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瓷雕塑中的工与艺

2021-11-19

江苏陶瓷 2021年1期
关键词:材质陶瓷雕塑

谢 俊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214206)

陶瓷雕塑是一种以陶瓷为材质的雕塑艺术,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工艺美术品以实用目的为基础,兼具审美性,有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也就是把实用品艺术化,或艺术品实用化。 陶瓷雕塑最早是以实用功能为主,如佛像、秦俑以及各种陵墓陶瓷雕塑,演变到后来出现了装饰、玩赏性的陶瓷雕塑,制作得精美绝伦,艺术价值极高。

在陶瓷雕塑的创作中, 首先是对物质媒介 (材料) 的认识与理解, 然后是对制作工艺的掌握及运用,创作的过程也即是对材料的一种审美加工。 所以在陶瓷雕塑艺术中,材料、技巧(即工艺性)是先决条件, 在此基础上融入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观念(即艺术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陶瓷雕塑的工艺性

1.1 陶瓷雕塑的材料性

材料作为雕塑创作者的第一生命, 是创作者赖以寄托思想的媒介, 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说过:“任何艺术家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 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 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感。 ”创作者对材料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审美情感。

陶瓷作为雕塑材料有着其特殊的魅力, 原料的普遍性、 材质的可塑性都吸引着众多的爱好者参与其中。 陶瓷雕塑是泥、釉、火的综合产物,配泥的多样性、配釉的多变性、烧成的偶然性,使得陶瓷材料在外在表现上存在了无穷无尽的变化。 陶瓷雕塑的物质媒介性,具体表现为材质美、釉色美。

(1)材质美:包含了质地美、纹理美和光泽美等。泥土本身所散发的质朴气息,能给人以自然、回归的感受,陶瓷材质本身的表现力,是现在很多陶艺创作者所追求和探索的; 纹理是雕塑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决定了这种材料能更好地用来表现各种具象或抽象的纹理, 在历史上就存在了许多仿生的作品, 近代更是将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光泽美感符合人们一般的心理审美需求, 是能为普遍欣赏者接受的最直接的审美情感表达, 这种表现形式在紫砂雕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釉色美:釉是一种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玻璃质薄层,种类繁多,一般使用者主要是(色彩之外)从光泽感(有光、无光)、流动性等方面选择釉料。 同样的釉水,在不同的烧制温度下反映出不同色彩,即使是在同一窑炉内进行烧制,也有可能出现不一样的色彩,这就是所谓的“窑变”,虽然现在由于技术的提升, 对温度、 釉色的变化有了更好的掌控,但是这种偶然性还是无法完全避免,而这种偶然性恰恰也是釉色有趣的特点之一, 使得人们对此充满了好奇。

1.2 陶瓷雕塑的技巧性

工艺的独特性使得陶瓷雕塑又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黑格尔说过:“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熟练的技巧,才能驾驭外在的材料。 ”任何艺术种类,只要是艺术创作都需要娴熟的、高度的技巧,这种艺术技巧包括对工具材料的性能、用色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创作者运用各种表现手段, 通过塑造具体的形象, 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象传达出来的,而这种表现手段也即是专业技法,是指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所必须的具体技巧和方法。

陶瓷雕塑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门类, 对于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是极为重要的。 雕塑本身从字面意义的理解就是由“雕”和“塑”两种基本技法构成的艺术形式,是对硬和软两种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 不同的文化和地域所运用的雕塑材料无非是木、石、金、泥、骨这几大类, 但是所衍生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 对材料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各异的塑造技法,即使是同种材质,由于在审美诉求中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处理手段。 但是在对材料的美感追求上,各地显现出很强的相似性, 比如意大利的大理石雕刻和中国的玉雕对细腻石材的光滑表面效果保持着一致性,材料本身的美感直达人的内心。 对于创作者来说,材料本身不存在优或者劣,不论是细腻的柔和感还是粗狂的质朴感, 在历史的身影中都能找到优秀的作品,关键在于创作者如何来理解材质的特点,如何有效地运用工具和技巧, 就如庖丁解牛一般地将技巧和材料相互融合。

