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株洲市就业困难群体援助问题研究

2021-11-19湘潭大学梁舒悦

区域治理 2021年44期
关键词:株洲市援助困难

湘潭大学 梁舒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乎每个人的利益。我国失业人员数量庞大且长期保持增长趋势,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的现实问题若不能通过有效手段得以解决,将会给社会治理带来不利的影响。为此,本文以株洲市的就业援助策略为例,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现状、面临的困难及成因分析,探索优化就业援助的可行途径。

一、株洲市就业情况及就业援助概述

据株洲市2018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就业态势表现良好。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为6.6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2.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为0.6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1.74万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34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3%,城镇零就业家庭清零。根据2019年就业统计,株洲全市登记失业人员有1.68万人,比上年下降11.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4%,比上年下降了3%,全省整体来看失业率较低。目前株洲市没有给出就业困难群体的统计数据,笔者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量为参考,大致估算株洲市就业困难人员数量。

株洲市政府依照国家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政策,在《关于进一步促就业稳就业的若干措施》中,以资金吸引支持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鼓励社会力量在贫困村开办事业,并给予培训补贴[1]。株洲市遵循《湖南省公益性岗位开放管理办法》,增设7700个公益性岗位,将经过集体培训、推荐工作、支持自我创业等方式仍难以就业的困难人群纳入公益性岗位,给予资金支持并予以管理与监督。

同时株洲市市区分区域设计援助规划,满足困难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表1 株洲市市辖区就业援助措施一览表

株洲市还创新工作方案,以市场为导向提供转岗、技能培训等机会,为就业困难者提供了工作平台和就业机会。2020年3月16日,“株洲市就业创业地图”作为湖南省首个就业创业软件上线,为就业者提供岗位匹配、网络面试、24小时服务。软件上设置的劳动力收集站能够实时收集企业发布的招聘讯息,并可以通过市人社局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核实、电话回访等服务。

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该群体能否如期脱贫,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是否能实现[2]。株洲市政府这些举措不仅能助力解决2020年脱贫攻坚战难啃的“硬骨头”,也对当地就业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二、株洲市就业困难群体援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株洲市就业援助计划的实施成果丰硕,但仍存在难以确保就业保持稳定性和长久性的问题。本节分析调研中整理发现的问题,并找出内在原因。

(一)援助对象自我发展意识薄弱,未能树立良好就业观

多数就业困难人群自我挫败感和无力感强烈,容易在生活和工作中陷入消极的心态,不能客观评价自身优劣。部分人群认为门槛较低、专业技能不强的工作只是维持生计的途径,而忽视了职业发展的可能性。他们虽有就业意愿,但处于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导致过分低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处理问题的问题,陷入“劣势—多重劣势”的恶性循环。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困难人群家庭经济水平处于极度贫困和一般贫困之间,家庭经济压力是其工作的主要动力,对政府援助人员安排的就业支持、就业培训比较被动。他们对就业价值不敏感,工作仅仅被作为养家糊口的工具,消极的重复手头工作难以体会就业带有的愉悦感。

由于大部分就业困难群体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因自身能力和生活环境等因素限制,没有机会参与职业素质培训,导致政府扶助工作推进慢。低效的扶助表现在面对政府给予的职位不愿接受、认为工资比不过年轻人、工作前途不明朗等等。

(二)职业培训缺少长期考量,与市场需求有出入

政府援助是为了让待业者符合市场的需求,而不是局限于对就业困难人群基本保障。现行株洲市就业困难群体法律法规更多关注眼前的问题,缺少长远发展的考量。例如:就业再失业的问题、困难群体竞争力低的问题、市场需求的问题。

有个别被调查者提出希望发展更“有用”的技能,而不是人人都“通用”的技能。援助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培训项目跟不上时代潮流,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劳动岗位在未来有被其他产业和机器设备替代的风险。虽然株洲市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但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不可避免地会被自动化、绿色环保、高效率的新兴产业取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对劳动者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新兴产业有关技术又没有引进课程或是引进的课程没有系统教学,培训又受场地、器材设备、课时、课程指导少等条件的限制,理论与实际操作往往难以结合。学习不能与时俱进,专业技能不过关,造成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率低。

