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样本对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2021-11-19徐冰
摘要:隐性逃课,是指学生虽然来到教室上课,但只是身体坐在教室里,思维和行为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做着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隐性逃课的危害极大,将使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大打折扣,教师课堂教学热情受到打击,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然而,隐性逃课的现象却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着眼本校学生群体,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实地观察等方式,对高职学生“隐形逃课”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预防和解决“隐形逃课”问题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隐性逃课;调查分析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大学教育的成败。然而很长时间以来,“隐性逃课”现象一直普遍存在于高校的课堂之中。“隐性逃课”是相比较于“显性逃课”提出的,指学生虽然来到教室上课,却从事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如玩手机、睡觉等。由于“隐性逃课”行为具有“隐性”的特点,没有得到高校有关部门和任课教师的重视,以至于蔓延成影响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的顽疾。
1.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调查
现代大学生对“逃课”这个话题并不陌生,根据《光明日报》2019年网上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的比例近93%。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也成为大学生心照不宣的逃课法则。
高职高专院校虽然生源质量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要弱一些,但得益于教学考勤管理制度更加严格,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逃课现象明显减少,教学秩序不断改善。但是“人在心不在”的“隐性逃课”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为调查我校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现状,选取了我校两个学院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57份。通过调查发现,我校学生隐性逃课的问题不容忽视。
调查发现,257份有效问卷中,有242名学生表示“有过隐性逃课的经历”,占比94.16%。隐性逃课最多的是公共必修课,占比42.4%。
调查显示,学生对隐性逃课问题的看法不一。28.3%的大学生对隐性逃课表示“支持或理解”;表示“无所谓”的占28.3%;表示“反对”的仅占43.4%。就隐性逃课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有34.8%的同学表示“影响很大”;29.3%的同学表示“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消除影响”;32.6%的同学表示“会有影响,但不会太大”;有3.3%的同学则表示“没有任何影响”。
隐性逃课直接影响了学生听课学习的质量。针对因课上“隐性逃课”而没有听到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及时自学补课。问卷调查中问到“隐性逃课没听的课,课后会花时间补上吗?”,10.9%的同学表示“不会,根本没去想”;70.7%的同学表示“会去想,但一般都没补上”;只有18.4%的同学“会经常花时间去补”。
隐性逃课之后,56.5%的学生感到“有点内疚”;20.2%的学生感到“担心害怕”;也有20.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甚至还有3.2%的学生“内心愉悦”。
2.“隐性逃课”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专门设置了一道多选题,请学生对隐性逃课进行归因。统计结果显示,位于前三的原因分别是:“听课没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占比54.3%;“老师讲课的方式枯燥乏味”,占比50%;“作息不规律、熬夜导致困倦”,占比42.4%。我们感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隐性逃课”问题,可以从学生、教师、院校管理和社会大环境等四个角度分析原因。
2.1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突出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2.1.1学习动力不足
研究中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多数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是家庭监管和学校的督促,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意识不强。高考后,不少学生感到如释重负,加之大学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让很多学生来到大学后无所适从,进而目标感模糊,导致学习动力进一步消退。
2.1.2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访谈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律才能自由”这句话并不陌生,学生普遍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知道“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对“什么样的自己是更好的自己”也缺乏理性客观的理解。很多学生坦言,要做到“自律”谈何容易。首先,不少学生反映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大,难以从专业学习中体验到知识获得的乐趣。虽然思想上想上进,行动上却没有方向,空有想法又不知如何行动,导致了思想上的迷茫和行动上的慵懒。其次,学习环境缺失。有的学生谈到,宿舍里都在“刷剧”和“王者”,自己又不想不合群,很难静下心来学习。有的学生认为,考试基本都靠最后的“冲刺”,上课听不听基本不影响最终成绩。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隐性逃课”问题。再次,学生面临更加多元的娛乐选择,一部手机几乎可以满足所有的娱乐需求,获得成本极低,对专注力的影响极大,沉溺度极高,本来自我控制力就不强的学生更加难以专心学习。
2.2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掌控课堂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是教学过程的两个必要方面,忽视了科学性,教学就没有了其必要的根基,忽视了艺术性,教学就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
2.2.1教学内容设计单一
一堂好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安排。在问卷调查中,多选题“你认为同学们隐性逃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50%的同学选择了“老师讲的太枯燥无味”。不少学生表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大多无甚新意,整个课程较为平淡,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但实际能够做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教师并不多,多数课堂都是讲授式、“灌输”式为主。学生私下讨论有些课程的课件是“万年不变PPT",完全没有吸引力。不少学生内心还是能够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课上就是“听不进去”。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教师教学技能欠完善,授课的吸引力不足,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够精彩,学生听的平平淡淡、混混沌沌,乃至昏昏欲睡,“隐性逃课”也就不足为奇。
