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同步课堂”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21-11-20黄建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青岛市优质学校

黄建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等重要论断。青岛市基于同步课堂项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生态的探索,正是落实国家战略和解决实际需求的重要实践之一,也是通过同步课堂的形式,实现了优质资源均衡教育新生态。

萌芽:打开一扇窗,同步课堂联结城乡

青岛市是最早开始试点同步课堂的城市之一。2013年,青岛市便开始探索以新一代互联网远程教育为手段的城乡协同教学路径。胶州市洋河小学、青岛市大学路小学成为“同步课堂”首批试点学校,率先展开同步连线教学。跨区域空中连线同上一节课,让农村孩通过互联网享受到来自城市的优秀师资,也让城里娃感受了淳厚乡风的胶州秧歌。2015年5月,在青岛召开的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期间,時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现场观摩了两校同上一节课,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试点:趟出一条路,资源共享成效初显

基于大会期间同步课堂效果所展示出的良好前景,让青岛看准了前行的路,在全市范围内为20余所学校试点配备了同步课堂教室。但是,设备操作技术难度大、课堂上视频卡顿甚至断线、声音延迟等问题,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为此,全市升级教育城域网骨干带宽到100G,互联网出口带宽扩至10G,建成青岛教育城域网枢纽机房,实现市域范围内公办中小学校网络的互联畅通。同时,倒逼企业产品升级,同步课堂系统实现从1.0到2.0的迭代升级,让一线教师用得顺手、教得顺心。

硬件问题一解决,试点成效便立竿见影。结对学校之间协作交流,深入开展同步教学、同课异构研究,拓展丰富应用资源,为乡村薄弱学校带来了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解决了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师资问题和开课率,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其教学质量得以大幅提升。2015年,青岛市所辖区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

普及:汇聚一片海,多措并举智慧联结

试点取得的巨大成效坚定了前进的步伐,2017年,全市统一建设740间同步课堂教室。其中,农村学校同步课堂教室数量约占80%,拥有同步课堂教室的学校总数量约占70%,其技术标准坚持绿色健康、国内领先。至此,青岛市同步课堂建设项目整体格局初显,一场旨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教育信息化2.0“特别行动”在岛城席卷。2017年12月25日,全国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在青岛召开,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现场观摩青岛西海岸新区育才初级中学“同步课堂”、创客教育、艺术活动等内容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提升:练就一身功,潜心梳理成果模式

经过大量的一线实践与总结提炼,逐步探索形成五种同步课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应用模式和六大创新成果。

1.五种特色模式

(1)“以强带弱”共同上课模式。其主要应用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优势区域向相对薄弱区域进行课堂输出,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交流;教育薄弱区域通过同步课堂接收输出方的教学资源,解决师资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等难题。

(2)教师异地网络研讨模式。该模式促进和改革学校的常规教研工作,改变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将区域内外不同层次的教师聚集,提供更多层面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并逐渐成为当前学校校本研究工作的主流方式。

(3)主题活动模式。教师以源于真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具有思维启发性、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学科知识。如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小学与琅琊小学同步完成的科学主题课“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中,将热气球上升科学原理作为主题,使用塑料袋、酒精灯等简单的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任务,让两个班级的学生在主、副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分步寻根溯源,完成实验并印证了科学原理。

(4)名师网络专递课堂模式。此模式实现并支持多人同时听课,突破了时空限制,能满足师生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要求。优秀学科教师进行公益在线精品课程网络直播,使身处异地的学生形成以主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大课堂,教师与学生远程互动,家长可以通过直播系统观看互动教学全过程。如青岛市建立的益辅导名师公益在线课堂,依托青岛名师工作室满足学生对课业指导的基本需求,开展针对性的辅导与答疑。

(5)特色课程模式。同步课堂支持下的特色课程可以将民族或地区特色的教学内容(沿海的海洋特色、山区的大山文化、新疆的民族风情等),通过“互联网+”的思维构建和连接,实现地区教育教学特色的交流共享。

2.六大创新成果

创新专递课堂共享模式,有效解决乡村学校师资不足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创新课堂教学共享模式,有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均衡发展;创新教学研究共享模式,有效解决异地互动交流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缩小城乡差距;创新特色课程共享模式,有效解决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之间,如书法、音乐、信息技术等特色课程师资不足问题;创新教师培训共享模式,有效解决各类教师培训不统一、不均衡问题;创新主题活动共享模式,通过不同省市、学校共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互通有无,共同提升。

反思:点亮一盏灯,政策引领破题增效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制约同步课堂发展的问题和症结所在,即同步课堂“三难”:同一区域的学校,特别是初中、高中,因中、高考的原因,成为竞争对手,结对实效难保障;不同区域的学校,因优质校优质资源的稀释,引起学校担忧、教师增负、家长质疑等,从而导致资源优质方动力削弱、积极性下降,内驱力难持久;随着同步课堂应用的深入,出现教师负担加重、惰性增加、积极性降低、抵触情绪蔓延、演课现象等,特别是远端教师也自我感觉被矮化,成长路径窄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等。

针对这些情况,青岛市主动出击,直面问题根本,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在前行中不断修正方式方法。

(1)针对结对学校选择问题,一是针对同域同质学校,采取集团式办学方式,让其变成一家人,共享先进教育理念、优秀管理经验和高水平师资;二是针对不同地域学校,采用捆绑式评价方式。以此促使结对学校结成命运共同体,做到携手共进。

(2)针对优质校積极性缺失问题,一是深度挖掘对方教育资源,如薄弱学校的教育故事、乡土风情,丰富了城区学校的课程体系;二是实行资源积分制,对优质资源输出方给予外围优秀资源,如优质课题、国外名校资源等;三是实行装备积分制,对于非普发的设备,优先提供适当超前的设备给优质资源输出方研究使用,对同步课堂效果好的学校,升级为3.0或奖励安装3.0版本。

(3)针对教师层面问题,一是在全市信息技术融合优质课比赛中专设同步课堂项目,获奖教师评先评优评职称可获加分奖励;二是突破传统支教实地须满一年的政策,根据同步课堂次数,形成支教年限记录,提升教师积极性。

(4)让辅助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开辟职业发展道路。一是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加强交流,让辅助教师成为主讲教师的得力助手,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二是推动资源本地化,逐步让辅助教师开发自己的资源。随着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的日趋深入,推动形成不分主辅、互动参与的双师型课堂。

拓展:展望一片天,加强应用共享均衡

政策的出台与引领为实现同步课堂应用创新、特色发展铺平了大道,青岛市同步课堂应用真正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一是拓展地域不断延伸,同步课堂连线从市内、省内、国内直至国外。二是借助同步课堂,实现扶贫扶智。三是拓展内容丰富多彩,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经验与特色案例。如胶州“多环境融合同步课堂”“复合式同步课堂”等衍生模式;市南“三校同上一节课”实践;实验高中与日喀则一中舞蹈课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青岛枣山小学党支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104团中心小学党支部的“党建空中课堂”;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同一课堂”开启学习e时代;崂山区实验小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664学校开展常态化的中俄语言学习交流课程。特别是在2019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青岛嘉峪关学校、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区第二小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104团中心小学、贵州省安顺市实验学校、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葆真小学、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菜元集中心小学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民族寄宿制重点小学七地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开创了全国同步课堂应用之先河。

同步课堂是技术的互联,也是智慧的互联,更是人的互联,最终实现的是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共同发展。青岛市正走在同步课堂、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等各类教育生态的探索和实践的路上,为创造新时代的教育形态、实现教育强国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前行。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教育装备与信息技术中心

猜你喜欢

青岛市优质学校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学校推介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