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1名在职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1-11-19李晓鹤刘慧鑫陈红松饶慧瑛
李晓鹤 刘慧鑫 陈红松 饶慧瑛
随着居民生活习惯(久坐、运动减少)和膳食结构(高脂、高热量饮食)的改变,我国脂肪肝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总人群患病率约为29.2%(95%CI27.7~30.7)[1]。研究表明,在平均周工作时间延长、睡眠时间缩短、昼夜颠倒的工作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病率明显提高[2-3]。我国大中型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承担繁重的医疗工作,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大,具有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尽管医务人员群体对脂肪肝认识更为清晰、客观,就医相对方便,但脂肪肝的发病率仍可高达24%[4]。本研究通过分析某综合医院2019年在职职工体检资料,得出在职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率、患病分布特征以及患病危险因素,为医务人员脂肪肝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9年7月至8月在某综合医院进行体检的在职职工。排除了基本信息(体检号、科室来源、身高、体质量、血压)、腹部B超、血常规、生化等检查资料缺失和体检期间处于妊娠期的女性职工。
二、研究方法
(一)信息采集 一般社会人口学信息及体检报告,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压,禁食12 h后腹部超声、全血细胞分析结果(受检者在晨起空腹时采静脉血,采用Sysmex XN-9000血液分析仪器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血尿酸(uric acid, UA)和空腹血糖(fast blood glucose, FBG)检测结果 (日本奥林巴斯AU583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二)脂肪肝诊断标准 脂肪肝诊断标准采用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指南中的B超诊断标准[5]:① 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肾脏和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② 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③ 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④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⑤ 肝右叶包膜及横膈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具备①+②-④中一项为轻度脂肪肝;具备①+②-④中两项为中度脂肪肝;具备①+②-④中2项+⑤为重度脂肪肝。
(三)其他代谢指标及疾病的定义 ①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计算及分级[6]:BMI<18.5 kg/m2为体质量过低,18.5 kg/m2≤BMI<23 kg/m2为体质量正常,23 kg/m2≤BMI<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② 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糖代谢状态等代谢疾病的诊断标准分别根据指南定义[7-10]。
三、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进行描述 。分类变量使用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采用线性趋势检验分析年龄、空腹血糖、BMI与脂肪肝患病是否有线性趋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脂肪肝患病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一般资料
共计3366人完成体检,排除关键信息缺失者396人,妊娠期女性职工9人,共纳入2961名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3名(20.36%),女性2358名(79.64%)。
二、脂肪肝检出情况
共检出脂肪肝661例(22.23%),男性患病率为48.09%(290/603),高于女性的15.73%(371/2357)(χ2=289.98,P<0.01)。患有脂肪肝的职工年龄、ALT和AST水平均高于无脂肪肝者(均P<0.01),两者间血小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年龄进行分层后,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岁的职工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9.83%(73/742)、18.89%(215/1138)、28.12%(187/665)和44.82% (186/415),随年龄增长,总体职工脂肪肝患病率呈升高趋势(χ2=208.2,P<0.01)。上述各年龄段男性的脂肪肝患病率为34.5%(35/110)、46.9%(105/224)、55.1%(70/127)和56.3%(80/142),对应年龄段女性脂肪肝患病率为5.5%(38/632)、12.0%(110/914)、21.7%(117/538)和38.8%(106/273)。各年龄段中,男性脂肪肝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段女性(均P<0.01)。在男性中,20~29岁年龄组脂肪肝患病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均P<0.01),但30岁以上各组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医务人员随年龄增长脂肪肝患病率提高,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代谢指标的单因素分析中,脂肪肝患病和BMI升高、空腹血糖升高之间存在线性趋势(R值分别为0.46和0.24,均P<0.01),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职工的脂肪肝患病率均分别高于各代谢指标正常的职工。见表1。
表1 在职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分布特征及单因素分析
三、中重度脂肪肝检出情况
在被检出的661例脂肪肝中,中重度脂肪肝148例,占总研究人群的5.0%(148/2961),男性中重度脂肪肝患病率为12.11%(73/603),高于女性的3.18%(75/2357)(χ2=80.56,P<0.01)。随年龄增长,整体人群中重度脂肪肝患病率呈上升趋势(χ2=35.17,P<0.01)。20~29岁、30~39岁、40~49岁及≥50岁的男性职工中重度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9.1%(10/110)、10.3%(23/224)、14.2%(18/127)和15.5%(22/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女性职工中重度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1.1%(7/632)、2.6%(24/914)、4.8%(26/538)和6.6%(18/273),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显著提高(χ2=24.58,P<0.01)。
