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鲈池塘高效养殖试验

2021-11-20马本贺王海华李燕华王梦杰李左宏余连渭

江西水产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池塘养殖生长

马本贺 王海华 李燕华 王梦杰 李左宏 余连渭

摘要:2020年5月~2020年11月开展了攀鲈池塘养殖试验,结果显示,攀鲈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生长速度与生长阶段和温度密切相关,体重与体长呈现冥函数关系;攀鲈经过180天的生长,平均体重由0.56 g/尾增长到172.16 g/尾,共收获攀鲈商品鱼167.5 kg,产值5025元,效益2725元,折合产量为1117.2 kg/亩,效益为18175.8元/亩。试验表明,江西地区养殖攀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攀鲈;池塘养殖;生长

中图分类号:S964.3        文献标识码:B

攀鲈俗称过山鲫、步行鱼、巴毛等,隶属于鲈形目,攀鲈科,攀鲈属,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能在陆地上短距离移动而闻名于世。攀鲈为杂食性偏肉食性的淡水小型鱼类,原产地海南、广东、台湾等热带沿海地区,在18℃~38℃均可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3℃。攀鲈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受到越来越多食客的青睐,开展攀鲈的人工养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本团队在突破攀鲈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基础上,开展攀鲈池塘高效养殖试验,分析其生长特性等参数,探讨了攀鲈在江西地区池塘养殖的可行性,以期为攀鲈的养殖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池塘为长20 m、宽5 m、深1.8 m的室外标准化水泥池,配备自动投料桶和微孔增氧盘。水泥池上方有钢骨架的大棚,夏季搭遮阳网,两侧通风;冬季可覆盖保温膜,起到保温作用。试验用攀鲈鱼苗由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培育,平均体重(0.56±0.21)g、体长(2.41±0.29)cm。

1.2  养殖管理

养殖池塘消杀后,在鱼苗放养前1周加水至80 cm。选择傍晚投放攀鲈鱼苗,投放前2小时,使用水產多维化水全塘泼洒,并开启微孔增氧。攀鲈鱼苗经3.0%的食盐水浸浴后放入池中,放养数量1500尾。

放苗后第三天开始投喂粗蛋白含量38%的泥鳅膨化颗粒料,随着攀鲈规格的增长,逐渐替换为粗蛋白含量为32%的斑点叉尾鮰膨化颗粒料,并逐渐增加水深至1.5 m。每天定点(9:00;16:00)投喂2次,投喂量以自动投料桶下攀鲈不聚群抢食为准。水深保持在1.5 m左右,每月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为1/4~1/3,7月~9月依据水质适当增加换水频率。养殖期间每天观察试验鱼的摄食及活动情况,试验从2020年5月20日开始,设为试验养殖0日龄,到2020年11月16日结束,试验周期180天。

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养殖试验期间,取样频率约为45天1次,直至养殖结束,每次随机取样60尾,用电子天平(0.01 g)和直尺(0.1 cm)测量样品的体重和体长,养殖结束后干塘捕获所有的攀鲈称取总重量。以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养殖产量等指标评价攀鲈养殖生产性能。

体重特定生长率(RSGW,%/d)=(lnW2-lnW1)/(t2-t1)×100%

体长特定生长率(RSGL,%/d)=(lnL2-lnL1)/(t2-t1)×100%

肥满度(K,g/cm3)=(W/L3)×100

式中:W为体重,L为体长,t为养殖日龄,SD为标准差,X为平均值。

试验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17.0和EXCEL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生长情况

试验攀鲈经过180天的生长,体重由(0.56±0.21)g增长到(172.16±40.29)g,体重特定生长率为3.18%/d;体长由(2.41±0.29)cm增长到(16.97±1.35)cm,体长特定生长率为1.08%/d。由表1可以看出,攀鲈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在试验养殖期内呈现相同的趋势。在0~45天内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达到10.06%/d和3.35%/d的最高水平,随后依次逐渐下降。