(三)就业援助体系不完善,服务效果有待加强

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存在些许问题。第一,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并不到位,不能为待业者完整解读国家和当地政策。就业困难群体在面临困难向社会求助时,最先接触的是社区基层平台。而基层服务平台工作繁重,处理各类型就业困难问题时缺少经验。第二,政府在提供就业援助时,缺少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调查。政府没能了解就业困难群体真正的诉求,在服务和活动开展中,以“方便管理”为主,缺少了“以人为本”的思路,援助时对所有人员“一概而论”。第三,各职能部门在划分责任主体上未能达成一致,管理条例和规则不统一,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耽误工作进程。各部门不能在就业困难群体援助问题上达成一致,导致就业困难群体不知道该找谁,而一旦工作不能对接,出现问题时,多方又相互推卸责任。

三、改进株洲市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对策建议

(一)援助时激发困难群体自身优势,培育精神力量

针对上述问题,援助人员要善于通过培养就业困难群体有效获得支配自我生活的资源和手段,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3]。值得注意的是,思想培训不是简单上思修课,而是要保证培训所讲的职业观观点能够转化为动力。就业困难群体由“被动”接受就业到“主动”追求就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之一。政府工作人员在帮扶过程中需要,落实“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可以在心理疏导、精神激活的工作上多投入,使就业困难群体摆脱消极、悲观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还可以通过个人、小组或群体的形式与其深度交谈,发掘其优势和品格特质,赋予其更多的信心并激发对未来的期望,减少对政策和援助人员的依赖。

扶助人员可以在技能培训的闲暇时刻引导就业困难群体丰富文化生活,这对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起到积极作用。还可以创新社区就业文化,加大宣传就业力度并对就业模范开展表彰大会。优秀员工不仅可以获得补助,还能起到模范人物作用,激励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奋斗目标。要营造优质的就业氛围,激发就业困难群体的内生动力。

扶助人员还可以组建就业互助小组,将有就业意愿但没有就业机会的成员组建起来,相互讨论、相互激励,使小组成为政府扶助之外的补充力量。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就业形势良好的培训

扶助人员应对近几年来就业市场形势做系统分析。由专业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就业热度、当地特点、未来行情、工作压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做统计评估。也可在株洲市统计局获取部分资料数据,考察劳动力需求旺盛的岗位、就业困难群体培训与就业的难度和可行性。

经过对市场需求的科学调研和分析,筛选就业形势良好的职业,组织就业困难群体填写就业志愿后,开展专项培训。时代日新月异,对劳动力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训内容不应该局限于简单易操作的工作和即将被淘汰的工作。与此同时,为就业困难群体教学的老师应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援助人员与培训老师应明确各方职责,避免工作失误和责任推诿。

要使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期望值和自身实际情况相匹配,人社部应构建就业服务指导体系,明确和细化就业指导内容。援助人员依据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在了解被援助者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帮助其找到就业志愿和难就业的根本原因。对长期未能就业的困难群体进行心理安抚并为其推荐符合市场需求的岗位,鼓励就业困难群体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就业培训。

(三)改进就业援助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在就业援助中,政府的作用是解决就业困难群体诉求,而非进行控制性工作或帮他们做决定。援助人员应致力于社会集体服务、创造共享利益。

首先应完善基层服务。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就业困难群体在登记时最先与基层接触,而基层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服务存在怠慢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应多设立基层服务站,并派遣工作经验丰富的扶助人员前往工作站支援相关工作。其次就业援助可以就各类就业困难群体打造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求职人员本身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结合行业发展、市场变化等因素,在求职人员的就业方向、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帮其制定方便个性化培养的职业生涯规划[4]。再次,人社部门、民政部门、基层办事处、工会、残联、妇联等部门工作要保持一致,建立覆盖市、镇、乡、街道的自下而上的信息系统。将各个部门的网格化管理直接铺设到街道层级,方便面对服务对象办理就业援助时相互协调,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联动[5]。基层办事处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服务时,可将资料信息和服务进度同步更新到信息系统上,尽可能避免就业援助不透彻、重复服务、补贴享受重复等工作失误。

猜你喜欢

株洲市援助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2020年株洲市复用餐饮具专项抽检结果分析与安全状况评价
湖南攸县煤矿事故确认18人遇难
选择困难症
创新生活多姿彩——记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学生刘泽鹏
有困难,找警察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