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研究
2021-11-20赵晓雪
赵晓雪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辽宁大连116300)
1 前言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也关系着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虽然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食物中毒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阶段主要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是细菌污染,细菌性食物中毒对人体危害极大,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微生物学检验等方式进行有效监督,故本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方式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本文将本疾控中心在2020年收治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自诉存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发热等症状。根据患者的就餐史和饮食情况,以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常发季节进行综合判断;随机抽检部分患者食用过的食品样本,以及患者的肛拭子、粪便样本和呕吐物样本;使用无菌棉拭子对切割食物所用的刀具、砧板以及盛放食物的餐具进行涂抹;将采集的180份样本存放于无菌环境中,通过检测探究食物中毒的原因[1]。
2.2 仪器与试剂
2.2.1 检验仪器
保温箱;电子天平;显微镜;恒温箱;菌落计数器;生化检定仪分析系统;酶标仪等。
2.2.2 检验试剂
琼脂培养基;伊红美兰培养基;肉浸液肉汤培养基;缓冲葡萄糖蛋白陈水;过氧化氢;SC增菌液;克氏双槽;血平板;HE平板;GNID细菌生化鉴定板;血清诊断剂;T-PCR检测试剂盒。
2.3 检验方法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包括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算、沙门氏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霉菌检验等[2]。
2.4 观察指标
完成微生物学检验后,根据细菌种类和污染源信息,分析患者发生食物中毒的根本原因。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3 检验结果(表1)
表1 样本采集与病原菌检出情况
4 讨论
通过分析相关微生物学检验的研究,发现在所有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情况中,由沙门氏菌、蜡样芽孢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比最高,其余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副溶血性弧菌。本文在对患者食用过的食物及呕吐物样本进行检测时发现,近80%的检测结果都与患者的样品相符合;对食品操作间进行涂样检测时,发现近70%的食品操作间内的细菌与患者所感染的病菌完全相符。同时,相关数据分析表明,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食物中毒事件较多,主要原因是通常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进而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频发。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具体症状表现是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浑身乏力等,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将会出现机体脱水现象,而且这种脱水现象会随着中毒程度的发展而加剧,进而引发其他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快速开展微生物学检验,及时找出致病菌十分重要。在进行微生物学检测时,要需要确保检测样品具备“全面”和“量多”2个特点,尽可能将检测范围覆盖至所有可能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菌污染源,提高微生物学检验的全面性和科学性[4]。所有操作流程和环节,都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执行,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5]。
近年来,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逐年上升,应当积极宣传科学的食物加工方法,避免大量食用生冷海鲜产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也较为频发,应当加强对食品经营机构卫生条件的监督[6],完善企业、学校和餐饮服务机构等食堂的整治和检测工作,若发现评估结果不合格,应当令其限期整改[7]。
5 结论
综上所述,很多致病菌都能导致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应当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积极推进微生物学检验,及时发现和排除污染源,最大程度上降低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