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工作视域下的音乐思政育人体系建设
——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2021-11-19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曹向荣

区域治理 2021年44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音乐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曹向荣

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号召。各地高校党委、团委纷纷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学基层思政教育,全国上下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基层思政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热潮。但据笔者观察,各高校开展的学基层思政教育在开展形式上大部分都偏重于较为常规的史料宣讲,普遍为回顾历史的文本讲座,其文本内容扎实,传递的精神峥嵘难忘,但从形式来说却难以调动新时代大学生青年的主动兴趣,使得教育常常停留在表面,“三全育人”推进力度与创新不足,较难深入学生内心,其教育效果往往乏善可陈。

因此,若想要走进青年大学生内心,深入推进基层思政教育,实现真正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化共青团思政工作成果,让青年大学生真正进入到那段历史以及其背后伟大的革命精神中并被感染,首先务必要把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喜好,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展开基层思政教育,让他们乐于接受、更主动地参与到基层思政教育中去。毛主席曾说:“一首红歌的战斗力比得上两个军队”。在过去的革命时期,音乐就是最好的战斗武器,它作为一种天然的艺术形式,具有形象性高、传播度广、接受门槛低等优势,在战场上承担着许多宣传、振奋军民的作用。在今日,对于当下的青年大学生来说,音乐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解压、舒缓心情、愉悦身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借用音乐载体及其优势开展思政教育,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并融合思政育人的元素,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可以充分填补思政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空白,切实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同时充分完成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等优秀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传导目标。

而且在当前新时期下,工程类高等院校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科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综合素养。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工程院校的共青团工作者,应从共青团工作的视域出发,站在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的第一战线上,充分开展素质教育,开设以提升音乐审美和落实基层思政教育目标、以培养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音乐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强化工科学生的先进意识,还能助其成长为具有崇高审美追求、心怀家国天下的新时代工程人才,充分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保持和增强团员青年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共青团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但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多以艺术公选课的形式出现,其往往表现为设置1学期的课程,短暂连贯性不足的特点直接导致了教育目标的难以实现,且通常理论多于实践,单一多于系统,缺乏整体性规划与设计,针对性也较为薄弱。为此,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团委于今年尝试从搭建平台、学科融合、师生共育等方面入手,革新目标,借用音乐教育形式,加以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导向“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开展音乐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发挥共青团思想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的“五育人”作用,助推思政工作接地气入人心。

从现实工作中,笔者还了解到,大学音乐课在实践中还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它不仅可以丰富当代学生的精神世界,还可以助力学生崇高品质与先进观念的树立。正是基于大学音乐课的特殊功能,可以引导广大学生主动学习、深入学习的兴趣,将思政教育与之结合,打造高质量的音乐思政育人体系,借此改变思政过于沉闷和古板的现状,切实深化思政育人成果,并将思政育人贯彻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之中,奏响“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最强者。而在相关的科学研究中也可以发现,音乐课的作用巨大,不仅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是一种帮助,还可以通过优秀音乐作品培养学生优质的核心价值观,改善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健康成长,进行全面、有效的引导。基于此,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充分调动音乐中的思政元素,借助音乐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灌以先进观念与文化精神,充分实现思政育人、科学育人的目的。本文就以《音乐鉴赏》中“历史悠久的亚洲音乐”作为教学案例,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精深,在此基础上厚直爱国主义情怀,深度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对音乐中蕴含的文化自信进行全面挖掘与剖析,从而通过实践来验证音乐课程中渗透思政精神的积极影响,并帮助同学充分认识并建立起文化自信。本课程的开展需合理分成三个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保障与基础,更是达成良好教学目标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这一阶段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忽视。而若要保障音乐思政育人体系在课堂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好铸魂育人的思政教育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搭建完成有内容、有意义并且经得起推敲的课堂教育框架,就必须要先从教学准备、实施和课后评价等阶段入手,并在这些准备阶段中借助教学专业手段与教学视角,充分地将伟大革命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先进思政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各个环节中,并要切身地以学生视角考虑传播效果与接受程度,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经得起多视角凝视的结构与精神构建。

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求多种路径,在音乐教学中逐步、逐层渗透思政文化。当前,网络技术普及,使得教学的信息化程度高,因此教学不宜墨守成规,而是要大胆运用创新思维,敢于突破,迎接困境与挑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学习通”这一先进的网络学习平台,准确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具体的任务内容包括:一是熟读乐谱,最好可以学会哼唱经典主旋律,并赏析音乐特色;二是回忆已学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巩固,例如“五声音阶”等。三是了解乐器演变,掌握古筝等乐器历史与核心构造。为了强化学习效果,在教学阶段,教师要适度避免长时间、纯粹的理论教学,辅以学生相对感兴趣的音乐创作或传播故事,并从中深入挖掘思政相关元素,丰富课堂内容,充分提升学生的兴趣与投入程度。同时还可以合理、高效运用“微信群”,确保师生能搭建起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样学生在学习阶段,遇到难懂问题时,便可以及时反馈,充分完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保障。