陶瓷雕塑的技法通过数千年的技术改进不断探索发展至今,制作过程主要是通过造型、烧成来实现的,其中造型是最为主要的过程,这个过程倾注了创作者几乎全部的创作激情。 造型过程又分为成型与装饰,由于陶瓷材料受地区的影响和限制,所以也呈现出了以产区为区域的不同技法,如石湾的贴雕、捏雕、捺雕、刀塑,景德镇的堆雕、镂雕等等。 装饰使陶瓷雕塑的艺术性更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釉作为陶瓷雕塑的重要装饰手法之一, 常见的手法有浸釉、淋釉、涂釉、喷釉等等,根据不同的造型选择不同的装饰手法,也能体现出创作者的独到匠心。

烧成是陶瓷雕塑的最后一道工序, 作为陶瓷雕塑创作者,如果不了解烧造技术的话,在陶瓷艺术的殿堂内是寸步难行的, 创作者必须了解烧造温度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陶瓷材料有着不同的烧造温度,如果没有考虑烧造的制约因素,很可能功亏一篑。 火既有难以驾驭的一面,制约着创作者,又有神奇、变化莫测的一面,也同样给他们提供了特殊的发挥空间。

2 陶瓷雕塑艺术性

陶瓷雕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传统陶瓷雕塑题材主要为:古装人物、神仙僧侣等等,讲究生活在艺术中的体现,传统作品更多体现为写实,将意蕴含于实中。 而现代陶瓷雕塑在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后, 更多地注重了材质特性所呈现的美,更强调艺术家自身的特征与个性。

陶瓷雕塑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 都要借助物质材料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 塑造出蕴含着艺术家审美感情的艺术形象。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 《美学概论》一书中指出,“雕塑难于做复杂的描绘,而要求形象的单纯性。 ”这种单纯性即是对雕塑的局限,却又道出了雕塑的特性。 众所周知雕塑不擅长表现宏大的场面、复杂的情节,而只能抓住某一个瞬间,这个单纯的、独立的形象必须具备代表性,这也是雕塑创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陶瓷雕塑受到材料特性和陶瓷工艺的局限,这种单纯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因为任何一个脱离整体的部分都有可能会在成型和烧制过程中造成麻烦,这种单纯性主要体现在物象的单纯、动作的单纯、关系的单纯。

陶瓷雕塑的体积感一般都较强,造型丰润饱满,这种特征受到了工艺特点的制约, 单薄的形体在干燥与烧成的过程中较为容易出现问题, 细长的线条极易在成型和烧制中开裂。 陶瓷雕塑的重心、体量也受到工艺的制约, 所以陶瓷雕塑造型以上小下大或上下均等居多, 而体量也无法与其它材质的雕塑相比拟。

陶瓷雕塑的装饰在历代的传承中, 积淀了许多程式化的样式与手法,动态的程式化、局部处理的程式化,这也是陶瓷雕塑的显著特点之一。 陶瓷雕塑的色彩也有别于其它材料雕塑的色彩,泥料的搭配,釉水的色彩、特性、感觉,装饰手法的变化,都可以使陶瓷雕塑作品产生独一无二的气质, 这也是其它材料雕塑所无法达到的。

一件成功的陶瓷雕塑作品必须具备完整的形象、 协调的比例关系, 形象的完整不光体现在表面上,而且也是内在的,形象之中蕴含着内涵。

3 结 语

陶瓷雕塑独特的工艺性长期以来倍受人们重视, 工艺水平的高低成为了判断陶瓷雕塑好坏的重要标准, 人们更多地关注陶瓷雕塑的实用价值与工艺美学,而忽视了这种材料载体所能承载的更多的、更高的艺术价值, 但是陶瓷雕塑仍然以其独特的肌理、触觉、视觉美感征服了众多的爱好者。

猜你喜欢

材质陶瓷雕塑
巨型雕塑
刚柔并济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钞子伟、钞子艺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材质放大镜电光闪耀亮片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
针织衫之材质对比战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