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芩楼合剂治疗痤疮肺胃热盛证的临床观察
2021-11-20秦华萍王金容赵丽娟叶建州
伍 迪,秦华萍,林 燕,王金容,赵丽娟,叶建州※
(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2.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云南 曲靖 655000)
痤疮是由毛囊皮脂腺炎症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面部、胸背部[1]。它在临床上表现为丘疹、脓疱、结节和其他多形性皮肤损害,并经常伴有皮脂溢出。在2015年,痤疮影响了超过6.3亿人,是全球第八大最常见的疾病[2]。另外,痤疮会引起情绪和心理障碍,导致复杂的感觉,如焦虑、自卑、抑郁、社交恐惧症甚至自杀意图[3]。在临床治疗上许多患者是在西医治疗效果欠佳,对抗生素耐药以及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的情况下,期待有更加安全有效的其他替代疗法。中医中药治疗痤疮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芩楼合剂”是叶建州教授根据已故名医刘复兴教授验方“加味枇杷清肺饮”研制开发的中医复方合剂,作为云南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数十年治疗痤疮,安全有效,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共6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病例均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入组。同意实验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定期填写临床疗效观察表。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总纳入60例,每组30例。将纳入病例分为芩楼合剂治疗组及盐酸多西环素对照组。治疗组完成29例,脱落1例,主要因患者不能耐受外用过氧笨甲酰凝胶后出现的皮肤干燥、脱屑等刺激反应而中途退出;对照组完成29例,脱落1例,患者因服用盐酸多西环素胶囊后面部产生灼热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而难以坚持服药。治疗组纳入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15~25)岁,平均年龄(20.00±2.30)岁,病程(3~26)个月,病程平均(8.21±2.45)个月,病情程度Ⅱ级8例,Ⅲ级14例,Ⅳ级7例;对照组纳入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16~25)岁,平均年龄(20.21±2.37)岁,病程(3~24)个月,病程平均(8.07±2.53)个月。病情程度Ⅱ级9例,Ⅲ级12例,Ⅳ级8例。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痤疮严重程度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和Pillsbury,并结合由赵辨编著的《中国临床皮肤病学》[4]共同拟定以下诊断标准。患者属痤疮Pillsbury分类法中Ⅱ~Ⅳ度。Ⅰ度(轻度):以粉刺为主,伴有少量丘疹、脓疱,总病灶数<30个;Ⅱ度(较轻中度):以粉刺及中等量的丘疹、脓疱为主,且总病灶数为(31~50)个;Ⅲ度(较重中度):皮损见大量的丘疹、脓疱,且总皮损为(50~100)个,其中结节数量<3个;Ⅳ度(重度):皮损多见结节、囊肿或聚合性痤疮,且总皮损>100个,结节和(或)囊肿>3个。②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本)并结合《皮肤病中医诊疗学》共同制定[5]。肺胃热盛证主症:多见粉刺、丘疹,或者是伴有少数结节、脓疱等;皮损肿痛明显。次症:颜面潮红或(和)伴有油腻,皮肤烘热或灼热,鼻息气热,口臭,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象:舌质红,苔黄。脉象:脉弦滑或滑数。凡具备主症第1项同时兼有2项以上次症,并结合舌脉则可诊为肺胃热盛证。
1.3 纳入标准 ① 符合寻常中重度痤疮西医诊断;② 符合中医辨证肺胃热盛型诊断;③ 要求患者年龄在(15~25)岁,病程3个月以上,性别不限;④ 能积极配合本研究方案;⑤ 签订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 实验前2周内外用过抗痤疮药于面部;② 实验前4周内口服过皮质类固醇、维甲酸类、抗细菌、避孕药类药物;③ 对试验用药过敏者;已经怀孕或者正值哺乳期者;④ 患有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及重要脏器损伤者;⑤ 正在服用其他治疗此疾病药物者;⑥ 不符合中医辨证标准者。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① 纳入后未按时服药;② 治疗中发现其最后诊断有变化者;③ 纳入后未坚持治疗者;④ 无任何检测记录者;⑤ 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此疾病而无法评价药效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药物:芩楼合剂[云南省中医医院制剂中心,批准文号:滇药制字(Z)20081882A]+外用5%过氧苯甲酰凝胶(法国高德美国际公司,批准文号:H20140076)。对照组药物:盐酸多西环素胶囊(广州柏赛罗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13375)+外用5%过氧苯甲酰凝胶(法国高德美国际公司,批准文号:H20140076)。用药方法:痤疮合剂:100ml/次,2次/d,饭后口服;盐酸多西环素胶囊:每次100mg,1次/d,口服;5%过氧苯甲酰凝胶:2次/d,外用。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连续使用6周,统计疗效。
2.2 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皮损症状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安全性指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随时记录全身反应。皮损症状评分方法。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根据皮损有效积分判断临床疗效,具体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计算公式如下:疗效指数=(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痊愈:皮损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伴或不伴色素沉着,疗效指数≥95%;显效:皮损及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位于70%~95%;有效:皮损及症状有所好转,疗效指数位于50%~70%;无效:皮损及临床症状好转不明显甚至加重,疗效指数<5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此组总例数×100%。皮损症状评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本)并结合名医经验最终拟定寻常型痤疮疗效判定标准,见表1。中医症候评分参考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相关部分拟定,将颜面潮红、皮肤烘热或灼热、鼻息气热、口臭、痒痛及二便作为观察项目。① 颜面潮红,无0分,有1分;② 皮肤烘热或灼热,无0分,有1分;③ 鼻息气热,无0分,有1分;④ 口臭,无0分,有1分;⑤ 痒痛,无0分,有1分;⑥ 大便秘结,无0分,有1分;⑦ 小便黄,无0分,有1分。
表1 主要皮损症状观察指标及评分
