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析
2021-11-20毕明军
毕明军
摘要:在高中阶段语文是同学们学习的基础,是直接影响同学们人生价值观形成树立的关键时期。所以,在现在的教育改革中,不仅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改革,更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在环境中促进学生们的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渗透
引言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完善,信息化的进步,互联网+的新兴产业的新起,同学们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文化知识的便利,一部分学生也比较受新兴文化的吸引的文化,从而忽视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最大限度的传承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青少年的心中,我国极大重视和发展在高中语文中弘扬传统!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1)盲目的知识扩充,忽视双方情感的共情
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仅单单为升学、提升学历、知识累积,而忽视文化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所传递的内涵。比如现高中所学的文言文、古诗词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翻译、意思,而是让学生可以了解其中的感情、写作背景以及精神内涵。
(2)现代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现在文化方面也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使更多人在网络中畅享知识的海洋,网络文化中的新奇文化,也使许多学生忽视了原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现阶段的语文老师也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仍旧停留在仅学习古诗词表面知识和应对考试学习的文言文翻译、讲题。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比较薄弱,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干扰。需要我们老师的引领,点播,让“文”与“道”并行,共同促进学生进步!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教学中渗透的目的
(1)提高综合竞争力,适应时代发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课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禁锢和约束,没有很好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课堂中,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使其局限于原来的模式。从而影响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导致学生文化修养、底蕴偏低。为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让传统文化渗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成了重中之重!传统文化自身的丰富性、广泛性,融入课堂可以更好的调节课堂气氛、增长学生见闻、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改变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传统文化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知识、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知道所写当时的所想所惑,促使学生进步。
(2)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仍旧发挥着顽强的生命力,离不开我们先辈的传承和发展。身处盛世的学生们,也要承担起传承与发展的重担,让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价值和人生智慧在传承中影响学生。所以,从身边的小事中渗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
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传承优秀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让同学们意识到我们文化的优秀!从学生起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让传统文化有着不间断的文化后盾,才能使我们的文化不断发展,壮大。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法
(1)立足教材,深入挖掘传统文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现阶段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我们课本中所选的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的精华,每一篇内容所蕴含的哲理也大有不同,每一篇所表现的也非表面所显示出的浅显的意思,其中所包涵的内涵以及所传递的民族精神,才是我们学生所学习和树立的关键!让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被学生所学习、所吸收,让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所影响。
(2)在日常语文教学渗入传统文化
在我们高中生活中有许多传统文章,当教师在讲解时要提前了解传统文化衔接的要点、在无形中让传统文化在学生们的身边,以此让同学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渊博和所蕴含的实际应用都是无穷尽的。让学生在行动中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3)现代技术与传统相结合
随着现代化的的不断发展,我国教学现代技术的应用,教学水平、方式不断创新和发展。现在的教学也是百花齐放,比如老师在讲解文章时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制作精美的PPT、下载有关作者简介的视频、解说。改革授课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老师与学生共同制作,让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课堂效率在参与中提高。让现代技术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的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历史历久弥新,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高中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学生们来说这是非常有利的。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内容的延展性都是值得学习和深入了解的!
参考文献:
[1]徐向荣.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时代教育,2016(36):156—156
[2]毛子月.弘扬历史文化—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J]才智2017.(35):95
[3]乔立.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及方法[J]新教育時代电杂志(教师版),2017,(2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