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的“四象限”模式探索
——以吉林化工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为例

2021-11-19涂庆皓武敬杰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金课概论象限

涂庆皓,武敬杰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吉林 13202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就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更为深入的总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有更鲜明、更凝练的概括[1]。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部金课建设的要求,我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基础上进行深入总结,创新教学设计,在2020年下半年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四象限”教学实践,在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创新的基础上,借助数学学科的“象限”概念,构建“四象限”混合教学模式,力求提升“概论”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参与感、获得感,优化学生思政课学习体验,在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之下,初步探索金课建设“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与思政课改革创新“三性一力”(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的兼顾与融合。

一、“四象限”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经过疫情防控期间的大规模线上教学,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创新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的改革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目标要求,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2]等重要论断对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第一次提出“金课”概念;同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中国金课的规划;2020年底,教育部认定的五类金课亮相,其中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对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对标、对表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7年以来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促进传统课堂与移动互联技术的深度融合,先后借助“中成智慧课堂”和“超星学习通”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传统的“满堂灌”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信息双向流动被建立起来,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教书育人模式深入发展,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思政课“上活了”,学生抬头率和参与度高了,但不应止步于此,高校思政课长远的、深度的发展应该建立在系统的教学研究基础上,以研究反哺教学,提升教学的科学性,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的要求,锐意创新,久久为功。因此,集中在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之上的传统教学改革思路,不足以满足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金课建设等一系列目标要求,学生的“抬头率”“点赞数”也不足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获得感”和“立德树人”目标落实的程度,这就需要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在框架的建构上做有科学态度、有现实依据的教学设计思考,把学生的需求、党中央的期待、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金课建设的标准、教师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身份转变,融入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借助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拓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视角。

二、“四象限”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模型

“概论”课“四象限”教学模式借用了数学中的“象限”概念。象限(Quadrant)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里的横轴和纵轴所划分的四个区域,每一个区域叫作一个象限。象限以坐标原点为中心,以横轴、纵轴为分界线,按逆时针方向由右上方开始依次分为Ⅰ、Ⅱ、Ⅲ、Ⅳ四个象限。图1的“四象限”课堂设计模型体现了我校思政课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之后的成果,教学的时空场景分为 “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四部分,以坐标原点为中心,“线”的分界对应横轴,“课”的分界对应纵轴。被“线”和“课”所划分的教学场景,可以进行两两交互和融合,构成了如图1所示的课堂的“四象限”。

图1 “四象限”课堂设计模型

(一)第Ⅰ象限——课下线下场景的Homework(简称H)

按照金课建设“两性一度”中“挑战度”的要求,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到,让学生真正地忙起来,有充实的学习任务,淘汰教师不用心、学生不用做作业,没有压力,混一混就能通过的“水课”。因此,高校思政课实体课堂之外要发挥延伸课堂的作用,而不是下课后,与上课截然割裂,与学习毫无关联。“概论”课当中的“课内实践”(自学自讲)环节需要学生在课下的场景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借此实现教学大纲中的“技能”“素养”目标,学生通过“大学生讲思政课”“主题情景剧”“辩论赛”“传统文化展示”“微电影拍摄”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所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化为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的情感认同,促进教学内容“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在课下线下,学生还要完成“概论”课的主题作业,落实金课建设“两性一度”之“创新性”要求当中的学习结果探究性和个性化。在课下作业中,教师给出基本材料和基本方法,学生结合个人视角和个人体验与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解答,以微型论文、时政评论、个人调查报告、读书心得体会等形式以书面作业的方式来完成探究,系统化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形成检验和反馈,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将外在信息加工成内在认知,促进学生新进信息与已有信息的化学反应,完成“概论”课内容“进头脑”的关键步骤,落实习总书记“3·18”讲话中“三性一力”中“思想性”和“针对性”的目标。

(二)第Ⅱ象限——课下线上场景中的Point(简称P)

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过程中,MOOC和SPOC在我校“概论”课的实际教学中从先进理念变成了实践内容。“键对键”“屏对屏”的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挑战,也是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一次重要实践。课下线上场景的学习,就是学生靠“键”和“屏”的自主学习。我校概论课依托超星思政资源库案例课,学生通过线上完成相应的“任务点”(Point)来实现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部分达成教学大纲中知识目标。教师不再过多运用课上专题讲授时间来面面俱到地为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在课前布置课下线上学习任务,学生观看超星思政资源库案例课,根据教师在章节任务点中的学习导语、学习提示和学习要求,自主完成课下线上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完成这部分学习,不仅线上任务点的成绩受影响,在课上教师精讲的部分,也会因为缺乏知识基础和充分预习而影响听课效果。在课下线上的学习场景中,每个学生学习的地点和时间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度,这样的学习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增加了学生课下的学习任务,符合金课建设“挑战度”的要求。

