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学困生成因与转化策略之探究
2021-11-18陈清芬
陈清芬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同时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此,很多家长为了提供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会到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但家长这一举措,也导致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使其学习和生活都缺乏家长的引导,不仅容易让留守儿童沦为后进生,也容易让留守儿童出现心理不健康等问题,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此,文章着重分析了留守儿童学困生形成的成因与转化策略,希望能够为留守儿童学困生的顺利转化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无法在家庭中得到有效的监管,使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教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于鼓励,帮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让留守儿童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减少留守儿童沦为学困生的比例。那么具体该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呢?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从成因和转化两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到多方面,只有全面了解与分析留守儿童的成因,才可以为有效对策的提出提供有利依据。概括来说,留守儿童学困生成因与以下几点有关。
1.学校方面
学校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尤为关照,对于留守儿童特别是学困生关照和引导不足,甚至个别教师对于他们还存在一些偏见。留守儿童学困生长期处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仅会自尊心严重受挫,还会越来越不自信,缺乏上进心和学习兴趣。再加上留守儿童所处年龄段,正是青春敏感期,在感受到教师的不重视,甚至是歧视之时,他们便会出现做出各种不利于教师正常教学的行为,以此来反抗教师,或是以此来让教师给予自己更多关注。
2.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外出打工,所以常年都不在他们身边,他们在长期由祖父辈抚养之时,便难以得到父母及时且有效的监管。祖父辈在照顾留守儿童时,由于受到能力或者精力等方面的限制,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及时的辅导,使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无法得到帮助。另外,留守儿童在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之时,身心也难以处于健康发展状态,这将会让他们越来越贪玩、不思进取,很容易让他们逐渐进入学困生的行列。
3.社会方面
社会更加喜欢“乖巧”的学生,而不喜欢“不乖巧”的学生,且对于两者之间的态度差异极大。在学校教育管理之中,会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而对他们的评价标准通常仅局限在成绩优劣层面,以此种单一标准评价学生时,很容易让学困生更加的不自信,让其学习越来越不积极,且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4.个人方面
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在长期感受不到教师、家长以及同学等给予的关怀和帮助之时,他们会逐渐的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样样不如别人,难以学习好,最终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彻底沦为学困生。
二、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策略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教育越来越受关注,要想真正解决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1.激励教育,增强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学习自信
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学生之间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并要尊重这种差异,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对待学困生,加强对学困生的激励,这样才可以让他们重拾学习自信,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具体来说,老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多制造与学困生接触的机会,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同时,要注重对多元化正面激励方法的灵活运用,以更好助力他们学习自信的提高。比如在选择课代表之时,可以让留守儿童学困生担任,还可以在课堂中做活动之时,让留守儿童学困生担任组长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留守儿童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正面激励,这样就可以唤醒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更强。或者在授课中,老师还可以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提出一些简单些的问题,也可以在批改作业之时,多为他们留下表扬和鼓励性的评语......通过教师多方面实施激励教育,可以让学困生发自内心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与肯定,提高了对学困生的转化效果。
2.因材施教,激发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留守兒童学困生普遍存在知识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足、接受能力差、记忆力不足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引入分层教学方式,让他们在课堂中有更多收获,同时,课前预习以及课后作业的难度要适当降低,提高他们作业的完成率,这样就可以让留守儿童学困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这种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多元评价,优化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老师应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等多方面评价学生,同时评价的过程中,也需要融入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以此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更容易让留守儿童学困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改进与提升自我。
4.家校教育,共同监督管理
在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学校和家庭为辅,所以家校共同教育和监督管理十分重要。具体来说,教师要从教学的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来优化,家长则要从教育理念、亲子关系以及德育多方面优化。通过教师和家长两方面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可以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多关注与帮助,以此来更好调动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效果会越来越理想。
结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有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这对于和谐家庭和社会的构建十分有利。为此,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全面分析与把握,通过多方的努力和配合,为留守儿童学困生提供更多帮助和指导,真正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家友,王世林.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辅导方式漫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39).244.
[2]柯秦.农村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之我见[J].汉字文化,2018,(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