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资源要素整合、管理技术创新与成员相互成就
—— 四川省三台县代代为本麦冬产业化联合体发展之路

2021-11-19尚旭东叶云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1年11期
关键词:麦冬联合体农资

文/尚旭东 叶云

四川省三台县代代为本麦冬产业化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 成立于2018 年9 月, 是一家聚焦川麦冬种植、收购、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牵头单位为四川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组织架构上, 联合体由4 种形态的55 家经营主体构成。企业层面,由四川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5 家龙头企业组成;研究机构层面,由成都中医药大学等3 家科研单位组成;合作社层面,由三台县永明镇本源麦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31 家合作社组成;家庭农场层面,由三台县花园镇叶林全琴家庭农场等6 家家庭农场加盟。

近年来,联合体充分发挥内部各主体自身优势,通过深化运营管理模式,依托道地药材(川麦冬)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云平台,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形成“上接农户、中联主体、下连市场”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实现中药农业的全程可追溯,提升川麦冬的品质,打造道地药材品牌,为川药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 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联合体牵头单位四川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致力于道地药材种植、研发的农业龙头企业,先后荣获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荣誉称号,参与制定了四川省地方标准2 项,获得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1 个、授权专利34 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 项)、软件著作权10 项,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 余项。

一、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联合体组织运营模式为“公司+ 基地+ 合作社/ 家庭农场+农户”。在此模式下,联合体通过一整套的经营规制创设、管理技术创新、要素整合调动、收益分配让渡、保险联动保障和金融产品赋能,较好解决了生产经营端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整合、社会化服务和便捷化结算,节约了交易成本,提升了经营效率,延长了产业链条,拓展了产业分工,强化了专业经营,提高了利润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1.创设生产经营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任何农业产业组织竞争力的形成,都源于其“异质化”的产品优势。“异质化”产品优势的形成须经过严格的“标准化、规模化、品质化”生产过程,这其中标准化是前提和基础,只有推行标准化种养(生产),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最终培育出品质化的产品。为生产高品质、异质化的麦冬产品,联合体在生产端创设了“生产经营规则”, 核心就是打造“ 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生产、一体化服务、品质化产出”生产流程。为此,联合体沿袭了“七统一分”的管理模式(“七统”就是生产端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生产资料、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一分”为种植端坚持分户种植)和协同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这样设计的逻辑是在发挥各类主体经营优势的基础上,确保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一体化与高效化,实现各类主体各尽其能、各尽其用:一方面,推动麦冬生产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研究机构在技术规制、品种选育、种植规范、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将川麦冬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规范化基地建设和生产管理(技术培训)、产地绿色初加工、分级色选加工和气调仓储配套服务、营销推广,在产业链条间以技术规定、生产规范、强制要求的形式固化种植生产主体行为与分工,有效解决了药材种植生产规范化、规模化、分工化、协同性难题,在保证川麦冬道地药材品质的基础上,推动川麦冬全产业链发展。另一方面,充分保障组织的规模供给优势。充分发挥农户家庭的劳动产出效率优势,持续产出数量可观的原材料和产品,实现基于质量有保障、产量有规模的市场(产品)供给优势。