(三)第Ⅲ象限——课上线上场景中的Interaction(简称I)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应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教什么”,而忽视了学生真正需要“学什么,怎么学”[3]。随着移动互联技术与思政课堂的有机融合,教师自说自话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失去了生存力,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大学生们对其过度依赖促使高校思政课要把手机从课堂教学的“洪水猛兽”变成“有力帮手”。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学生都是网民,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信息传播[4]。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实现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在该问题的研究上,北京工业大学的沈震老师早在2016年就指出:应对时下手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冲击和挑战的积极办法就是因势利导,主动将手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以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的“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低以及实时控制大课堂难等长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教学痛点问题[5]。在课上,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自主展示可以通过实时互动实现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课堂效果,教师通过发布主题讨论、抽点、投票、抢答、选人等环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体验有机融合,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式的学习,破除“我说你听”甚至教师“自说自话”的尴尬,在互动过程中还能留下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大量原始数据,可谓一举多得。以往部分教师仅仅局限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全员互动停留在表面,教学互动设计存在缺陷,教学互动数据分析挖掘不够[6]。随着互动平台使用的深入,“概论”课的课上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逐渐突破了“点点名”“提提问”的形式化瓶颈,逐渐在教学设计中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将互动环节融入教学内容里,例如讲授之前用投票和讨论引出学生学习的“痛点”和“疑惑”,找到教师精准施教的切口;讲授之中用主题讨论、小组合作推进知识的深化,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讲授之后用抢答、选人等方式巩固知识,反馈教学效果;课堂结尾用随堂测验来总结教学内容等等。课上线上场景的充分互动,符合学生的参与需求、群体认同需求、个性发展需求和自主表达的需求,改变了传统课堂手段单一,照本宣科的教学困境,突出了教师学生的“双主体”。这种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课上线上互动,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学生行为特征,还可以实现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组织起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7]。

(四)第Ⅳ象限——课上线下场景中的Teaching(简称T)

在思政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始终是不可或缺的主渠道,是实现“三性一力”中的“理论性”“亲和力”以及金课建设“高阶性”的关键依托。“概论”课由于其自身特征表现为理论性极强,教师在课堂上的精讲就成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理论和方法的关键步骤。教师系统的、逻辑化的讲授,是学生在线上靠自己或靠生生互动很难完成的学习环节,也是碎片化信息不能构建知识体系的针对性对策。教师在学生线上提前完成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教学精讲,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攻克学生学习环节中的关键堡垒,密切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解读梳理,从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融合,初步激发学生面对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人生难题的综合能力,夯实思政课先修课程打下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与此同时,“概论”课的线下课上场景还肩负着完成学生自学自讲实践展示的任务,学生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课上师生、生生的面对面交流互动,可以有效弥补线上教学真实体验不足、情感交流不畅的弊端,在提升学生参与感的同时,为教师面对面育人提供了重要渠道,也使学生的社交和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学生,课上的集体听课和小组实践展示,成为了有力对抗虚拟世界学习和社交孤独感的利器,真实的学习场景,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知识内化的催化剂[8]。

综上,“概论”课的混合教学构建起“四象限”教学模型之后,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就可以依据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教学时机等因素进行每一个专题的个性化设计,也为即时应变提供了余地。例如针对不同的学院、不同专业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方案符合不同特点的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机调整教学设计,例如教学时间恰逢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两会”召开等,调整教学象限的搭配方案,来实现“概论”课个性化教学的“一班一策”“一时一策”“一课一策”,契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性”“亲和力”的要求,优化学生学习体验。以2020年下半学期概论课混合教学为例,整个教学设计安排体现为每个教学专题的四象限组合,如表1所示。

表1 “概论”课“四象限”混合教学专题设计示例

三、结 语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十四五”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客观要求高校思政课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化课程建设改革,以金课建设“两性一度”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三性一力”的标准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时代化的需求,使思政课切实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做好2021年教育工作要抓住三个关键性概念,其中“转折期”这个概念提示,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目标和衡量标准,不能再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支撑课程建设,转折需要靠创新来实现。思政课建设为2035年教育强国的目标服务,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中对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的殷切期待,真正做到思政课教师“六个要”当中的“思维要新”和“视野要广”,把高校思政课改革建设做成总书记描述的那样“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

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不再仅局限于课堂,目前混合教学模式已被认为是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模式[9]。因此,谋求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必须深耕混合教学模式,给学生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当然,大学生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承载者和参与者,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10]。覆盖了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四个教学场景的“四象限”教学模式,服务于学生不断自我提升的学习需求,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完善,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猜你喜欢

金课概论象限
勘 误
复数知识核心考点综合演练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青铜器辨伪概论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常数牵手象限畅游中考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平面直角坐标系典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