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江苏丝绸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2021-11-19李正张婕

关键词:丝绸江苏人才

李正 张婕

设计,作为一项涉及科学、艺术、技术的社会实践,既包含设计者对客观存在的二次创造,又体现出设计者的主观精神意识。中国设计在历经借鉴、融合、创新的漫长过程后,面临新时代设计学学科发展和设计人才教育培养的新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1],在全球一体化日趋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要弘扬本国家和民族的艺术文化,设计艺术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已成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性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因此,在设计教育的人才培育中,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挖掘、引进和培养丝绸艺术行业相关专业人才,为新时代江苏丝绸设计艺术、产业文化与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从而推动江苏丝绸设计艺术、文化及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当今国内设计艺术人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认识问题

国内的设计教育模式是以西方设计教育为模板,因此,在设计教育的观念上缺乏对本国教育水平的自信,认为国外的教育一定优于国内。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处在起跑线上,其中人才培养方式经历了与国外先进国家大学交流、学习、借鉴的阶段后,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新时代的国家发展背景下,我国教育与世界教育关系的认知和实践也应因势而进,“依靠国外培养人才”的教育观念是不符合、也是无法实现我国未来跨越式发展的国情。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我国教育必须扎根于中国土壤,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模式,必须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解决方案。

(二)教育方法:注重艺术和理论,忽略技术和实践的问题

我国的艺术教育起步较晚,最初是由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派生转化而来,主要以艺术创作、绘画艺术等教育思想为主。因此,形成了重艺术轻技术、重感性轻理性、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并存在对学科知识灵活运用不足和知识运用形式单一的现象。以丝绸设计艺术为例,设计教育的过程及结果既要注重纺织工程技术,又要重视艺术创意设计的能力,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设计教育经历着从理论到实践,从象牙塔到社会生产与市场消费的转变。丝绸设计教育中或偏向史学理论,或局限于实验数据论文,缺少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与实践。由于学生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实践运用,导致学生能力过于理论化造成与市场和企业“脱轨”,更无法谈及有个性的思考和创新。

(三)教育人才和产业发展:人才匮乏,产学研分离的问题

在设计人才方面存在本地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才流失以及人岗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原有的一些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相割裂,也造成了丝绸设计专业人才能力的欠缺。而人才能力的不足和传统的丝绸产业模式对年轻人吸引力较弱,使丝绸设计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产、学、研”无法完全有效结合,设计创意没有经过市场的合理转化,也导致了丝绸艺术产业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呈衰退的趋势。

(四)教育氛围:学习环境营造不足的问题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3]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营造对设计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丝绸设计艺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艺术、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我省丝绸艺术开放功能,大力推进相关基础设施、政府服务、艺术文化氛围等软硬件国际化建设,全面提升江苏丝绸设计艺术的教育水平。

二、新时代江苏丝绸设计的教育方向

(一)扎根江苏,坚持发挥好地域文化优势是丝绸设计教育发展的源头动力。

首先,教育的发展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任何地域的文化教育和发展也都是要建立在其自身的历史土壤之上。江苏历史与丝绸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共生。江苏丝织业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独特的技艺、大量的人才、悠久的丝绸文化和完备成熟的丝绸设计产业链条等资源,具备先天的区位优势。同时,文化认知是设计创新发展的推动力。丝绸作为江苏特色的文化代表之一,在品类、手工技艺等方面也都有着极大的优势,如目前已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苏绣、缂丝织造技艺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江苏丝绸设计的问题其实也是如何讲好江苏丝绸文化故事的问题,围绕本土文化之根从而掌握丝绸设计的话语权。根据“以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指示,立足本省特色文化优势,运用江苏丝绸艺术文化优势资源,讲好江苏丝绸文化艺术故事,从而推动丝绸设计教育及其相关产业的巩固与创新发展。江苏丝绸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11年,郑辟疆和费达生两位蚕丝专家率先在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内推行了蚕种实验和产业推广,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丝绸人才。时至今日,江苏省内仍保留有从事丝绸教学和丝绸科研的专门机构,如南京云锦研究所、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大学、苏州职业大学丝绸应用技术研究所和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等,都为江苏丝绸科研与人才方面提供了支撑力量。在丝绸设计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方面,既要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又要创新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把江苏丝绸艺术独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特色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平台,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核验教学成果的同时,传播江苏丝绸艺术文化。因此,立足江苏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才能精准把握本土教育优势,抓好新时代江苏丝绸设计教育。

