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走进美术设计课堂渗透工匠精神的实践研究

2021-11-20王建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6期
关键词:非遗工匠美术

王建伟

[摘           要]  结合中职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对水密隔舱“非遗”文化在美术设计课堂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工匠精神融入及课程创新的设计价值,目的是通过“非遗”走进美术设计课堂方案的完善,展现中职美术课程教育优势,体现工匠精神与美术课程融合的价值,实现新课从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养创新的目的。

[关    键   词]  “非遗”;美术设计课堂;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6-0024-02

在文化传承及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职美术专业教育中通过“非遗”传承的融入及运用,可以结合美术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渗透工匠精神,以便在提高学生美术创新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教育的传承以及教学体系的创新提供参考。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曾创造过我国古代海航的辉煌,这不仅体现出古代造船匠人精湛的造船技艺,更体现出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是和多数“非遗”项目传承中遇到的困境相同,水密隔舱在实际的传承教学中存在教学资源短缺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最终降低传承教育指导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该“非遗”项目,我们积极探索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与中职美术设计课堂的有效融合,同时借助该技艺中体现出的工匠精神来感染学生。通过多样化教育方法的融入以及工匠精神的融合,展现“非遗”在美术课程设计中的优势,满足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创新发展需求。

一、工匠精神与“非遗”传承理念

(一)工匠精神

工匠常指有工艺专长的人,即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匠人。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专业精神,是文化以及思想的价值体现,在中职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以使学生成为“工匠型”人才,并在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展现“以实践为主,工学结合”的教学目的,为中职专业美术人才的综合型培养提供参考[1]。

(二)“非遗”水密隔舱的艺术传承理念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人类航海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一种船舶结构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对提高航海安全性起到革命性的作用。福船制造技艺的家族传承特点以及“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观念,导致掌握水密隔舱技艺的人极少,特别是手艺精湛的老艺人的断代现象相当严重。而且师傅精力有限,很难大规模地授受徒弟;知识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极易遗失。“非遗”进校园可以在学生中得到较大规模的传承,在工艺美术设计课堂以水密隔舱福船建造技术的传承为载体,结合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每一道工艺,学生在学习技艺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师傅的这种“工匠精神”,而且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践行“工匠精神”,为日后成为“工匠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非遗”在美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情问题

能够将“非遗”的传承融合到美术设计课堂中,可以使学生在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同时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光荣使命。但是,很多传统“非遗”技艺在实际的教学及文化融合中,并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首先,在中职学校的“非遗”课程教学中,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非遗”传承,导致“非遗”课程呈现临时性的特点,无法发挥“非遗”课程教育中的权威性及系统性价值;其次,受到师资问题的限制,项目的传承人往往并非专职的教师,而学校的教师在传承过程中一般起辅助作用,传承人和学校教师的磨合和配合程度直接影响传承的教学质量,影响“非遗”与中职美术融合的目的[2]。

(二)学情问题

根据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部分学生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实际的学习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自卑心严重的问题,长期发展会影响学生对“非遗”文化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课程的有效开展。而且,在实际的“非遗”课程教学中,受到学生学习方法单一的影响,在实际的课程学习内容探究中,由于“非遗”课程缺少探究性和创新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非遗”课程与中职美术课程教学的融合价值[3]。

(三)管理问题

在中职美术课程教学中,“非遗”在与之融合的情况下存在管理体系不足的问题:第一,结合中职美术课程的教育特点,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将基础教学作为核心,忽视对“非遗”文化内容的融入,最终影响课程教育的引导价值,为课程教育的管理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带来限制。第二,对于部分教师而言,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与整合中,虽然他们认识到“非遗”文化的融合价值,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指导中,仍然采用机械的、单一性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无法真实地掌握“非遗”文化知识,最终影响课程教学的创新效果,无法满足教育改革以及教育创新的需求[4]。

三、水密隔舱走进美术设计课堂及渗透工匠精神的实践策略

(一)通过水密隔舱传习过程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非遗”水密隔舱与美术课程教育融合中,为了充分展现工匠精神的渗透价值,中职院校在美术课程资源整合中应认识到“非遗”教育资源的融合价值,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激发创造力,展现课程教育整合以及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目的。首先,在水密隔舱课程内容融合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教育水平,通过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组织、协调探究环境,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水密隔舱技术保护的意义;其次,在中职美术课程中,对“非遗”文化的探究及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其中隐含的人文理念及科学理念,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材料运用以及审美理念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自主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设置多样化的传习教育类型

结合“非遗”水密隔舱课程教育特点,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引导中应设置多样化的教育指导方案,稳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美术教育以及工匠型人才培养的目的。首先,强调校企合作。在水密隔舱专业教育中,通过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融入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运用,可以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文化内涵的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参与,会不断增强自身的探究意识,并通过专业能力的提升,掌握水密隔舱的制作工艺。如,在“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思路下,和校外实训基地(即传承人的造船基地)进行良好互动,进一步加强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技术的传授实现精神的传承,从而打造出一批“工匠型”的师资队伍和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者。其次,依托政府政策,实现集中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美术课程设计创新中,可以利用艺术教育基金创设活动交流平台,如,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师生在利用电脑辅助设计手段整编现存资料时,可以编写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培训教材,通过专业教材的探究及学习,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帆船模型的制作手段,并通过校内兴趣小组的开设,将信息化的教学指导扩展到全校范围,定期聘请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入校授课,让学生在船模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并践行“工匠精神”。

(三)创设创新性的美术设计教育引导机制

伴随中职美术课程的教育改革,通过美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可以改变单一性的教育模式,通过“非遗”文化内容的强调,在实际的教育以及资源创新中需要做到:第一,在中职美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工匠精神的坚守,美术教师可以将工艺美术作为核心,通过工匠艺术的融入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展现美术教育的创新及引导价值,充分展现美术课程教育以及“非遗”教育的艺术价值,为教育体系的创新及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员,通过工艺精神的坚守,会追求完美及极致,并对精品的艺术内容有更高的追究,所以可以发现,在“非遗”文化领域中,通过工匠精神的坚守可以展现“非遗”传承的核心价值。第二,通过工匠精神塑造展现“非遗”保护的核心。结合“非遗”艺术文化的传承特点,通过工匠精神的融合,可以结合艺术行业的运行特点,创新传统工艺流程,并通过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文化理念的弘扬,提升“非遗”在美术市场的传承力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非遗”水密隔舱理念传承中,为了很好地提高课程教育引导效果,教师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多样化、个性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良好的探究环境下掌握水密隔舱相关技艺,并在操作实践以及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工匠精神,实现中职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为“非遗”艺术产业的持续运行及发展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艳红.艺术设计类专业融入非遗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259(9):121-122.

[2]肖育.非遗“工匠精神”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3):79.

[3]张朝辉,张睿.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办公自动化,2020,434(21):31-32.

[4]杜怡君,许雁翎.將“非遗”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非遗工匠美术
90后大工匠
美术篇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致敬!老工匠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