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河南段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生态保护创新对策研究
2021-11-18贾倩雯李梓良韩瑞雪王书敏郝芙琪邢泰宇李彦灵
贾倩雯,李梓良,韩瑞雪,王书敏,郝芙琪,邢泰宇,李彦灵
(新乡医学院 三全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河南省郑州市的黄河博物馆和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对黄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察调研。习总书记在郑州视察黄河时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3月1日,《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印发,《要点》指出,要实施沿黄生态廊道试点示范、规划建设沿黄湿地公园群、推进重要支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黄河防洪安全防范治理、开展深度节水控水行动、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体系、推进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等八大标志性项目。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黄河流域在河南境内的郑州段、开封段、三门峡段、新乡平原示范区段进行了生态廊道的构建项目[1-3]。河南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方政府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极为重视,河南省已出台多项河流湿地保护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及针对黄河流域制定的保护规约。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意义
1.1 生态保护与河南区域黄河文化的传承
从文化历史中走来,向绿色发展中走去。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与黄河水涝灾害斗争的奋斗征程,寄托着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奔向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举国上下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正可谓乘风破浪,正当其时。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不断向普通人民群众发散,河南人民对母亲河的一颗保护之心愈发强烈,整个河南地区各行各业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也随之不断攀高。其中以郑州为主的中心城市和以洛阳为主的副中心城市,二者作为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文化的中心城市,在这次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担负着让“河洛文化”重新进入时代舞台的使命。通过将黄河文化精神与兰考焦裕禄精神、林州红旗渠精神一一交织融合,有助于河南地区黄河文化精神的薪火相传。
1.2 河南区域黄河生态环境的构建
长期以来,河南段作为黄河流域下游的重中之重,河南地区历来注重绿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推进,借此次全新的战略定位,全省上下投身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时代洪流。建设生态廊道、提速国土绿化、建设重点防洪工程等项目,形成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为中心,将上游与下游、干流与支流、左岸与右岸、太行山和大别山这一生态屏障,淮河、南水北调中线、隋唐大运河等生态廊道联系起来,协同推进黄河的保护治理,共同打造生态保护格局;从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着手改善河南段黄河流域环境质量;加强湿地保护,黄河流域河南段围绕促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改善推出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示范区在内的沿黄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使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汇聚全省力量,以打开生态保护的新局面。
2 野生药用植物保护的意义
黄河流域河南段境内拥有丰富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可有效促进国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野生药用植物主要用作中草药的原料,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可有效调节人体机能,降低细胞毒性及解决抗生素抗药性等问题,有疗效好、副作用少及标本兼治等优点,还有开发成功能保健饮食品的潜力。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药用植物的需求逐渐增加,对于药用植物的研究也逐渐加深。从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天然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高、不良反应少等特点[4],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备受国内外关注。如从欧洲七叶树的种子中分离得到β-七叶皂苷具有抗病毒和抗HSV-1活性的作用[5];从黄芩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汉黄芩素,可通过减少脂多糖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一氧化氮的生成来抑制对脑胶质细胞的炎性激活[6];益母草地上部分的醇提物在较低剂量(125~250 mg/kg)时,可减少疼痛[7]。近几年,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药用植物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从江西民间药草珊瑚开发出的“复方草珊瑚含片”可用于咽喉肿痛。还可从药用植物中进行分离和提纯天然化合物,寻求治疗疾病的新型药物,如从黄花蒿中分离得到抗疟疾活性成分——青蒿素;从中国特有植物喜树中分离出的抗癌活性成分——喜树碱,经结构修饰研发出抗癌药物 Irinotecan 和Topotecan;在长春花中提取出的长春碱,也具有抗肿瘤作用等[8],这些药用植物开发在国际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流域河南省部分生态良好,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可以依托这些资源,延伸野生药用植物的开发,满足人民对中药材的需要。同时有助于实现药用植物的规模化,推动药用植物传统产业的发展,在保障人民健康生活的同时,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药用植物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丰收。
