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审美经验在摩梭走婚中的体现

2021-11-18樊鑫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摩梭摩梭人人类学

樊鑫

摘要:走婚作为我国云南和四川的少数民族摩梭人的独特婚姻方式,呈现了全球化背景下独特的地方性审美经验,传达了摩梭族原始母系社会制度下的历史沿革与现实意义。作为摩梭走婚文化代表性的两部人类学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和《三节草》,讲述了泸沽湖畔最后一位摩梭土司夫人的传奇人生经历及其孙女拉珠进城工作前的过程。结合当今全球化背景环境下地方性审美经验的撕裂与融合,对于未来摩梭走婚的地方性审美经验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地方性审美经验 摩梭文化 走婚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三节草》

“地方性审美经验”,这一概念初步的定义概括为:人类学意义上的具有地方性文化特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区分的感性文化层面,还包括由于这种不同的感知方式和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而形成的不同的审美意义。具体性和特殊性是“地方性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文化、习性、文化传统、语言、习俗、认知模式、象征符号等等,均为“地方性审美经验”的基本要素。 这是王杰在研究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时尝试提出的理论概念,用于概括和指称全球化语境下非西方主流文化在审美维度上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态。纪录片,是科学成果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用于人类学研究,对于人类学与影视学的研究与发展有其独特的表现意义

一、传统的婚姻形式:一夫一妻制

婚姻,指社会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形式,是建立家庭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前提。婚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婚姻形态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婚姻可追溯到原始时代,它是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属性,自然法则会用异性相吸的力量,使哺乳类生命繁衍生息。但原始人类并不需要婚姻,只是后来随着历史发展有了氏族社会,这时采用的是集体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体嫁到另一个氏族。这种习俗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乱伦导致族群退化的后果而形成的。再之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才有了一对一或一对数的固定夫妻关系,于是就产生了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制,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婚姻与家庭形式,即同一时期内,只允许有一个合法的配偶。由原始社会中的对偶婚发展而来。一夫一妻制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个体生产也成为可能,私有制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将私有财产准确无误地传给自己的子女,一夫一妻制便产生了。一夫一妻婚姻基础上组成的家庭较对偶家庭更为稳固。但其从产生之日起,便确立了女子的从属地位。一夫一妻制是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之一,这一历史的进步是以母权的退却为代价的。

二、《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摩梭走婚中的地方性审美经验

《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是2001年由周华山导演的人类学纪录片。纪录片主要讲述「摩梭」位于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县永宁乡,是中国唯一的母系社会,男不娶、女不嫁,人们终生与母亲同住,没有主流社会的婚姻与家庭。摩梭人重女不轻男,没有「男压迫女」或「女打压男」的问题﹔男女在性别与性事上轻松自在,人间罕见。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工作小组在没水没电的摩梭山区里生活一年多,进行母系文化研究,收获甚丰。并且完成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本片没有旁白,纯由摩梭人自行述说,透过老中青三代摩梭女子的生活与对话,来呈现母系摩梭文化的独特风采——走婚。

走婚是云南和四川的少数民族摩梭人的独特婚姻方式,摩梭人是母系社会,除了少数因为要增加家庭劳动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没有婚姻制度。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生养,生父会在满月时公开举办宴席,承认彼此的血缘关系,避免发生同父乱伦。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注"。

在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当中作为青年女性代表的达史拉措童年十二岁时在家乡举行了成丁礼,初恋因为两者对于家族观念的分歧而分手,达史拉措认为她和家族是一体的不能分离,这和现代意义上婚姻中的个人与家族观念有所差别。达史拉措认为摩梭族走婚与现代意义上的结婚是具有相同含义的,婚姻中每个人仍然从属于个人,不会因为婚姻而成为别人的附属物,这与一夫一妻制观念中女子所处从属地位有所差异。

