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类作业设计的策略
2021-11-19刘丽辉
刘丽辉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传统的物理作业设计中,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反复做题的作业形式已经逐步被现代化教育所淘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业设计也应当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物理探究类作业设计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类作业;设计策略
引言
尽管探究类作业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探究类作业的设计和实施还面临着诸多困难,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对探究类作业的评价还缺少清晰的认知和可操作的经验。
一、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现状
(一)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从初中物理作业内容与学生情况、未来发展契合度分析得知,教师设计的物理作业只能满足学生某个知识层面,无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等发展需求。从作业内容辨析性角度分析得知,教师设计的作业未体现辨析性,也未将微观与宏观层面物理问题相结合,以致于无法使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理解物理规律。从作业内容平衡性与建模性得知,教师设计的物理作业内容中仍然沉陷于传统题海战术,违背作业平衡性原则。从作业创新性与社会性角度分析得知,作业中并未较好地渗透社会意识与社会性问题,无法激发学生对头脑存储的知识拓展性,无法引发学生全新思考,更无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二)作业形式与作业内容相对单一
对于初中学生学习而言,面对高考的压力,各种工具书以及辅助资料数不胜数。在这种环境下,部分教师在布置物理作业时,往往会借助各种工具书以及试卷,为学生布置每天完成一份试卷或者几页工具书的作业内容。这样的教学作业设计,既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选择性,同时也缺乏细化的作业目标,加上作业内容繁多、作业量较大等,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较低,积极性也相对较差,敷衍了事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初中物理探究类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合理设计前置作业,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设计初中物理前置作业时,必须要基于教材内容进行布置,这样可以让前置作业“既源于教材内容、又高于教材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在其中发现问题,获得学习收益。教师应当吃透教材内容,明白哪些教学内容是具有前置作业布置价值的,哪些是需要学生通过前置作业进行探究的前置性学习知识点,并且明确教学目标,对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以及易混淆点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前置作业的布置更加科学合理。
(二)借助生活素材,精心布置作业
为了实现生活素材的有效运用,必须做好生活素材在课后作业中的创新应用,使学生在生活中认知物理知识、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例如在完成“浮力”的教学之后,我就为学生布置了“用A4纸制作小船”的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只能用5张A4纸进行小船的制作。完成之后,我会对他们制作的小船进行浮力测试,看看哪位同学制作的小船浮力最大,由此做到以具有生活化、趣味性的作业来强物理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又或者在完成“生活中的透镜”学习之后,我就为学生布置了到生活中去寻找自己身边有哪些透镜的作业,让他们真正进入生活中去探究透镜知识的应用,了解到透镜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从而做到在强物理生知识记忆的同时,提升他们对透镜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途径和应用方法的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助力。
(三)巧借物理实验,促使学生科学探究
以电压教学为例,该章节在于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以及了解电压作用,同时知道电压单位和电压不同单位换算等。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想必大家在现实生活中都听说过电压,请问哪些知识与电压有关呢?”有学生提到:“手电筒内安装的电池有电压,其电压值为1。5V”,也有学生提到:“高压线上有电压,人应该远离。”还有学生说道:“电动玩具和电子表中安装的电池有电压。”其次新课教学;教师随机挑选两名学生上台画出串联电路图,再运用导线、小灯泡、电池、开关连接串联电路,检查电路开关无误后闭合开关,让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小灯泡发光,随即教师去掉干电池并补上一段导线,闭合开关,学生发现小灯泡不亮。教师:“灯丝与导线为金属制成,其中涵盖大量自由移动电子,请问为何小灯泡不发光呢?”学生:“电子只要产生定向移动才会形成电流,小灯泡才会发光。”物理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取走电源并换上导线,虽然导线中涵盖大量自由电子,但并没有发生定向移动,所以小灯泡因没有电流而不亮。学生也相继明确电路中必须具备电源,那么电路中自由电子才会形成定向移动,电路才有电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电源两极间形成的某种力量会使电路电子产生定向移动,而这种電源两极间的作用则被称之为电压。
(四)以培养学生“会思考”为主的探究类作业的评价策略
以培养学生“会思考”为目的、纸笔形式的探究类作业,最常见的就是针对科学探究的某一个要素,如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评估等设计的作业。对这类作业进行评价的目的是:针对学生在探究中存在的思维问题进行“纠正性反馈”,帮助学生学会科学思维。评价的难点在于,学生的解答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解答中存在各种问题和错误。因此,这类作业评价的关键是依据真实探究的思路,针对探究作业的具体内容,梳理出指导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并根据这些关键点判断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认知误区和思维障碍点,进而提出纠正性反馈意见。
结束语
总之,作为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一名物理教师,我们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发挥实验专长,在“减负增效”的原则下,对课后作业的布置给予充分重视,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爱上作业,爱上学习,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成龙.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7):54.
[2]朱建平.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1):36.
[3]蒋志伟.提升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