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2021-11-19曹建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讲故事作文策略

摘要:会讲故事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智慧,一种生存、生活的智慧。让学生学会讲故事,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表达的快乐,从而敢写作文、爱写作文;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负责任的表达”,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过“有想象力的生活”。让学生学会讲故事,要引领学生广泛积累,关注生活中亲历的故事,关注阅读中了解的故事,关注习作中积累的故事;还要讲究技巧。

关键词:作文;讲故事;策略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演讲稿《讲故事的人》,给笔者很深的感触。莫言在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的启迪下,自一个童年辍学、流浪于成人社会的“迷恋故事的孩子”,慢慢成长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第一人。由此我想,我们的学生如果能够成为会讲故事的人,他们今后的成长应该也会因“会讲故事”而有意想不到的际遇。最起码,学生将不再害怕作文,或许还会乐于在作文中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现今高中学生的作文,大多存在几个问题。记叙文选材低幼、语言乏味;议论文文体不清、论据同质化、论证“野蛮不讲理”。往往学生写完作文后,获得的只有教师含糊其辞的批评与指责,而诸多批评与指责之后,教师又不能给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方法,学生也就无从着手修改自己的作文,陷入“一篇作文,换一顿指责”的怪圈。纵使教师自身写作造诣深厚,能帮助学生“圈勾点画”,给出些许创设性的建议,但是下一篇作文依然会发现,诸多技巧并未被学生领会。一次又一次作文,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学生都无法从中得到应有的乐趣。

写作,本应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与成长。可由于诸多原因,不少学生“谈写作则色变”,毫无创作的欲望,更不用说从中获得乐趣了。

然而,没有人会拒绝一个故事。让学生学会讲故事,有利于学生发现表达的快乐,从而敢写作文、爱写作文;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负责任的表达”,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过“有想象力的生活”。

首先,让学生学会讲故事,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负责任的表达”。故事是讲给别人听的,故事的表达,其实就是观点的表达,就是自我的表达。故事的背后,有着讲述者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其价值观、世界观,能对他人、对周围世界产生影响。教师可以每天设置“课前演讲”中,让学生讲自己的故事,与大家共享和学习。同时,对故事中反映出来的学生的价值观、责任观、世界观,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

其次,让学生学会讲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就如莫言一般,学生所经历的每一个故事,都会给学生以启迪或教训,帮助他们走好下一步。哪怕当时没有感悟,再次将故事复述出来时,一定有所得,有所悟。所以,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实是在提炼和复盘自己的过往经历,是在回忆前路、吸取经验。

最后,让学生学会讲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过“有想象力的生活”。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我们可以多问一句“如果当时你……,会……”。虽然我们总说“人生有很多结果、后果、成果,唯独没有如果”,但是在故事中,学生会有很多种存在于美好想象中的“如果”。

二、如何让学生学会讲故事

(一)广泛积累

故事的来源应该是多方面的,要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各类故事有广泛的积累。

1.关注生活中亲历的故事。

要求学生写好日记,其实就是通过日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同时习得观察与表达的能力。“以情动人”是对故事最起码的追求,唯有感动自己的故事,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亲历的故事,当他们发现大自然的风霜雪雨、人世间的平凡确幸都可以纳入自己的写作视野,都可以成为自己故事的素材时,他们就拥有了生活这个广阔的海洋,学生的精神家园也一定会因此变得激情涌动,生机勃勃。

2.关注阅读中了解的故事。

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其实就是通过“摘抄”,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生活,同时习得阅读与思考的能力。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自己的经历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阅读,将自己代入别人的人生,了解别人对生活的别样思考和理解,我们就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经历更多、更丰富的人生体验,阅历必将更广阔,对生活、生命,對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等命题的理解也必然会更加深刻。当然,我们在写作中,也必将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学生有了广泛的积累,成为“有米的巧妇”,行文时,便可言之有据、信手拈来。需要强调的是,许多学生其实也都明白故事素材积累的重要性,但是在积累故事时缺少选择性和目的性,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适当引导,引领学生选择具有文化内涵的故事,进行有目的地专题性积累。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定一些积累的主题,如生命、人性、理想、责任、友谊、尊重等。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学生就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积累目标,不断地选择各类故事进行积累,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的故事素材库。

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去筛选适合他们的故事,将积累的素材“打破后重铸”;例如在谈“理想与人生”这个话题时,学生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司马迁、李白、苏轼等人的故事,这些名人的事迹虽耳熟能详,但也难在作文中写出新意。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更深层次的故事。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去体悟作者是如何为了理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去,并最终得出“内省自我,厘清关系,审视当下,是向人生理想进发的最佳姿态与角度”的结论。教师需要有选择地将有关联性的故事不断积累,帮助学生把素材内化为自己饱满的故事。

3.关注习作中积累的故事。

要求学生写好“习作”,其实就是通过“习作”,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写作训练,同时习得反思与内化的能力。写作训练,其实是一个检验学生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的过程,这样限定主题、限定时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内化平时所积累的故事素材。写作训练之后的点评与分析,则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重塑自己的故事;同时,学生在欣赏他人优秀习作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反思与内化,比较自己的故事与他人的故事有何不同,吸收他人的叙事经验。

在一次习作中,我给学生设置的主题是一个字——“微”。虽然是一个全新的主题,但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巧妙地运用了平时所积累的故事,如将“微”与“平凡和伟大”联系起来,从而引申到之前的习作“逆行者”。反复使用积累的故事素材,其实就是在自我重塑“逆行者”这个故事,由此,学生对这个故事的表述会更加清晰,对其使用场景的判断也会更加准确。

此外,完善的习作激励机制也有利于促进写作的效率,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到自己写作故事的亮点和不足,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肯定,从而激发写作热情。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变得多元化,学生互评,吸收他人优秀的叙事经验,甚至还会受到启发,获得灵感,从而再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二)讲究技巧

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定是精彩的。所谓精彩,即内容要生動、充实,情节要回环、曲折,人物要真实、丰满。教学生讲好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讲好故事的技巧,把“好在哪里”讲给学生听。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开头得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以一个细节为例,《祝福》的开篇即写:“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开篇会让读者有很强的画面感,使其愿意往下看这幅“画”。

其次,叙事过程要有电影情节中的“叙事弧度”。所谓“叙事弧度”,无非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形成一段拱形的完整叙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让人物陷入困境、而后冲破困境、最终某方面品质得到升华”,或者“加入适当环境描写以烘托人物心境、渲染环境氛围、暗示人物命运”等技巧。

最后,故事的结尾,一定要在“感人”之外给人以“感悟”。比如《寿司之神》,该纪录片呈现了小野二郎毕生追求创造完美寿司的过程,讲述他的儿子小野祯一追随父亲脚步的种种挫折与磨难。影片展现给观众的,是美味寿司的背后,主人公倾其所有的态度以及绝不妥协的信念。看完故事,我们会为主人公的“信念与态度”感动,同时,全片表现出的日本传统文化中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也会给读者以深刻的感悟。这,才是高质量的故事。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累故事素材,发现故事之间的联系,成为会讲故事的人。一个会讲故事的学生,一定会是个有趣味的人,受欢迎的人,因为一个人可以拒绝一个观点,但绝不会拒绝一个故事。

(曹建平,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讲故事作文策略
讲故事
Passage Four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