摩梭族因其母系社会特征,故而对于女性十分尊重。他们认为不尊重妇女就是不尊重自己的母亲。摩梭族社会虽然仍保留母系社会,但同时对于男女性别差异并没有所谓的“重男輕女”观念。摩梭人不赞同汉族观念中的“嫁娶”观念,他们认为收礼金的行为类似于卖女儿,在他们的观念中两人感情相当愿意走在一起生活就算结婚,但同时在婚姻中个人仍保持其独立特性。摩梭人观念中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作为地方性审美经验,走婚是摩梭人的婚姻形式,也是一种地方性民族习俗,走婚区别于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由于摩梭文化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独特的历史发展沿革而形成摩梭独特的婚姻家庭情感观念

三、《三节草》中不同婚姻观念的碰撞:地方性审美经验的抵抗

《三节草》是著名导演梁碧波于 1998 年执导、荣获了第 20 届法国国际真实电影节特别奖的当代中国经典人类学纪录片。它以真实的主人公肖淑明老人口述,讲述了她作为泸沽湖畔最后一位摩梭土司夫人(也即外界所言“最后的摩梭女王”)的传奇人生经历及其孙女拉珠进城工作前的过程。肖淑明还在少女时代时,被摩梭人土司喇宝成看中,带回泸沽湖成为他的压寨夫人,这一去就是54年。1996年,她终于有机会又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当她看到繁华的城市时,肖淑明百感交集,她已经不可能再重新融入到这个城市中,但她却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孙女拉珠送回到成都去。全片分为两条线,一条是肖淑明讲述自己早年的经历以及生活感受,另一条是肖淑明努力将孙女拉珠送往成都的全过程。这两条线交叉叙述,一进一出,让肖淑明这位民国土司遗孀作为承载了不同身份的个体,成为了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符号载体。

纵观全片,汉族文化与摩梭文化的融合中不断产生冲突,肖淑明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以汉族文化的身份融入摩梭文化,以汉族文化的眼光来看待摩梭文化。而拉珠作为摩梭文化的代表,以摩梭文化的持有者来看待汉族文化并竭力想以外乡人的身份融入城市。

四、再说摩梭走婚:全球化下的地方性审美经验

摩梭人的走婚制,是人类婚姻史上,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一妻之外的第四种婚姻形态,至今仍保留完整的独一无二的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地方性审美经验。

随着社会发展,摩梭人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新鲜事物,传统习俗也随之演变。泸沽湖的婚姻制度正在发生着以下几种变化:

其一,摩梭男女间结交阿肖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与现代交友方式几乎无异。

其二,青年摩梭人仍谨记摩梭婚姻的禁忌,对于传统习俗也愿意传承。

其三,走婚的地域范围逐漸扩大,出现了民族多元化的现象。

其四,传统的母系大家庭逐渐被小家庭取代,随着男性劳动力地位的上升,以男性为主导的父系家庭的数量增多。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每天都有许多原先可以维系微观社区互动的地方性知识被挤压成碎片,散落甚至消失。而文化纽带的断裂,往往意味着未来远比经济诉求更为剧烈的社会冲突和治理危机。从维系整体族群归属和终极意义工具的角度看,文化认同的空心化倾向已日益突显。全球化环境下现代文化给摩梭族走婚带来的究竟是文化的撕裂还是文化的融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 王杰《地方性审美经验中的认同危机——以广西那坡县黑衣壮民歌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的呈现为例》,《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

[3] 陈刚:《什么是人类学纪录片》,《现代传播》 2001 年第 4 期。

[4] 王大桥.地方性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关键词[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01):105-108.

[5] 杨晓民.全球化时代的地域文化[J].读书,2010(11):59-64.

[6] 刘欣悦.再说摩梭走婚[J].今日民族,2019(06):30-33.

猜你喜欢

摩梭摩梭人人类学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Mosuo on the move
浅论摩梭族群姻观的演变
浅论摩梭族群姻观的演变
情歌对唱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谁在异化摩梭人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