任54军50师师长的兴文县人杨文瑔因战功显著被升为54军副军长。
在滇西反攻战中,中国军队在方圆百里的龙陵、松山、腾冲与日军展开激战。海拔2690米的松山是龙陵县境内第一高峰,是控制滇缅公路的天然桥头堡。日军于1942年占领龙陵县后,在松山顶峰和周围小山上修筑了7处坚固的地堡群,使整个松山地下交通四通八达,坦克可以在地下通道中纵横。驻守松山的“腊勐守备队”3000多名日军牢牢控制着滇缅公路这一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第71军,以美军配备的飞机、大炮和优势兵力对松山地堡群展开进攻,面对地堡密集的火力网,中国将士死伤惨重。7月1日,接替进攻松山的第8军3个步兵师,在百余门大炮掩护下,从四面向松山轮番进攻。叶佩高将军进攻松山的第一仗是率领198师592团、593团进攻松山外围石灰坡北斋公房地堡群。该师担任主攻任务的592团团长是参加过淞沪、桂南等抗战的古宋县人陶达纲,这个团不少骨干是他从家乡带出来的子弟兵。陶达纲率部与593团经过3次猛攻,终于以营长姚立功、副营长郭砚男阵亡,副团长陈志杰和营长宋逢桥受伤,连排长和士兵伤亡达250人的代价攻下石灰坡据点,缴获山炮、轻重机枪数挺,步枪50支,战马54匹,给中国部队一直进攻不利的战局带来曙光。
当592团继续攻击到冷水沟高地附近时,司令部命令陶达纲担任进攻高黎贡山前敌总指挥。战斗中,许多将士继续被地堡火力吞灭着。这时,中国军队改变战术,用美国的火焰喷射器掩护工兵昼夜挖掘地道,用炸药逐个摧毁地堡。8月20日早上,松山高地升起浓烟,山顶被炸出几十米的漏斗,80多名日军被埋在坑里,4名耳鼻流血的日士兵被俘。中国军队终以7600余人伤亡代价拿下松山。
进攻高黎贡山伤亡惨重的592团放弃整修,火速投入腾冲保卫战。在腾冲饮马河激战中,陶达纲的同乡赵良涛连队被日军包围,赵连长带领全连将士与日军展开殊死肉搏到自己身负重伤和后续部队到达。这时,全连只剩20余人,张连长抱着阵亡胞兄赵良灏,想起全家6兄弟奔赴抗日战场,3人战死疆场,二弟在密支那激战中生死未卜,不禁大声痛哭。9月14日,腾冲攻克,万余日军全部被歼灭。随陶达纲出征的680余名大坝子弟仅40余人生还。胜利的捷报和亲人牺牲的消息传到古宋,家乡人民举行隆重的祭奠会。数以千计的大坝百姓,扶着牺牲官兵的父老妻儿放声大哭,遥祭英灵。陶达纲在率部参加滇西反击战中屡立战功,被蒋介石升为205师师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民族的解放。宜宾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绝世空前,就连珙县洛表这一山区小镇都大庆3日,街道挂着庆祝标语,居民门前贴对联、挂灯笼,全体民众沉浸于川剧、音乐、舞蹈、舞狮、赛马会表演的欢乐之中。
同年9月28日,在中国陆军第一方面军任中校副团长的宜宾县人邹谷君,随该军总司令卢汉前往越南河内接受北纬16。以北日军投降。他在日记中记录了日军受降全过程,交地方保管至今。
在全面抗战的8年中,国民政府在宜宾征集的15万多壮丁及通过其他方式加入国民党军、新四军、八路军的宜宾籍青壮年,同全国抗战将士一道,浴血奋战于全国各战场,以很大的伤亡迎来了这场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伟大胜利。宜宾籍抗战将士以身殉国的消息传回家乡,家乡人民召开隆重的追悼会,高高地竖起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让世世代代的家乡人民和世界人民永远铭记烈士伟业,永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倡导者和捍卫者。
(作者系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