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平市2020年草地贪夜蛾及劳氏粘虫性诱系统调查与防治建议

2021-11-20王太泉何艳维李培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劳氏粘虫夜蛾

王太泉 何艳维 李培玲

(1.陕西省兴平市植保植检站 陕西·兴平 713100;2.西安市雁塔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陕西·西安 710061)

草地贪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俗称秋黏虫,为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生长发育阶段。高龄幼虫和成虫上有典型的识别特征,高龄幼虫中3龄以上幼虫头部有白色或浅黄色倒“Y”形纹,腹节背面有4个长有刚毛的黑色或黑褐色斑点,第8腹节的4个斑点呈正方形排列,且第8、9腹节的斑点大于其它各节;雄成虫前翅有椭圆形环形纹、白色楔形纹、端部有三角形大白斑,腹部有两排黑点,前翅肩部有月牙形黑色斑纹一对、前胸腹面正中有灰黑色鳞毛一撮。有适生区域广、迁飞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防控难度大的特点,可取食为害76科350多种植物,幼虫3龄后暴食性尤其明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的迁飞性害虫,是危害玉米的重大害虫之一。2016年草地贪夜蛾传入非洲,2018年传入东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2018年12月传入中国,2019年6月27日首次在陕西省兴平市发现危害[1]。侵入我国的属于“玉米型”草地贪夜蛾,主要为害玉米、棉花和高粱等。在玉米上,低龄幼虫取食叶片、花丝,在叶片上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半透明的薄膜状“窗孔”;高龄幼虫除在叶片上形成较大的缺刻、孔洞,甚至吃光嫩叶外,还可钻蛀茎秆、雄穗和雌穗,啃食籽粒,诱发其它病虫,造成50%以上产量损失,甚至绝收。该虫为迁飞性害虫,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不利于种群增长,行“北迁南回,周年循环”的迁飞规律。在我市该虫不能越冬,4~5月开始可能从长江以南地区零星迁入,一年可发生4代,夏玉米田能发生3代,近2年在我市发生期为6~11月,发生盛期在8~9月,其发生危害特点:田间点状发生,聚集分布,虫龄、虫态不整齐;幼虫喜食玉米,受害期长,受害部位多,且在生育期晚、幼嫩部位为害;幼虫间相互取食撕咬习性;成虫对绿光、黄光和白光有趋形;成虫羽化第3天飞行能力最强,单个夜晚可随风迁移100公里以上;单头雌虫一生可产5~10个卵块约500~1500粒卵。它的传入为害,给我市玉米为主的秋粮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劳氏粘虫属鱗翅目夜蛾科,又叫白点粘夜蛾(陈秀洁等,2016),成虫体长14—17毫米,翅展30—36毫米,灰褐色,前翅从基部中央到翅长约2/3处有一暗黑色带状纹,中室下角有一明显的小白斑,肾状纹及环状纹均不明显,腹部腹面两侧各有1条纵行黑褐色带状纹;卵馒头形,直径0.6毫米左右,淡黄白色,表面具不规则的网状纹;幼虫一般6龄,体长17—27毫米,体色变化较大,一般为绿至黄褐色,体具黑白褐等色的纵线5条,头部黄褐至棕褐色,气门筛淡黄褐色,周围黑色;蛹尾端有1对向外弯曲叉开的毛刺,其两侧各有一细小弯曲的小刺,小刺基部不明显膨大。国内已知分布在广东、福建、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秦建洋,2017),陕西省发生情况,仅见郭平等(2007)报道在西安地区危害草坪,仵均祥等(2017)首次在陕西省兴平市发现劳氏粘虫危害玉米田[2]。劳氏粘虫在玉米上的为害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仅食叶肉,形成小圆孔,3龄后形成缺刻,5—6龄达暴食期,危害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使植株形成光秆。

草地贪夜蛾、劳氏粘虫,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具有适生区广、寄主宽、危害重、难防控等特征[3]。通过性诱系统监测调查草地贪夜蛾、劳氏粘虫在我市的发生规律,可有效地监测预报虫害发生情况,为我市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马嵬办庞家村、安家村、马嵬东街村、马嵬村。监测对象:草地贪夜蛾、劳氏粘虫。监测时间:2020年4月15日-2020年12月7日。

1.2 调查寄主作物

春播玉米、夏播玉米、秋苗期小麦。

1.3 供试仪器

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草地贪夜蛾诱芯,诱芯为毛细管式,诱捕器为桶形诱捕器。

1.4 试验设计

安装诱捕器30套,诱芯设置高度始终高于作物冠层20cm。各诱捕器之间距离100m,距离路边5米以外,每一月更换一次草地贪夜蛾诱芯[4]。

1.5 调查方法

在整个监测期内,基本每周一次,调查草地贪夜蛾数量、劳氏粘虫数量及其他杂虫数量。总共调查30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

草地贪夜蛾在我市诱捕器始见虫日期6月19日,11月6日当年最后监测到成虫,成虫发生期134天,发生主要集中在9月14日-9月23日,9月14日,平均32.8头/套,占总诱蛾量21.91%;最高峰值为9月23日,平均42.76头/套,占总诱蛾量28.57%。草地贪夜蛾在我市发生期相对集中,且有两个峰值,具有世代重叠现象[5],主要危害夏播玉米。

