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2021-11-19纪汉超
纪汉超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课文内容,揣摩文章韵味,从而增进感知,提高鉴赏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识人辨字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环节,如何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是语文教师要认真讨论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指导
朗读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语文课程标准》中朗读的目标要求: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眼、心、口、耳、唇、舌,多种感官积极的投入活动,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训练的。
一、朗读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保证朗读时间。教学每一篇课文,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必须扩大朗读训练。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多些自由读、默读、同桌互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的训练,扩大阅读面,保证每人读的训练量;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调动全体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敢读,朗读时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3)必须理解与朗读相结合。以理解为基础地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与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促读,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4)必须精选练读点,重点朗读。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等语气,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朗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必须形式多样,合理运用。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可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了解大意,理解词句,分层分段,揣摩写法等需要一边读,一边思考时,一般用默读等
二、要有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养成习惯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读前,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句,读通读顺课文。朗读过程中,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颠倒重复字词,严格要求自己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课文的主要讲了什么?如此等等。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否则,学生就会对朗读失去兴趣。
三、熟练朗读,掌握节奏,朗读形式要多用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也会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语言连贯,节奏分明,语速适中,语读清晰。通过反复的诵读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课堂上,我通过放录音磁带或范读,让学生掌握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拿出一个语段,让不同的学生来读,比较其好坏。熟练朗读一定要跳出第一步——正确朗读的桎梏,由单个的文字换位到整篇的文章。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例如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本文是七言律诗,在学生预习之后,我再帮他们标出重音和节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先放录音范读,然后学生们分组试读,大声朗读,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节奏,演绎抑扬顿挫的和谐美的音韵。通过重读的字词,学生自然能领悟到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出红军藐视困难勇敢战斗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但只要通过反复地、大声地朗读,使它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学生的嘴边,就自然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使他们思维活跃,慢慢悟其真义。
四、感情朗读,体验情境
一篇文章,在熟读以后,我要求学生掩卷深思,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并相互探究由此而获得的真切的感受。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轉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飞夺泸定桥》一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制作课件,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朗读、吟咏,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有的靠讲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达到内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红霞.论述小学语文高年级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