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一样的苹果

2021-11-20耿青

润·文摘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胡子朵夫苹果

耿青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

一天,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来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梨树各自被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了嘲弄的味道。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了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米哈朵夫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得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快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一样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

(摘自《读者》,有删改)

“快活地抖动”看似写胡子,实际上写的是人物的愉快心情。

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孩子执拗坚持的性格。第一次出现“像梨的苹果”,点题。

这就是老师围剿不同意见的步骤和节奏。

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师的专横和霸道,教师的形象由浅入深。

全班同学的無知和小男孩的坚持精神形成对比。

泪渍,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画出的真实都不被承认的伤心痛苦。

小胡子的细节描写又一次出现,表现了米哈朵夫因自己的专断伤害自己学生的懊恼,同时表现了尤里卡坚持己见的可贵。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米哈朵夫反省精神的可贵。

一系列行动,表现了米哈朵夫老师为了验证学生独特想法的艰苦努力。

排比手法的运用,强调了米丘林听到消息后的狂喜情态,侧面赞扬了米哈朵夫老师为学生的奉献精神。

第二次出现“像梨的苹果”,点题。

小胡子再次抖动,这是细节描写,表现了米哈朵夫和学生尤里卡一起受到表扬后的愉快情态。

又一次写泪渍,这次是老师流的泪,形象地表现了米哈朵夫作为老师愧疚而欣慰的复杂感情。

总评

读到这里,我深深地被米哈朵夫感动了,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老师啊!当学生中出现与众不同的答案时,老师该如何处理?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下压,还是科学地分析决策,允许学生个性的张扬?米哈朵夫老师选择了后者。

我们的学生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孩子,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就要接受他们的独特见解,因为,这些东西才是创造的源泉。

猜你喜欢

小胡子朵夫苹果
用善良的情感写出的好书
《约翰·克利斯朵夫》故事梗概
《约翰·克利斯朵夫》选文精读
代驾
你不知道的创可贴
A Warrior as well as Idealist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好你个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