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关系中的互助与利他
2021-11-18程雷
一、生物的进化与互助
自从达尔文(1809-1882)提出生物进化理论以来,围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达尔文提出的天择(Natural Selection)与性择(Sexual Selection),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按照达尔文的看法,绝大多数动物靠斗争才能生存。”
但是,对此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也不鲜见,主要代表有俄国的学者克鲁泡特金。他在《互助论》(1902年)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幕一幕的动物互助共存的生动事例:从蚂蚁、蜜蜂到飞禽走兽和高级的哺乳动物,直至万物之灵的人类都应当遵循这样的法则:“联合和互助是哺乳动物中的通例。” 其实,进化论学者也观察到普遍存在于动物界中的寄生现象和合作竞争(cooperation-competition theory)。互助协作能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从中受益,人类本性中的美好德行并不是因为动物具有相似行为才得到证明,相反,正是动物世界中缺乏具有說服力的例子,我们的美德才凸现出来。本能论所提倡的人类生存竞争中的互助协作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正是互惠互利支撑着社会的运转。最足以体现人类文明互助和利他的制度设计莫过于社会保障体系。
基于互助的社会本能,产生了我们最初的互助互济,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和邻里之间的同舟互济、共度难关;以及家庭之外的行业救助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加拿大学者王大为的《兄弟结拜与秘密会党——一种传统的形成》认为“这种结合只是一种互助方式,……天地会在海外或称‘义兴公司’,”“通过建立寺庙、供奉特定的地方神祗、庆祝农历规定的节日,满足了同一地方移居而来的人们的宗教需要。公司还可以为新来者提供食宿,帮助寻医疗病,有时还免费安葬身故者,传统互助组织的活动,在公司行事中都能找到。”
二、利他主义产生的社会保障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利他也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如瘿蚊的例子:“为了生长,幼虫从母亲体内蚕食母体,几天以后,幼虫出生了,留下的却是它们唯一亲体的一个遗骸,一个几丁质的外壳。”另外,在生物学家的视角,“麋鹿,当它们的食物匮乏,那些年老的麋鹿就会自动停止进食,自觉地把可生存的资源留给更年轻的同类!” 正是生物的利他主义和自我献身,促进了种族的繁衍生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为利他主义总结出一条法则:“只有能够给绝大多数人提供最大幸福和最小痛苦的社会,才是有价值的。”甚至在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1858-1917)的《自杀论》中单列一章讨论“利他主义的自杀” 。所以,中国历史上不乏有舍生取义的壮举,战争年代也有英雄炸碉堡、堵枪眼的光荣献身。
利他行为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利他者帮助别人是其出自其内心的义务,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按照《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利他主义(altruism)的解释,此语最初是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用来表示对他人福利的献身精神,尤其是作为一种行为的准则” ;国外社会学词典这样解释利他主义:“Altruism.Normally contrasted with egoism and individualism,altruism is the principle of unselfish regard for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others.” 利他主义总是与人类之间的交往相联系,正是利他主义的存在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
我们从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不能读出后代经济学家给亚当·斯密贴的自私利己的标签。由焦亮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左手〈国富论〉右手〈道德情操论〉》给出了这样的副标题“《国富论》——‘利己’的奠基之作”、“《道德情操论》——‘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亚当·斯密只是客观描述了一种个人利益的情况:“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相反“斯密从来没有表明他们只受利己主义所驱动;他只是声明利己主义比仁慈、利他主义或殉教更有力和更经常地激发人的动力。”所以说斯密要表达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秩序的进化使然,此自然秩序及其演进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倾向和情感(natural propensities and sentiments)以及此种倾向和情感作为动机的活动。个人有意识地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可是在这种天赋本性的指导下,像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1670-1731)在《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Bees,1720)描述的蜜蜂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像在所有其他情况下一样),人性之中的普遍动机——自爱,可以获得这样一种取向,它追求个人利益的努力,也会促进公众的利益。” 微观上利己的个人主义行为,宏观上就可能是利他主义的效果;即使“每一部分都充满邪恶,而整个整体却是一个天堂”——他在不知不觉地同时促进了全体的福利。从利他的角度看社会保障的效用其实是在讲公共效用或公共福利是个人利益的延伸。正是社会保障的巨大福利作用,使我们踏进了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引导我们前进的还有更加辉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美]斯蒂芬·杰·吉尔德.自达尔文以来:自然史沉思录[M].田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1.
2[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进化论的一个要素[M].第1版.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8.
3张立升、王焱.社会学家茶座[J].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51.
4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25-253.
5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91.
6:Nicholas Abercrombie,Stephen Hill and Bryan S.Turner,1994:Dictionary of Sociology(Third Edition),England:PENGUIN BOOKS,p16.
7 [美]托德·G.巴克霍尔兹.已故西方经济学家思想的新解读[M].杜丽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0.
8Josiah Tucker,The Elements of Commerce of Theory of Taxes(1755),in R.L.Schuyler,Josiah Tucker,a Selection from hi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ritings,New York,1931.p92.转引自[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论文演讲集[C].第2版.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81-582.
作者:程雷(196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现就职淄博职业学院会计学院,讲师;博士毕业,研究方向:工业化与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