2.2.2课堂秩序维护不够有力
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与教师缺乏课堂管理有一定的关系。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教师对学生隐性逃课的反应这样的一题中,有45.4%的同学选择了“不停止讲课,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醒”该项,选择此项的人数为最多,有9.84%的学生选择了“不予理睬,继续讲课”该项。在另一题“你害怕老师看到你隐性逃课吗”的作答中,有49.21%的同学选择了“谈不上害怕,只是有点尴尬”的选项,另有7.62%的同学直接选择了“不害怕”该项。由此可见,教师对隐性逃课行为的管理与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2.3院校自身因素分析
一是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不到位。学校通常只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方法、备课情况、教学成绩,对学生的管理也只局限于考勤、考试不能作弊等显性管理,而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监管不够。二是教学管理不够完善。高校的教学体制还停留在传统的阶段,教与学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有的教师上课时只是按照自己的教案照本宣科,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足够的参与和互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三是考试制度不够完善。试卷中的题目缺乏创新,很多题目都是从课本上摘抄下来,或者老师讲的原话,使得试题的难度降低。很多学生平时不需要听课,只是在最后临近考试的时候,看看笔记或背背书本就能顺利考过,有时经常“隐性逃课”的学生临阵突击的效果甚至比平时认真听讲的学生还要好,这就无形当中挫伤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的老师为了能提高考试过关率,还采用考前划重点,降低考试的难度,使很多平时没怎么听过课的学生也能轻松过关,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懒惰心理,不愿在平时下功夫认真苦读。
2.4社会环境对在校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高校学生群体对于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适应,突出表现为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在较为严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内容,经常会陷入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误区,认为有的课程学了无用,考证热和升学热成为了一种突出的表现形式。在调查中,也发现有部分学生的隐性逃课是为了获取其他方面的知识,这也为他们隐性逃课的合理性提供了理由。
3.改善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的对策建议
3.1着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通过研究分析我们感到,学生对将来人生发展规划的缺失,短、中、长期目标较为迷茫,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产生隐性逃课问题的内在原因。因此,首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引导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破解学生心中茫然。其次,可以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合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帮助引导学生为实现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规划与设计。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专业、志向、兴趣、价值观、能力,为实现人生规划找准方向,明确未来目标,并为引导制定务实的实施计划,从而形成一种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成绩提升。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在生涯规划进行时,不断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各方面心理素养具有良好的提升作用。再次,要大力激发学生对所选专业的认同和热爱,从根源上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简单的将知识分为“有用”和“没用”,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引导学生们认识到,隐性逃课与显性逃课一样,是对建立正确知识架构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掌握真才实学,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应对挑战。
3.2注重发挥教师管理课堂、激发兴趣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的引导者,对于纠正隐性逃课的不良现象有不容推卸的责任。教师应重视课堂管理,利用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布置课堂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同时,要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填鸭式和枯燥的讲授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现有的教学要求。高校要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通过学生的评教,督导听课和同行评教机制,督促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用生动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隐性逃课的不良习惯。
3.3学校应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隐性逃课现象与现有的大班授課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在满足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尽量将大班授课调整为小班授课。对于教师的课堂管理和授课效果来说,小班授课更具优势。在小班授课下,教师方便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提升教学效果。而在考试制度中,应给予教师更多的命题空间,根据不同性质的学科采取不同的命题方式,让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考核方式成为学生改变“临时抱佛脚”现象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邓斌菊,苏英,等.高职大学生隐性逃课心理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1):95-97.
[2]丛亮.高校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市场,2016,869(2):150-151.
[3]廉僖.高职院校学生隐性逃课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高职学生隐性逃课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研究--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YZ-2020-A05)。
作者简介:徐冰,1987年12月19日,女,河南,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