攀鲈的体重与养殖日龄呈二次函数关系,拟合曲线表达式为y=-0.0024x2+1.4133x-1.8899,R?=0.9971(y为体重,x为养殖日龄)(图1);体重与体长呈现冥函数关系,符合常规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式(W=aLb),拟合曲线表达式为y=0.0383x2.9975,R2=0.9969(y为体重,x为体长)(图2),b值接近于3,呈等速生长。肥满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肥满度在0~95天阶段内由(3.87±0.30)上升到3.98,在96~180天阶段内逐渐下降3.50。

2.2  产量效益

经现场测产,共收获攀鲈商品鱼957尾,产量为167.5kg,成活率63.8%,平均规格172.16g/尾,最大规格为268.32g。本试验生产成本主要包括苗种、饲料、塘租、人工、水电等费用总计2300元,攀鲈商品鱼按照30元/kg的市场价,总产值为5025元,效益为2725元。折算养殖产量为1117.2kg/亩,产值为33516.8元/亩,效益为18175.8元/亩。

3  讨论

鱼类的生长具有阶段性,不同生长阶段有其特殊的生长特性,另外生长速度与水温也密不可分。攀鲈在养殖前期(0~45天)体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均达到最高水平,一方面是因为此时处于苗种时期,生长迅速,这一特性与长薄鳅[2]、大口黑鲈[3]等品种的生长规律相似;另一方面可能是攀鲈幼鱼从室内鱼苗池转移到室外池塘后,生活环境空间变大和养殖密度降低导致的攀鲈出现补偿生长,美洲鲥池塘养殖中的生长特性也与此现象相符[4]。养殖中期(46~90天)内,攀鲈进入稳定生长阶段,此期间水温保持在25℃~32℃,适合攀鲈的生长。养殖中后期(91~145天),水温由32℃降至22℃,攀鲈的生长开始变缓。养殖后期(146~180天),攀鲈体重和体长的特定生长率均为最低,主要原因为水温的持续下降,在低温(18℃~20℃)下,攀鲈的摄食活动受到抑制,生长速度明显降低。

攀鲈属于热带、亚热带鱼类,其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当年即可上市。攀鲈发达的鳃上器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耐低氧能力远超过一般鱼类,在人工高密度养殖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攀鲈体表被有硬而厚的鳞片,抗病性较强,本次试验中未出现大规模病害现象。攀鲈在18℃以下时摄食率严重降低直至停食,温度低于13.5℃时开始逐渐死亡,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冬季需采取加温和保温措施,以保证攀鲈顺利越冬[5]。值得注意的是,攀鲈背鳍及臀鳍具有锋锐的硬脊,冬季集中越冬时,个体间摩擦产生体表损伤,极易滋生水霉导致较大的损耗,应适当提高水温或降低密度。大多数土塘堤岸坡度较缓,攀鲈在水位较高或汛期时常依靠鳃盖、胸鳍的摆动攀爬到外面,造成经济损失,本试验中采用室外水泥池养殖,池壁光滑且与水面呈直角,有效杜绝了攀鲈的逃逸。攀鲈养殖具有生长快、周期短、风险小、效益高等优点,在江西地区适合养殖,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燕华,康升云,王梦杰,等. 攀鲈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J]. 江西水产科技,2021,(4):30-32.

[2]张建明,田甜,姜伟. 人工养殖条件下长薄鳅幼鱼周年生长特性的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9,32(7):1670-1677.

[3]韩晓磊,王浩,高俊杰,等.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特点分析[J]. 水产科学,2020,39(4):567-572.

[4]施永海,徐嘉波,刘永士,等. 敞口池塘和遮荫池塘养殖美洲鲥当年鱼种的生长规律和差异[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28(2):161-170.

[5]王海华,康升云,王梦杰,等.攀鲈形态特征及耐寒性能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21(04):11-15.

猜你喜欢

池塘养殖生长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东北寒冷地区斑点鳟鲑池塘成鱼养殖试验
安岳县池塘养殖底排污技术探讨
《生长在春天》
淡水鱼养殖的技术特点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种苹果
骨骼是如何生长的
廉租户一跪,民生长叹息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