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插图,促进初中语文读写深度融合

2021-11-20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张建华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1年10期
关键词:藤野鲁迅文本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张建华

统编初中教材中插图的数量有所增加,这说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从多个维度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文化品格。因此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将插图与相关的读写对接起来,在发挥插图效用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对阅读的深入理解、对写作的充分认识。插图对读写的深入有辅助的作用,换言之,教学中教师要将插图作为读写深度融合的支架,以提升他们的读写素养。

读写深度融合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融合已经成为常态,但是在深度融合上还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让写更好地促进读的发展,学生没有从写的过程中觉得读的美妙;二是读没有能有效地指导写,学生没能将读中的所得在写中彰显出来。课本插图可以弥补这两个方面的不足,成为深度融合的一个媒介。

一、利用插图,在表述中深化对人物关系的理解

当学生对文中描述的人与物、事与理产生了兴趣,他们也就形成了阅读期待,进而有阅读下去的动机。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为例,这是鲁迅先生著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上课伊始教师在白板上展示出一幅教材中的藤野先生的图片,如图一所示。

(图一)

(图二)

教师问学生这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插图上来。学生说,像日本人,因为他留着八字须,这是一般日本人的典型特征。教师再问能不能用简单的话语对这个人进行肖像描写,进行读与写的融合。一学生说,脸瘦瘦的,带着眼镜,目光却很深邃,很像一个先生。接着教师展示文中鲁迅的描写“其实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让学生比较两者表述的不同。学生在比较中,自然就对这这个人物产生了兴趣,进而就有了进一步探究这个人物与他人关系的兴趣,换言之以就是以写促进读。

当文本比较复杂时,学生对人物关系的理解就愈发困难了,借助插图可以让人物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这也给读写融合带来便利。教师接着呈现第二张插图,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先让学生想象与这个插图相关的故事,给他们写的机会。一是为了引发学生对插图的关注,二是为了更好地给他们创设写的机会。一学生是这样写的:藤野先生后来把鲁迅请到自己家里,然后他翻箱倒柜地拿出一张照片作为师生离别的纪念,最后他在照片的背面写上“惜别藤野 谨呈周君”八个字。学生的想象,写出了这张插图的背后故事。教师问从图中的八个字能看出藤野先生与鲁迅先生是师生关系吗。很快,他们将关键词落在“周君”上,藤野先生将鲁迅称为“周君”说明什么呢。学生觉得某某君,是对男子的尊称,就跟现在称别人为某某先生一样。由藤野先生这样有礼貌地称呼对方,能看出的只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可见教师领引学生读图就是要将图片的价值挖掘出来,就是要从他们的兴趣入手,将图片中蕴含的关系梳理清楚。不同于以往的在文字中找寻相关的信息,读图是要学生找寻图片中蕴含的蛛丝马迹而知道事物的蛇灰草线。同样是分析,借助插图学生充分地发挥了形象思维的优势有效地培养了读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在思辨写作中深化文本主题

尽管语文水平不等于阅读水平,但是阅读水平的高低却能体现出语文水平如何。一般来说,阅读能力分为三要素,即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读写融合能力,但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融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借助插图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还以《藤野先生》为例,教师对着第一个插图问,这个人看上去平凡吗。学生说,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仅从长相上说,甚至还有点普通。教师在补充了这个人是藤野先生也是鲁迅的老师后,对学生进行了一连串的追问:能猜一猜藤野先生教鲁迅先生什么学科,是不是教文学的;鲁迅为什么要写一个日本人呢,这个人跟鲁迅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他对鲁迅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教师对着插图提问,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思考。学生先是猜一猜这些问题的答案,再在阅读中检验猜想是不是正确的,进而深化对主体的理解。

有时候一幅小小的课本插图却能将整个文本的主题包含进去,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可以从插图入手不断地深化文本的主题。还以这课为例,教师让学生再次揣摩第二张插图,问他们由“惜别”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本来是临别时的一句情真意切的表白,是师生情谊的真实写照,结果却成真了,师生二人真的再也没有见面。学生这样说的原由是由于课本里的一句话: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教师再问他们惜别了有多久,学生从写作背景中了解到鲁迅与藤野先生已经20年没有见面。教师追问这些年鲁迅做了些什么呢,学生回答:都是些无聊的事,确实文本中就这样写的。教师再问,真的无聊吗,进而学生展开了思辨性写作。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在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发表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等,鲁迅先生并不无聊。可见,从“惜别”的图片出发,读写融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也明白文本中的“无聊”并非真指,更明白鲁迅弃医从文,为唤醒国民殚精竭虑的拳拳之心,这也与文本的主题相呼应。

三.利用插图,在多元写作中深化文本的情感价值观

插图同样有育人的作用,能促进学生精神的生长,因此教师要将插图与情感教育对接起来,在多元写作中实现情感的升华。还以《藤野先生》为例,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第二张插图,以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漫溯。教师问从插图中的“惜别”能看出藤野先的哪些品质;学生说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学生离别时的不舍之情以及爱生如子的情怀。教师再问,假如你是藤野先生在你与学生离别的时候,你会写上什么呢,会跟他一样吗。教师这样问,一方面是为了将学生的情感引入文本,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的人物;同时也是为了更近一步地了解学生的写作状况,尤其是他们的多元写作能力。进而教师说,假如物理老师的离别赠言是“人生有通路,闭路,短路,没有断路”,那么语文老师会写上什么呢。显然,教师将正确的价值观贯彻在具体的题目中,学生由物理老师的赠言想到要不断进取,砥砺前行。他们替语文老师写的是“人生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表达的也是要不断前行的决心。可见借助插图,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情感生长由表及里;写作的能力也是千姿百态,各显风采。

图文并茂能让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彼此促进,共同生长。从插图入手不但能够让教师生动有趣地解读文本,还能拓宽相关知识面,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猜你喜欢

藤野鲁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鲁迅,好可爱一爹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阿迅一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