图1:兴平市2020年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变化动态图

2.2 劳氏粘虫发生规律

劳氏粘虫诱捕器始见虫日期4月15日,比草地贪夜蛾早65天;诱捕器见虫时间约为203天,劳氏粘虫在我市发生有3个峰值,分别为5月26日,平均218.5头/套,占总诱蛾量19.29%;9月8日,平均102.6头/套,占总诱蛾量9.07%;11月27日,平均219.11头/套,占总诱蛾量19.34%。可见劳氏粘虫在兴平市一年可能发生三代,最后一代成虫出现较晚,成虫有迁飞越冬的可能性。劳氏粘虫第一代主要危害春播玉米,第二代主要危害夏播玉米,第三代主要危害秋播小麦。

图2:兴平市2020年劳氏粘虫成虫数量变化动态图

2.3 防控对策

草地贪夜蛾、劳氏粘虫适生区域广、迁飞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防控难度大,对生长期的玉米危害尤为严重,苗期受害一般可减产10%~25%,严重发生时产量损失可达50%甚至更高。玉米是我市主要的秋粮作物,占全年粮食面积和产量的50%。做好草地贪夜蛾、劳氏粘虫监测防控工作,对玉米为主的秋粮生产至关重要,政府职能部门、技术部门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化防治组织要制订科学严谨的监测防控方案、防控技术措施和应急防治预案,各执其事、各尽其责,切实按照分区施策、综合防治、标本兼治的要求,实施全面监测、预防为主、应急处置、联防联控的防控策略,落实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治早治小,全力扑杀,力保幼苗、保心叶、保穗粒,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把保障秋粮丰产丰收作为事关我市全年粮食安全的大事抓好抓实。

2.3.1 准确监测,确保治早治小

及时开展监测,科学合理布设监测点位,确保监测科学有效。迅速全面启动虫情性诱自动化监测设备,组织植保技术人员认真开展系统监测,及时全面掌握草地贪夜蛾、劳氏粘虫迁入、发生动态和危害损失情况,加大对有利于草地贪夜蛾迁飞沉降的夏秋季降雨偏多、强对流天气,以及草地贪夜蛾喜好沉降的川道、沟谷、河流附近监测力度和密度。全面落实“政府主导、部门督导、技术指导”的防控机制和“防早、防小、防了”的防控策略,确保草地贪夜蛾和劳氏粘虫发生区域防控处置率全覆盖,最大限度降低产量损失。

2.3.2 广泛宣传,落实技术措施

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多途径、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宣传,引导群众掌握幼虫形态识别和科学防控技术,推进草地贪夜蛾、劳氏粘虫防控技术进村入户,提高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防控技术首先要采取农业防治,因地制宜在玉米地里间作套种非禾本科作物,在田边地头种植显花植物,以便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半闭弯尾姬蜂、淡足侧沟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益蝽、东亚小花蝽、大草蛉和瓢虫等捕食性天敌;其次要采取理化措施,在成虫发生期,各地可布设高空测报灯、虫情测报灯、自动性诱设备、普通性诱捕器、食物诱捕器等理化诱控措施,对成虫集中诱杀,将草地贪夜蛾成虫扑灭在迁入初期,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下一代的产生量,压低发生基数,阻断其代际繁殖,减轻防控压力和为害损失;再次应采取生物技术和药剂防治,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苦参·印楝素等生物药剂开展防治,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3.3 及早着手,开展应急防治

技术部门要制订完善的防控技术方案和应急防控预案,做好防控应急物资储备。对突发、暴发的草地贪夜蛾要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及时开展应急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要抓住卵孵化及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药剂可选用1%苦参·印楝素乳油60~80毫升/亩、1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100~150毫升/亩或32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25-300克/亩兑水喷雾。

3 小结与讨论

草地贪夜蛾在我市危害对象较为单一,发生期相对集中,主要危害夏播玉米中后期,在秋苗期小麦也偶有危害;劳氏粘虫在我市危害寄主较宽泛,危害期较长,在春播玉米、夏播玉米、秋苗期小麦均有危害。诱捕器性诱监测具精确、无污染、易于操作、高灵敏度等优势[6],草地贪夜蛾诱捕器,对劳氏粘虫诱捕效果显著,可同时作为草地贪夜蛾、劳氏粘虫防控设备使用,诱芯持效性在30天-40天时间。

草地贪夜蛾、劳氏粘虫传入我国时间较短,发生特点和危害机理尚不明确,由于害虫在田间分布不均匀,试验田块虫量较少,试验监测手段单一,试验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继续做好农业虫害田间监测调查,了解虫害发生规律为我市农业害虫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安全。

猜你喜欢

劳氏粘虫夜蛾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劳氏粘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研究进展
侯马市 采取果断措施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统防统治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中远海运获2019年《劳氏日报》大奖
太原植保站:开展查治二代粘虫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与防控
昔阳县:积极防治二代粘虫
文水县:积极查治二代粘虫
新发蜱传病原体
——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