(二)术学并重,增强江苏丝绸设计教育的实用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

中国的设计发端于“工艺美术”,以工艺美术的思维和训练方法完成了中国设计教育的构建,并以此为形态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此处的“术”并非“工艺美术”的“术”,而是指丝绸艺术在设计、纺织及工艺制作中采用的技术手段,即丝绸设计从书本教育走向实践的必备元素之一;“学”指在丝绸设计教育中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创意。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综合体,也是以艺术与工科两种优势结合起来的学科教育。丝绸设计艺术品既是感性的艺术品又是理性的工艺品,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既是商品又是藏品。因此,江苏丝绸设计教育不可等同于美院的纯艺术教育,仅关注作品的艺术性,完全根据艺术家的个人喜好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作,脱离群众的生产生活,忽视设计产品的科学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

丝绸设计艺术人才从事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设计作品必须要考虑市场因素,即其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比如以北京人民大会堂设计为例,优先考虑的要素是大会堂的实用性及设计作品使用后的安全性,而非艺术性。比如包括使用材料、结构、技术、标准等,以及设计作品的实际使用最佳性能、空间的最佳利用度、音声光的室内最佳可调配效果等(图1)。然后,才考虑各部位与环境的艺术表现,即设计艺术师要遵循的设计原则必须是实用、经济、美观,即设计的第一原则是功能性,第二原则是经济要素,第三是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性。正因如此,设计的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要受制于作品的功能性,需要将其功能性与实用性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而不可像纯艺术那样过度夸大艺术性。此外,技术在初始的意义上属于技艺,是一种技能和技巧的结合,也是脑和手配合的综合能力,属于教育的实践领域,而教育实践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因此,技术以外在的方式通过促进教育实践者的完善而更有助于实现教育实践的终极追求。[5]

图1 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设计效果

(三)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江苏丝绸设计教育与世界交流共享的重要保障。

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封闭和保守不是保持文化身份和特性的正确途径,先进文化总是基于开放理念进行的意义建构。[6]当今世界是由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教育也应顺应此大势,既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壮大,又在对外开放中融入世界。通过“一带一路”和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密切我国丝绸设计人才与国外艺术设计人才的互动交流,激发创新灵感,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域、更远的眼光拓展工作思路,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担当起新时代的新使命,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7]

第一,在坚持江苏丝绸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推进国内国际设计教育的交流学习,积极与其他国家分享丝绸艺术文化。当今开放共享的互联时代,时间、空间已无法阻止学习的脚步,教育资源开展跨越时空的学习,共享了优质课程资源。[8]新时代江苏丝绸设计教育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通过丝绸设计教育、丝绸设计优秀作品宣传江苏丝绸文化,扩大江苏丝绸设计艺术文化的影响力,并与其他地域的艺术文化尝试融合,以国际化的站位推动江苏丝绸设计创新和加快江苏丝绸产业创新。第二,抓住江苏丝绸设计艺术人才培养重点,提升教育自主方面的创新推动力。创新能力在立足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所以说“教”的能力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创新的能力。[9]因此,要通过鼓励、扶持人才,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丝绸设计艺术、工艺传承人才,进一步研发适应丝绸艺术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推动整个产业的革新与进步。第三,江苏丝绸设计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实现,始终离不开国内设计教育质量的提升。江苏丝绸设计教育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要保证教育质量与实效,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教育对外开放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而非盲目扩大规模、模仿同质化。通过打造具有本土特色、高水平、开放包容的教育课程,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江苏丝绸设计艺术教育相关联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第四,要将设计融合到社会活动中并有效地与商业发生“接触”,通过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纠正“轻实践技能,重理论艺术”的教育偏见倾向,在参与“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和人才培训过程中,使中国的设计教育进入到新的设计阶段。

三、结语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针对江苏丝绸艺术特征拓展新领域应研发具有江苏特色的丝绸艺术产品,如江苏特色的丝绸服饰、文创、家纺产品等,深入丝绸艺术历史脉络、丝绸艺术人才培养等,激发我省丝绸文化创新的活力。站在“十四五”时期的新历史起点,面对中国未来长时期的教育发展需求,要在“一带一路”宏观战略的指导下构建江苏丝绸艺术创新机制,弘扬丝绸艺术文化自信;在产业升级实践中促进我省丝绸艺术的全面发展;在依托江苏丝绸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以全新的视角传承、创新与发展国内国际对江苏丝绸艺术的认识。

猜你喜欢

丝绸江苏人才
人才云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遥望“丝绸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路上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