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情感教育 打造和谐课堂
2021-11-18冯秀强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以人为本”“寓教于情”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实现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获得终身发展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学生主体
“和谐”一词,最早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谐社会(harmonious society)是我們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和谐(harmony)也是教育的追求。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依旧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改革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求知,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中学阶段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多,难度不断加大,而教学时间少,不仅要求教师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而且还须留下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和消化,尤其在当前新课程体系中,中学阶段课堂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现实操作的能力,运用所学科目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思维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与我们的课堂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师生关注的学习重点总是限定在知识点的剖析,而对师生的评价也就尽限于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所以造成了“制造高分的机器”。在以教师为本的传统教学中,教师苦教,而学生不乐学,甚至在教学中出现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其教学成果自然是事倍而功半,甚至一些学生对课堂深恶痛绝。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具有激发情感的良好条件。这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契机。“寓教于情”就是教师要以自身强烈而真实的情感,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的内容产生共振和共鸣,进而打造和谐的课堂。
二、注重情感教育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倘若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怀以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行学习,就能发挥情感功能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否充满热烈的情感,决定着能否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首先,课堂内外,坦诚相待。师生之间融洽、真挚的情感交流不是一下子在课内建立的,它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在课外去播种情感,通过经常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成才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教师关心、体贴的话语,和蔼可亲的笑容,理解、尊重的态度,自然会使学生感到亲近和愉快,情感沟通也就有了基础。学生一旦理解了这种情感,必然会移植到课堂上,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其次,激发情感,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饱满的工作热情,合理的情感导入,恰当的语言表达和动作、手势,平等探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等,也会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以情育情,必然能动之以情,而达到晓之以理的效果,使学生不觉得有一种外界的力量去强迫他们接受教育,从而能够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对教育内容保持一种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在接受情感感染的同时,乐于学习这门课程。教师的幽默、风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轻松和愉悦;教师的高昂、激情使学生情绪高涨和思维活跃;教师的低沉、稳重带给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认真的思考。
孔子在《论语》中早已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应尽量激励学生和诱发其学习兴趣,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求知为一种快乐事,获得情感的满足。
第三,转变角色,交流合作。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转换师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学生学习不尽是要认识一些知识点、掌握一定的方法来应付考试,以换取好的成绩。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相互尊重、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的良好关系。现在的教师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还应是知识的引领者,是情景设计者。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当学生学习的贴心人。这样,上课时,师生间不知不觉地就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打造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是以教室为载体,以“情感体验、内和外顺、合作交流、共享双赢”为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各要素要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以实现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应“以学生为本”。教师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起到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探究并掌握知识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学习、生活中的任务,促进学生发展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教育理念还应体现学科与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促进学生知识容量的增加,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时刻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我们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極肯定;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切忌冷嘲热讽。因此,我们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构建和谐的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即课堂教学节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有机整和而成的一种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型节奏。其中,学节奏是教节奏的基础,它制约着教节奏,同时又相互促进。课堂教学节奏是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和谐教学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知识和趣味教学相互交替。趣味教学不但能紧紧地吸引学生,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甚至能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但是,课堂教学要时时进行趣味教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课堂氛围节奏的处理,关键在于教师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通常来说,一节课高潮不宜来得太早。在上课时前几分钟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就开展极具魅力的趣味教学,那么,接下来教师在新知识呈现时就会显得黯然失色。因为,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处于兴奋状态,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中,他们不能较好地理解、领会新内容。教学重、难点不容易及时被突破。同样,知识讲解也不可太久。要不然课堂会很快失去生机和活力,令学生们生厌。知识讲解要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课堂教学的教的节奏与学的节奏的和谐匹配,是我们应该不断寻求最佳教学节奏,努力构建和谐课堂节奏。
总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需要有序的和谐,和谐的课堂是我们的追求。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教育理念,注入我们的情感教育,构建和谐的课堂,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每节课的教学效率,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作者简介:
冯秀强,(1974—) 男,汉,山东临朐 ,大本 ,潍坊广文中学,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