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心说”浅谈

2021-11-19曹蕾蕾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9期
关键词:禽兽知性本心

曹蕾蕾

孟子心性说中“心”之内涵深刻,仅在《孟子》一书中,心字就出现了121次,从原文看,心的意义复杂,不仅有道德本心,如“良心”“本心”等,还有具体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心。心承于性,通于情,系连于才,是君子当道、立命、处世、修身需要维护的根本,君子只有懂得“存心”之术,才能善养浩然之气,成为尽心知性的大丈夫。

一、心之内涵

《孟子·离娄下》:“人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于禽兽而言,差别只有一点。这一点就是人所有的道德之性。对于人而言,既有自然之性,亦有道德之性,而道德之性才使人别于禽兽。这种道德之性是善的,是人生而既有的一部分,只有让心摆脱生理欲望的裹挟,通过“心之思”,呈露出四端的活动,才能“知性”、知天命。孟子所说,心是道德的、是善的、是可思的。

何以说孟子所述的心为善?在孟子的思想中,心是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心是道德人性的根基:“君子之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是根植于心中的。心是道德价值的载体,也是主体。仁义礼智为德,德根于心,一味求心,德自无不实之处,反而益见清明。朱熹也说:“人生而秉于清,生而秉于浊,不可言清者是性,浊者非性,然至浊之中,一点真心埋没不得,故人为万物之灵也。”可见,心为真,人存于世,所表现出的正直与恶俗,都无关于生而就有的本心,关键在于后天的“存心”。有的人善于存心,秉于道德天性,就正直,有的人溺于耳目之欲,就显得恶俗。徐复观也说:“心善是性善的根据。”只有不断地存心,才能反观性善。

《孟子》有言:“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感官欲望和仁义礼智虽都属于性,但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仁义礼智内在于性,“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能否得到取决于自己,感官欲望、求名求利有时是不受主体控制的,只能看作“命”(这种“性命”之分来自于竹简的天人之分:穷达祸福取决于时运非人能揣测,是归于天的,而完善德行是人的职能所在,是归于人的)。如此,孟子还分大体和小体,“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小体指“耳目之官”,大体指“心”,耳目之官不能思,因此不具有自主性,只能受外物的作用,所以与外物接触时,会受到遮蔽和引诱,而心之官不同,是可以思的,另外又可以通过思,反求诸己,解除遮蔽,发现“天之所予我”的仁义礼智。心之官能思的特点,可以使主体认识到仁义来自天的赋予,是人的本性,因此,心是可以为善的。

再而,《孟子·告子上》有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是仁义礼智,二者等同;孟子用“端”表述四种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说明它们对于人性而言,只是萌芽,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需要人去扩充,使它们成为普遍适用的道德理性,就是仁义礼智之性。可见,心而上是性,只有道德本心为善,才可逆推至道德之性为善。

二、性、心、情之关系

先师蕺山曾言:“水,心也,清,其性也,有时而浊未离乎清也,相近者也,其终于浊,则习之罪也。”心为本,而性为心之高级意义,心如水变浊,也是因为后天被蒙蔽的缘故。可见,心溯上则为性,而性之本存于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之发,而名之为仁义礼智,孟子又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离情无以见性,四心到四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是未发,情是已发,离情无以见性,可以说情为经验,而性为先验。性为静,情为动,只有通过情才能到达性,所以,情性二者是不能分的。

徐复观也认为:孟子从心上论定性善,而心的四种活动,即“情”。“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的情,即对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而言,从心向上推一步是性,从心向下落一步是情。因此,情含有向外实现的动力,即“才”(孟子通过才表述四心,只有通过才,即先天的本质,这种本质是生长的、活动的,才能进一步了解孟子的“心善”观点)。性、情、才,都是环绕着心的,就孟子而言,是“心统性情才”,性、情、心在性质上是同一的—善。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开篇说:“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这是强调以心来衡定情绪,心志定,性则不为外物所诱动。又说,天生的好恶,其發于外则是情,情合于度就是道。“君子身以为主心”“其性相近也,是故其心不远”,由此可见,心为核心,性和情则为股肱,在《孟子·告子上》中的“乃若其情”也说明了情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情,代表情感;另一方面,这种情感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指向性善。所以,只有存心合情知性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三、君子如何“存心”

《孟子》中有很多描述君子的存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可见,存心对于君子至关重要。

(一)反思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这一章和“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一章呼应,君子既要追寻古圣之道,又要反身切己。这样才不会空凭志向高远而失去本心,才能保持心如水般明净。

(二)存心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居心,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爱别人,恭敬别人,时常自反。所以君子有长期的忧虑,无突发的痛苦,因此“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诵读诗书但求放心、存心。正如钱穆先生所说:“盖孟子所谓性善者,在本乎吾心之所固有,极乎人道之所可能,非反而求诸心,则其为不善,非学问以求之人,则其为善不大。”所以学问与求得放心是一体的。

(三)尽心立命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心者,身之主。非极善端不知性善。性是天所赋予我,如果不了解性,就不能够知晓天,“心不存则放,性不养则戕,我之心性赋于天”,所以要存心养性。承接天的赋予,也要有所维护才能让心不受蒙蔽,性不受伤害,只有如此才能通变穷苦显达,立身于世而不惊惧。对于君子来说,能够充分体现根源于心的仁义礼智,即能真切地体知本性原具的懿德,如此必能领悟天的本质。“尽心、知性、知天”就是由人心通向天道,在现实世界里,人虽和天本有不可逾越的界域,但是可以通过心和性的存养功夫,奉天而不违背先验的秉彝。即使穷途潦倒,不能享受天年,也要以虔诚恭谨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不怨天,不尤人”,以坚韧的意志“全其天之所付,不以人为害之”,这是和自暴自弃、失其本心所不同的君子处世的积极的身心状态。保持一种良心本心,努力达成仁义礼智,修养己身,等待天的安排,可以说“尽人事知天命”,即在道德基准上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心智,知行合一,安于天命。再而,顺养浩然之气,培植对事物真诚的态度和正义感:由四心出发,“配义与道”(主体实践),“仰不愧,俯不怍,则其气自直,便自日长,以至于充塞天地”。真诚地对待事物,获得正确的认知,生出君子的正义之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所说的道德之性是人有别于禽兽最重要的部分,而道德之性通过天的赋予藏于人之心,人之心如水,水清则为性。只有通过真实情感才能捕捉仁义礼智之大义,才能明心见性。君子立世,不同之处即存心。君子只有反求诸己、勤于学问、与世为善,才能尽心知性、安于天命。

猜你喜欢

禽兽知性本心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趣话“衣冠禽兽”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知性优雅
衣冠“禽兽”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亲爱的死鬼》——一帮禽兽全死在书里了
“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