总之野生药用植物作为重要的财富和药材宝库,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能为人民的健康和幸福生活造福。
3 黄河流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分析
3.1 开发利用现状
3.1.1 黄河流域植物资源盘整 河南省境内黄河沿岸分布有植物种类86科313属,其中蕨类植物9科10属;裸子植物3科3属;被子植物74科300属。植物生活型分析表明,豫境黄河沿岸维管植物以草本为主,占比超过85%;其次为乔木,占比7.33%;藤本和灌木种类稀少[9],其中所涵盖药用植物的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黄河流域的野生药用植物保护是保护黄河母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只有守住生态红线,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3.1.2 黄河流域药用植物保护现状 黄河流域构成了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由于长期采矿,以及污水排放等问题,河南黄河流域沿岸区域生态环境日益脆弱,部分山体被挖空,植被遭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许多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恶变,土壤退化难以为植物提供养分,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野生药用植物难觅踪影。环境的破坏将直接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因此保护黄河母亲河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现阶段对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潜在药用植物的调查研究也急需快速推进。关于潜在药用植物的调查研究,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加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进程,而且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保护生态环境的攻坚战。
3.2 生态保护现状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生物圈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人类想要可持续生存,就应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全方位统一规划和管理。但目前黄河流域缺乏的正是这种统一管理,应该摒弃“治标不治本”的应对方式。对于黄河流域药用植物的保护不仅需要个体化的单一保护,还要开展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一体化建设,以黄河滩地保护、造林绿化、沙化土地治理等为重点,以山、河、林、田、草、沙的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3.3 生态保护存在的几点问题
目前黄河流域的发展还不平衡,空间开发存在差异性,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总框架下,对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可以先对河南省内黄河流域不同地形地貌进行划分,考察不同地域的经济承受能力,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活动。河南省地处中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河南省黄河流域在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成就显著,但同时也存在黄河生态脆弱等问题。这表明持续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绿色发展理念是改变黄河流域生态的重要途径。
4 创新对策研究
4.1 建立野生药用植物名录
本研究采用形色APP扫描,识别未知野生药用植物,通过采集植物标本和拍照,并进行编号记录,后期查阅大量资料,通过“中国植物志”网站对收集来的植物标本从其根、茎、叶子、花、果实、种子进行识别,最终确定植物的纲目科属种,再进行分类整理,将有价值的野生药用植物建立野生药用植物名录,以便于后期的筛选。见表1。
表1 黄河流域河南郑州段植物调研节选
4.2 扩大黄河流域沿岸药用植物种植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价值产量、生长周期等因素,对植物名录中适合大面积种植的药用植物进行筛选,并按区域进行划分。利用互联网、自媒体、报刊等平台进行前期宣传工作,并实地走访,向黄河沿岸村落进行相关内容的宣讲,让村民了解到药用植物种植的高价值以及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当地居民保护黄河流域药用植物资源的意识,开展生态旅游并发动一些高校科研单位进行对口技术支持,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推进这些项目的过程中,掌握黄河流域河南段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借鉴民间用药经验,发现新的民间天然药物;同时针对黄河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合理的指导思想、开发思路和对策。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药农的补贴力度,在各方努力下,共同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小康。
4.3 构建黄河流域药用植物生态带和湿地景观带
将黄河沿岸可用于构建景观带的地域进行合理规划,划分出适用于药用植物种植的地段及区域,用于药用植物生态带的构建。并结合交通便利情况、湿地可利用情况等进行更细致的区域划分,规划出适合构建湿地景观带的版图。
基于建立的野生药用植物名录,根据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态分布等相关信息,筛选可用于构建生态带的药用植物,并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进行植物和区域结合的对应规划。并且根据不同药用植物的不同花期,筛选出可适用于构建湿地景观带的药用植物,将其与湿地景观带建设版图同步推进和建设。
在可持续化利用药用植物的同时,还要推动退耕还林还湿、生态长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等,加强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人为调节相结合,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