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2021-11-19马瑞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2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创设情景信息技术

马瑞情

【摘要】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的关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还处在启蒙时期,对“数、形、体”概念没有足够的认知、转化、运用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小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氛围,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运用,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逐渐形成技能的运用与积累,学生数学运用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知识迁移;创设情景

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学生通过学习后具有的可持续学习数学能力。它涵盖数学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能力。这是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核心概念的掌握、运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特点的关系,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还处在启蒙时期,对“数、形、体”概念没有足够的认知、转化、运用能力,在理解知识结构时肯定会遇到不少障碍,如果把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运用直接提炼成数学思想,形成他们的“素养”,难免有些牵强。因此,教师从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小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氛围,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运用融合,吸引学生更多地关注课堂,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逐渐形成技能的运用与积累,学生数学运用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营造知识迁移情境,感受运用数学趣味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与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结合图片、音频、视频、语言独白、肢体演示等,创设知识迁移情境,既能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又能刺激和调动学生的感官,产生真实的感悟与理解。新旧知识点、知识点与生活数学、知识拓展与延伸等,在老师针对性地梳理、讲解、演示中,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新知识,新鲜、有趣,唤醒他们对似前相识知识的重新再现,既巩固了原来所学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让接下来的“知新”环节实现无缝对接,为快速地进入听课状态做好铺垫。

如在讲授《三角形与四边形》(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版本下同)一课,我采用Falsh及配音制作的微课:四组长度不同的3根木棒,选择不同的拼摆方式并提问:是不是只要有3根小木棒就能摆出三角形?学生的注意力被提问声吸引过来,并在摆一摆、动一动的动漫中掌握了几种拼摆方法。接着暂停播放,让学生讨论并回应原问题,引导学生从视频到实操中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任意3根木棒都能拼摆成三角形的。最后,总结“只要两根之和大于第三根,才能拼摆成三角形”。视频通过拼摆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过去一些“想当然”的认知顺利地迁移到正确轨道上来,为探求新知识做好铺垫和过渡,使新旧知识衔接自然,既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又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二、创设积极愉快情境,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生数学的逻辑性往往难于理解,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数学知识往往都只是“拿来主义”,解决问题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创设各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运用诙谐幽默风趣的教学方法、语言等来吸引、启发学生。教师通过现代化教育技术制作的微课、课件、短视频等,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多姿多彩的图片,生动活泼、感知性极强的视频等融合在其中,能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获取到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的声像视频信息,能给他们的身心带来愉悦,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如在知识衔接、课堂讲解、学生演示、回答问题后总结等环节适时、适当穿插微视频、PPT等。教师在创设过程中,穿插学生准备的素材、学生的解题片断或语音讲解等,把与学生相关的素材融合到其中,尽可能把学生“拉进来”。学生自己的素材融合其中,更有亲和力,学起来觉得更轻松、更亲切。他们看到与自己或同学相关的素材体现在其中,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愉快的教学氛围里运用这种方法教学,连成绩中下的学生也能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大家学得深透、学得愉快,有效地保持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既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愉快的,又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有趣、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才能成为构建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三、尝试动手操作情境,增强数学运用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动脑,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生活数学现象与当堂课知识的交汇讲解、融化贯通、发散。帮助学生观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再从生活中“反哺”数学的学习,搭建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认知桥梁。让学生尝试实践解决问题的体验,鼓励熟练掌握后探索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

在讲授《角的分类及画角》时,我采取就地取材的教学方法。展示动漫:同桌甲打开书本时张开,同学乙“用量角器來量取书本张合大小”,根据变化来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等概念。接着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实操练习,从感性中认知“角的分类”。接着,创设情景操作:用纸折直角、量直角,让学生指出直角的顶点和两边,问:“你们知道直角有多少度吗?”从实物形状方面获得对直角的感性认识,量出直角是90度。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量出三角板、课桌、墙角等物体角度,操作中巩固了直角是90度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有了“自己动手”的真实体验,他们会更有兴趣地从实际操作中摸索、探求新知,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概念,理解知识。

四、引导质疑问难情境,提升探究创新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最好的方法。哪怕是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有时也要鼓励学生“不满现状”,看还能用什么新办法、新思路去解决,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有效途径。“思维催生数学活动经验,创新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创新始于对问题的探求,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必然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如培养学生解决计算应用题:两个工程队一起修筑公路,三天能修完。第一工程队修了210米,第二工程队只修了150米。问: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几米?我引导设问“这道应用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求的是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几米?”学生能自主说出应先求两个工程队平均每天修多少米。接着又引导学生“这道题有几种解法呢?怎样列式?怎样算出得数?”学生在老师的发问中,经过思考和小组探讨。有的说可以用两种方法,有的说可以用一种方法,然后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学生从探讨中,理解了内容,掌握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慢慢形成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

数学学科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不断沉淀积累的、反复提炼总结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逐步完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各种具有鲜活元素、现代气息的微课、课件、投影等,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运用到课堂作为辅助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些情景中,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良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及使用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来鑫.基于教学目标的课堂作业设计现状及策略研究——以小学数学高年级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创设情景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
几则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讨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