经长期实践证明,这样的科学模式,不仅能将现有的时空界限突破,还可以立体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在这样的模式中,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锁定难以理解的知识,同时明确教学重难点,以便于后期教学环节优化设置,合理辅助教学决策的制定。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实际,向学生推送学习强国等有关知识链接,借此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音乐思政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将思政的知识内化,还可以借助分组音乐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老师可以抛出问题,让小组分别探讨,通过学生自我查找音乐文献资料方式,完成课前教学任务,借此提升学生素养。实践证明,分组教学的推广,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借助该方法,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不仅学习效率提升较多,自主学习习惯也非常便于养成。

二、课程实施阶段

(一)导入

课程导入至关重要,只有课程引导到位,学生兴趣才会高涨,对后续的教学和知识灌输才是一种保障。《音乐鉴赏》中“历史悠久的亚洲音乐”,会涉及日本和东南亚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当导游,通过多媒体展现出亚洲地图,鼠标指向哪个地方,就播放哪个地方的音乐。例如:当现实日本地理位置时,可以播放3D动画《樱花雨》,同时将《富士山》图片作为先导,引导学生思考日本音乐风格和我国传统音乐有何分别,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开展夯实好基础。

(二)鉴赏不同音乐风格

还是以日本歌曲《樱花》为例,老师可以先简介其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示樱花谱例,播放声乐版《樱花》,并提出问题,该曲主奏乐器是什么?借助有效问题的提出,找到思政文化的切入口。因为《樱花》主奏乐器是古筝, 而古筝在我国传承已久,那么中日古筝存在何种联系呢?此时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寻找答案。通过“找不同”游戏,来强化教学成果。通过一番对比和小组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中日两种古筝在弦数、演奏形式上均有不同。此时老师可以进行讲解:古筝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在8世纪初,也就是说日本筝是由中国筝发展得来的。随着时代的迁移,唐朝十三弦筝的特点在日本筝中依然有所体现,但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现在的日本筝风格已经自成一派。在老师讲解完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可以通过分组学习形式,让学生找出中国音乐元素(《樱花》中的)并进行总结。最终的结论是:日本曲目《樱花》属于宫廷雅乐类,这类音乐的真正来源是我国唐代宫廷音乐,并且古筝这一乐器,虽然在日本音乐中影响较大,但却是由中国传入的。

本环节设计意图:主要是借助3D“樱花雨”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设舒心的学习情境,在此基础上内化乐理知识。通过层层设问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识谱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学中,融入思政理念和元素,让学生感悟唐朝文化影响力,感慨当今祖国的富足和伟大,让思政的种子扎根在大学生心间。从中国文化输出中,领略古代文人风采,从而树立民族自信。在开展思政教育阶段,为了强化教育成果,借用音乐艺术形式是一种科学尝试,可以提升思政传播的形象性,让思政课程在学生中得到良好反馈。

三、活动成效与小结

该活动开展过程中,现场参与的同学普遍投入程度高、互动效果好,课堂气氛热烈活跃,较好地避免了常规活动现场的观众脱节、“神游”于课堂之外的情况,这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视角切入的方法在实操中充分引起了青年大学生的共鸣。过程后,部分同学与参与教师也对这一思政教育的新形式表示了认可,认为音乐思政这一新视角,不仅能引导受众“春风化雨”般地深入回溯我国历史长河中那些瑰宝级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强化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活动成功地用新形式、新方法走进了学生的之中,填补了思政教育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部分空白,较好地贯彻落实了三全育人的教育任务。从共青团的实际工作出发,引导青年学生回顾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讴歌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灿烂,激发了学生爱国意识,以实际行动率领青年在文化自信上迈下了更为坚定的一步。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更潜移默化的起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同时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见图1)

图1 授课现场利用乐器进行互动

音乐文化育人不仅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审美素养的提升与教育,更是通过审美素养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方式。用好传统文化优秀资源,赓续中华血脉,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文化育人,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共青团工作将继续从搭建平台、学科融合、师生共育等方面入手,革新目标,借用音乐教育之形式加以思政教育的内容导向“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深入开展多维度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音乐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音乐
他们用“五招”育人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