四、危险因素分析
(一)脂肪肝患病危险因素分析 对自变量进行赋值(表2)后采用逐步回归法对脂肪肝患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男性、BMI、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高尿酸、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LDL-c血症均为脂肪肝患病的危险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作为连续变量,其余自变量作为分类变量。结果显示,男性脂肪肝患病率为女性的1.72倍;在代谢组分中,超重/肥胖、FBG≥7.0 mmol/L、高三酰甘油血症、高尿酸血症是发生脂肪肝的前四位危险因素,肥胖人群和超重人群脂肪肝分别是正常人群的16.0倍和4.0倍,合并FBG≥7.0 mmol/L、高三酰甘油血症、高尿酸血症使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率分别提高2.2倍、1.8倍和1.2倍,体质量偏低是脂肪肝患病保护性因素。见表3。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表
表3 脂肪肝患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二)不同年龄段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危险因素分析 进一步对年龄进行分层后,超重/肥胖、高三酰甘油血症仍为各年龄组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均P<0.01)。此外,各代谢因素在不同年龄段对脂肪肝的发生所占比重略有不同。对于20~29岁年龄组,合并高尿酸血症、高LDL-C血症的人群脂肪肝患病率为正常人群的7.28倍和3.91倍(均P<0.01)。30~50岁年龄组,男性是脂肪肝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在30~39岁年龄组,合并高尿酸、高血压的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率均提高约1倍(均P<0.05)。在40~49岁、≥50岁职工中,糖尿病人群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正常人群的5.7倍和3.0倍(均P<0.01)。见表4。
表4 不同年龄组脂肪肝患病危险因素及相对危险度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在职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率为22.23%,男性患病率为48.9%,女性15.73%,总体职工及女性职工患病率均低于Yan等[11]报道的北京市社区人群水平(35.1%和30%),亦低于2015至2017年北京市某医院医务人员总体患病水平(29.5%~48.4%)和女性职工患病水平(26.6%~37.1%)[12]。但男性患病率与前两项研究所得结果基本接近,无论从整体人群或各年龄层分析,男性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女性,与以往研究结果类似[4,13]。本研究中, 女性40~49岁及年龄≥50岁组脂肪肝患病率增加,可能与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对脂代谢的保护作用相关[14]。同样,男性30~39岁组较20~29岁组职工脂肪肝患病率增加约15%,亦高于其他组间,可能与该年龄段男性职工工作压力大、熬夜及作息不规律、欠合理的饮食结构以及运动减少等相关。
肝脏脂肪变的严重程度可以预测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发病风险[15]。Park等[16]研究表明,超声诊断的中、重度NAFLD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无脂肪肝人群的1.73倍,是轻度NAFLD患者的1.58倍。在本研究中,整体人群中重度脂肪肝患病率为5%,其中男性多于女性,与阮建文等[17]报道的社区人群患病率基本类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年龄段中男性中重度脂肪肝患病率无明显差异,这提示中重度脂肪肝在男性医务人员中可能存在逐渐年轻化的特点,且30岁以上男性职工脂肪肝患病率与更高年龄组无明显差异,提示需要加强对中青年男性医务工作者脂肪肝患病的防控,改善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
通过对比发现,合并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的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率明显高于相应代谢指标正常的人群。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超重/肥胖、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是医务人员中重度脂肪肝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对年龄进行分层后得出,除超重、肥胖、高三酰甘油以外,代谢性疾病在不同年龄组中对脂肪肝发生的作用各有不同。高尿酸血症是40岁以下医务人员脂肪肝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在20~29岁年龄组,合并高尿酸人群脂肪肝患病为正常人群的7.28倍,提示该年龄段人群脂肪肝的发生与高脂高嘌呤饮食、运动不足相关,对于低年龄段医务人员应重点强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善。而对40岁以上医务人员分析发现,超重/肥胖、高尿酸的OR值逐渐下降,而代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成为脂肪肝患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提示对于该年龄组医务人员,预防、控制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进展在脂肪肝的预防中更为重要。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①本研究为单年单中心横断面研究,可进一步开展涉及多年度、多中心研究,扩大调查的样本量及范围;②本文为回顾性研究,病例资料采自职工体检,不能排除酒精滥用、药物性肝炎及其他病因相关的肝脏脂肪变,可能存在选择偏倚;③研究中未涉及腰围、腹围的测量,不能评估中心型肥胖这一代谢组分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脂肪肝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的发病与代谢组分密切相关,其患病危险因素在不同年龄组人群具有不同的侧重,对此了解有利于对脂肪肝的易患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