2.创新管理技术手段。管理技术升级对于确保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品质化产出意义重大。联合体在川麦冬规范种植的基础上,围绕“七统一分”管理模式,定制开发了“道地药材(川麦冬)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开发云平台最大的功效在于达成生产经营端的“双实现”:一方面,使得所有操作流程“印记化”和“可追溯化”。实现了生产全流程(包括生产基地水土检测、土地整理、种苗等级及来源、施肥、灌溉、除草、采收、产地初加工、药材质量检测、分级色选、仓储、流通等)的留痕与可追查,有效弥补了种植生产端质量管理信息缺失(灰箱)的短板。另一方面,实现成本核算与结算的“标准化”和“透明化”。借助云平台的“定额核算”功能,实现每个环节投入品(人工、用料等)成本核算与结算的标准化、便捷化与透明化,为实现药品全流程质量管理和优质优价提供了依据,也为行业成本核算提供了有据可查的参考。成本线上核算结算最大的好处在于:一是实现全部主体经营成本的“标准化”与“可参照化”。解决了种植环节成本“模糊化、核算不标准”的难题,指导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的主体如何改进生产、降低成本,同时杜绝一些不守规矩的主体借成本虚高在分红环节可能出现的“寻租”行为。二是实现了资金结算的便捷化。借助云平台,种植生产过程的所有成本投入(流水)都可通过银行支付到产品服务的提供方(内部成员),实现了种植生产全流程的“支付清单”与现金流可追溯。三是可以综合评估经营者生产运营状况,为其提供定制化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云平台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软件平台、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可以根据主体经营数据进行个体评估,提供针对主体实际情况的定制化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目前,这套数字化管理平台/ 服务已输出到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自贡市荣县、广东省梅州市、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等多个地区,为当地道地药材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管理技术支持。

二、要素整合调动与收益分配让渡

1.组织化整合要素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现实中,村集体与农户存在天然的从属关系,村集体既是农户的“娘家人”,也是农户集体资产用益物权的所有者,联系上鱼水情深、最为紧密。利用好村集体在资源整合、要素调动方面的组织优势,可实现村体协同发展、共同致富。联合体巧妙利用了这层关系,在有效整合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规模订单农业:一方面,高效整合土地资源。由村集体牵头,通过整组流转土地,有效整合农户闲置的土地资源,形成土地要素规模集聚。另一方面,由村集体牵头成立道地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整合土地上建设川麦冬种植基地,按照核心企业种植规范和基地管理要求,承接核心企业订单。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一方面降低了川麦冬经营成本、稳定甚至溢出了产品价格,提高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年收益和经营预期,另一方面让土地转出者稳定地获取土地租金,还可以长期输出劳动力,赚取工资性收益,实现稳定甚至有所溢价的资产性收益和长期不受干扰的工资性收入双丰收,增收效率显著提升,增收途径更为多元。

2.使供应链主体成为命运共同体,保障各自权益的同时成就对方。传统的农资销售通过多级分销,终端售价翻了数倍。联合体基于规模化订单采购,一方面大幅降低了农资采购价格,节约了成员种植成本;另一方面利用要素市场规模购买的市场地位,给成员带来了“现场技术服务”这一“软福利”,看似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如前面的降成本),但更周到的服务能够帮助农户掌握种植、防疫、经营方面的要领,事半功倍地种植好产品,在保障产品质量和产量甚至增产的同时,稳定了收益。不仅如此,联合体还会给予提供“软福利”服务的专家合理的服务报酬,保障技术服务的健康可持续。为了持续降低农资成本,联合体干脆将农资企业吸纳为成员,彻底消除农资销售因为不是“一家人”,尽管售价低但还是有较多利润的“身份价格”。不仅如此,农资企业还能享受订单增产增收的二次分配,剩余索取权使得农资企业彻底放弃了内部溢价销售策略,对内部成员没有价格歧视,反而给予无条件的价格优惠。

3.尽一切可能赋予成员剩余索取权。利益的有效分配是组织可持续运转的关键。联合体最大的成功在于尽一切可能给予成员剩余索取权,依靠多机会、多频次的不断赋予,紧紧捆绑住成员,成为命运共同体。比如针对种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短板问题,作为联合体成员的科研机构开展专项试验和科技攻关,将成果迅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指导生产管理改进与要素投入品更新,同时提供专业化服务,分享专项技术服务费和订单销售分红收益,在这两个环节获得剩余索取权。村集体和道地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保证农户订单收益的基础上,年终给予订单农户增产增值的二次分红收益,赋予农户收益剩余索取权,通过收益的让渡切实保障成员增收的索取权,强化利益联结。

