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底水油藏控水压裂工艺研究
2021-11-20王琪譞闫治东杨震张峰刘博峰
王琪譞 闫治东 杨震 张峰 刘博峰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XX区块侏罗系油藏砂体厚度大、底水发育、油水界面模糊,压后出水风险高。为有效控制缝高,降低含水,通过分析生产数据、裂缝高度监测、软件模拟优化等手段开展底水油藏控水压裂工艺及施工参数研究,形成了底水油藏差异化设计模板,并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压后平均含水由以前的55%,降到41%左右,控水效果显著。
关键词: 底水油藏;压裂缝高;控水压裂;差异化设计
XX区块侏罗系延安组,油层厚度差异大,砂体分布区域小,连片性差。储层渗透率集中分布在4-6mD,孔隙度平均10%,属于低孔、低渗油藏。油水层间隔层薄,储隔层间应力差小,起不到遮挡作用,在改造过程中易压开水层,造成油井水淹或含水较高。本文重点从储层物性、油层厚度、油水关系着手,对储层精细分类,通过压裂、生产大数据统计分析,优化压裂工艺及施工参数,提出针对性差异化设计方案,提高了侏罗系底水油藏改造效果。
1前期压裂工艺局限性
侏罗系开发初期主要采用“三小一低”(小液量、小排量、小砂量、低砂比)控水压裂工艺。从施工情况和压后效果看,该工艺对有应力遮挡、底水发育、物性差的薄油层,仅控水,无增油作用;对无明显含水、岩性较纯的厚油层有效;而对无应力遮挡、底部明显含水的较薄油层,压后含水普遍较高。分析认为,笼统改造工艺针对性差,是导致压后效果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
2压裂工艺参数优化
2.1 储层精细分类
根据储层物性、油层厚度、油水关系、隔层应力及电测数据,将储层精细划分为3大类:Ⅰ类,底部含水油层,砂体厚度大,底部电阻<8Ωm,且负差异特征明显,油层与底水直接接触,储隔层应力差小,无应力遮挡;Ⅱ类,层内含水油层,不可避免压后出水,油层电阻<8Ωm,且负差异特征明显,油层与水层无明显界限,测井解释多为油水同层,无有效遮挡的泥岩层;Ⅲ类,无明显含水油层,一种是整套储层电阻>8Ωm,呈正差异,无含水特征;另一种是有底水特征,但储隔层应力差较大,能够起到有效遮挡的底水油层。
2.2 隔层应力校正
应用裂缝监测结果不断修正隔层应力梯度,拟合缝高,并对比不同工艺类型、施工规模对缝高扩展的影响。得出隔层应力梯度为0.0175MPa/m,储隔层应力差为7.5-7.8MPa。
2.3 含水相关性分析
整体来看,储层厚度和电阻率是影响压后含水的主要因素,前期压裂工艺对层厚>10m非层内含水的油层控水效果明显,层厚<10m底水特征明显的油层反之。
2.3.1Ⅰ类:底部明显含水,层厚>10m的油层,前期改造工艺有较好的控水效果。该类油层施工排量低于1.5m3/min,液量低于100 m3,压后含水42%,达到有效控水的目的;层厚<10m的油层,施工排量和用液强度是压后高含水的主要因素,此类油层施工排量控制在1.2m3/min、用液强度不超过13m3/m。
2.3.2Ⅱ类:层内含水油水层,层厚<10m,控水难度大;层厚>10m,含水普遍较高,该类油层厚度与压后含水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加砂强度和用液强度偏大是此类压后高含水的主要因素。
2.3.3Ⅲ类:厚度>10m,控水难度不大,可根据目的层厚度调整施工参数,以达到控水目的;厚度<10m,压后含水40%,且前期工艺参数对含水无明显影响,但液量和加砂量与压后产液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应适当增大施工规模。
2.4 缝高影响因素分析
2.4.1 地应力对缝高的影响
X井隔层应力梯度0.0175MPa/m,储隔层应力差7.5MPa,监测缝高9.0m,有效遮挡。以隔层平均厚度3.0m,施工液量130m3、排量1.5m3/min为例,缝高随储隔层应力差增大而快速降低,当应力差值<6MPa时,缝高容易失控。因此,在目前施工参数下,纯泥岩隔层厚度>3m、应力差>6MPa,即可形成有效遮挡,控制缝高,降低压后出水风险。
2.4.2 工艺及参数对缝高的影响
在裂缝扩展模型校正的基础上,模拟不同液体类型、施工参数对缝高延伸程度的影响,明确影响因素。
(1)冻胶压裂参数
冻胶压裂缝高随排量和液量增加而增大。只适用于有底水且層厚>10m的油层或无明显含水的油层,优选施工排量1.2-1.5m3/min,液量100-120m3。
(2)线性胶压裂参数
低粘线性胶压裂缝高比冻胶压裂小。对有底水且层厚<10m的油层,为有效控制缝高,同时考虑缝宽要求,优选施工排量1.0-1.2m3/min,施工液量90m³以下。对于层内含水油层,以解除近井污染为主,施工排量1.2 m3/min以下、砂量3m3以内,液量70m3左右。
3现场应用情况
现场应用60余井次,压后单井日产液6.8m3,平均日产油3.4t,综合含水41%;相比前期工艺,控水效果显著。
X1属于Ⅱ类储层,解释油层厚度9.1m、电阻6.9Ωm、层内含水特征明显。该井立足于线性胶解堵压裂,依据差异化设计模板,施工排量1.2m3/min、液量60m3、砂量2m3,压后稳定日产液7.2 m3、产油4.8t、含水33%,达到增油控水的目的。
4认识与结论
(1)统计分析和模拟优化结果表明,对于无应力遮挡的储层,施工排量及液量是影响缝高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液体性能。
(2)存在应力遮挡的储层,在液量130m3、排量1.2-1.5m3/min压裂规模下,隔层厚度>3m、应力差>6MPa,即可形成有效遮挡。
(3)相同条件下,冻胶压裂缝高明显大,且10m是冻胶缝高控制的极限。因此,冻胶压裂适用于底部含水层厚>10m和无明显含水的储层;对于无明显含水的厚油层,压裂规模与压后产能呈正相关性,可根据层厚适当增大施工规模,以获取更高产能。
参考文献:
[1]魏 斌,张宏忠,等.长庆油田侏罗系油层增产措施及其效果评价[J].油气井测试,2001,10(1):27-31.
[2]万有余,张玉香,等.低应力差薄互层控缝高压裂技术研究及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21,37(1):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