2.3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用SPSS 23.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对比,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对比,符合正态分布,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及不符合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共计25例,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痊愈+显效+有效例数共计23例,总有效率为79.31%,等级资料应用秩和检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P>0.05,表明两组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3.2 皮损症状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经治疗后皮损积分较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积分呈非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差异显著(P<0.05),表明治疗组方案可显著改善皮损症状。对照组经治疗后皮损积分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呈非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差异明显(P<0.05),说明对照组方案可明显改善皮损症状,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分)
表3 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分)
注:经秩和检验,*P<0.001。
组别 治疗前总积分 治疗后总积分 P治疗组 16.28±5.92 4.17±2.49* <0.001对照组 15.97±6.18 4.55±3.54* <0.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皮损症状积分组间对比,应用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方案改善皮损症状效果相当,见表4。
表4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皮损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4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皮损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秩和检验,*P>0.05。
组别 皮损积分 P治疗组 4.17±2.49* >0.05对照组 4.55±3.54
3.3 中医症候评分对比 治疗组经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降低,治疗前后积分呈正态分布且方差性齐,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差异显著(P<0.05),说明治疗组在缓解中医全身症状上效果明显。对照组经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降低不明显,治疗前后积分经检验呈正态分布且方差性齐,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对照组在缓解中医全身症状方面能力欠佳,见表5。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分)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对比(,分)
注: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01。
组别 治疗前次症积分 治疗后次症积分 P治疗组 5.50±0.90 1.83±1.05* <0.001对照组 5.38±1.03 5.28±1.05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经检验呈正态分布且方差性齐,使用t检验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差异明显(P<0.05),表明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中医全身症状方面能力更佳,见表6。
表6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表6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对比(,分)
注: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01。
组别 症状积分 P治疗组 1.83±1.05* <0.001对照组 5.28±1.05
3.4 不良反应 临床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用药物后总共有7例发生轻度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口干、食欲稍减退及胃部不适(经饮食、用药方式等调整后未影响继续用药),其中治疗组3例,对照组4例,经Fisher确切概率法,P=0.52(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
4 讨论
痤疮是多因素引起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和年轻人。痤疮的发病涉及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包括毛囊的角化过度;激素对皮脂产物和组成的影响;痤疮丙酸杆菌(P.acnes)介导的炎症及免疫反应等[6]。痤疮的治疗包括局部治疗,例如红霉素、克林霉素、过氧化苯甲酰和类维生素A,以及全身性治疗,例如口服抗生素、口服类维生素A和激素治疗。然而,这些治疗通常会导致刺激性皮炎[7、8]、胃肠道紊乱[9],以及细菌耐药性[10]等。尽管这些疗法仍普遍用于痤疮治疗,但仍需要其他更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痤疮属于中医“肺风粉刺”范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痤”的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明朝陈实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曰:“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指出了痤疮病因病位,阐述了枇杷叶丸的适应证。赵炳南等[11]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同时外感毒邪而发,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且兼以解毒,方用枇杷清肺饮随症加减。刘复兴[12]认为,痤疮多因饮食不节,致脾胃湿热,复受风邪,蕴滞肌肤,搏结于面而成,治宜清泄肺胃,凉血化瘀。自创加味枇杷清肺饮,临床以基本方随证加减,疗效肯定。从历代文献和书籍中可知,大多数医家认为痤疮的病位在肺经,病因病机主要与肺热有关,外受风邪或内有湿热,治疗以内服药为主。
院内“芩楼合剂”是叶建州教授在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刘复兴教授验方枇清饮的基础上研发的,由生桑白皮、生枇杷叶、生地、丹皮、黄芩、黄连、蒲公英、滇重楼、皂角刺、蜈蚣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枇杷叶入肺、胃经,具有泄肺降火,桑白皮泄肺热,二者合而疏散肺热,黄芩、黄连有清热解毒泻火之功效,黄芩清泻上焦肺火,黄连擅长清中焦火热,四药同用具有清泄肺胃泻火之效,共为君药;研究报道黄芩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影响皮脂腺功能[13];黄连有抗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功效[14]。滇重楼、蒲公英为臣,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云南道地药材滇重楼消肿止痛尤佳,有研究发现,滇重楼具有抗菌作用,重楼提取物可体外抑制多种细菌,例如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15];生地黄、丹皮二者专于凉血清热,生地黄可滋补阴液,缓和肺热伤津,牡丹皮兼活血化瘀,皂角刺消肿排脓托毒,三者主要用以消肿凉血,活血化瘀,共为佐药;蜈蚣解毒散结,息风通络,可引药入经,使药物直达病所,故为使药。诸药合用,清中有补,动静相合,直达病所。通过本研究观察到“芩楼合剂”治疗青春期肺胃热盛证痤疮安全有效,可在云南省中医医疗集团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