三、保险联动保障与金融产品赋能

云平台在实现麦冬全程动态追溯管理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较优势,延伸开发麦冬供应链金融云平台。基于云平台上的真实生产、交易和管理信息,供应链环节上的种植农户、农资供应商、种植企业、仓储企业、贸易企业、药品生产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质检机构等主体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保险业务闭环。这为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联合体创新了供应链“金融产品” 和“保险产品”,“金融产品”包括:麦冬农资投入品供应贷款、采收期集中用工劳务费贷款、存货质押、仓单质押和订单融资等;“保险产品”包括: 麦冬种植保险、区间价格指数保险等。探索形成了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互利共赢利益联结机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充分调动产业链条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从而构建川麦冬全产业链生态,推动麦冬大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1.保险品种、透明交易与金融业务相辅相成。为抵御传统种植的自然风险和投入品质量风险,联合体与保险公司合作,创新开发了麦冬种植保险,确保种植农户基础投入有风险保障,同时为银行的农资投入品等供应链贷款提供兜底机制。通过云平台管理的订单基地,种植生产全程所有投入通过银行支付到对应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确保种植生产基础成本透明化,为创新原药材区间价格保险产品提供支持,为原药材仓单开展质押提供了有益尝试,也为后端产品实现优质优价提供参考依据。种植保险、透明交易与金融业务相辅相成,共同助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提升资源资金利用效率和便捷化。联合体在为下游药企采购产品提供保证的基础上,可根据药企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分等分级、人工精选、仓储包装等个性化服务,也可为药企提供一次性采购、分期发货、支付结算等金融支持,提升订单企业的资金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启示与思考

(一)这是一个平台型联合体如何整合资源、提升效率、管理创新的生动案例

从目前情况看,联合体发展取得了节本增效的预期效果,联合体在创设、发展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平台型”组织功能的某些特征:一是能够汇聚各种资源要素。比如村组土地、各类成员、农资供应等,高效的资源整合、充足的要素供给为发展集约化、专业化的组织经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为联合体基于节本增效的利益联结夯实了基础。二是能够高效协调各类资源。无论是种植农户遇到的各种生产技术困难,还是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农资供应,都有赖于成员的执行力,联合体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各类成员间能够高效对接,并能互相成就,这背后离不开联合体这个大平台的组织协调能力。三是管理工具创新与成效。联合体开发了云平台,对于产品定价、内部控制、成本核算、抵押贷款、保险保障、利益分配等都具有积极作用,“数字化”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管理精准、运转高效,更为重要的是对整个产业发展的贡献,可以涤荡很多市场泡沫,对于实现全产业链有效定价、优质优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大数据背后是联合体这个平台汇聚各类资源要素的结果。

(二)这是一个尽可能提供相互成就机会、多环节赋予剩余索取权的典型案例

赋予成员足够的剩余索取权是家庭经营之所以长期存续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联合体之所以能够高效运行,也是着重解决了这方面问题。一方面,通过免费高效“一对一”技术服务为种植主体排忧解难,承担原本主体应该支付的成本,相当于把联合体利润的一部分转移给种植农户;另一方面,为提供服务的主体给予补偿,实际上将原本属于联合体的利润部分让渡给提供服务的主体。联合体在相互成就各类主体中,实现了互利多赢,在订单销售二次分红中,实现了包括农资供应商、技术服务商、种植类主体、销售型企业、服务类合作社等全部主体的剩余索取权赋予。

(三)组织创新过程诠释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围绕特色产品,当地主体在联合与合作中,不断深化合作领域、细化合作内容、聚焦供需痛点,提升各环节产出效率的同时,促成了整个产业链的要素集聚集约,同时在不断强化分工和利益联结过程中,带来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生产、组织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真实诠释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麦冬联合体农资
愿 望(下)
EPC总承包模式下联合体合作体系构建
愿 望(中)
川、浙麦冬质量差异研究概况
湖北省智能建造科技创新联合体成立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宁波党建联合体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听见麦冬在生长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