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1-11-18张宏婧朱婷婷
张宏婧 朱婷婷
(东北电力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手段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为目的的创新教育理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创业能力,最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全方位人才,是一种集启发性、前瞻性、创新性为一体的教育[1]。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张小玉等(2019)认为,高校应当抓住时代机遇,有效结合校内资源与外部社会资源,建立完善优良的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舞台[2]。钟淑萍(2020)提出了“内合外联,集成合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以此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成[3]。邓欢(2021)强调,在当下,应当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共同体[4]。本文将结合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实践环节和保障措施五个角度出发,制定出一套较为细致、完善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1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尤其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价值导向、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及管理、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形式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不足。
1.1 培养理念
现有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性价值导向,培养目标过度倾向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忽视了对创业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启蒙引导,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2 课程设置及管理
我国高校一般以选修课的性质设立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多以松散的公选课、系列讲座、网上自学的形式开设,有些学校甚至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归属到社会实践环节或第二课堂。
创新创业课程选取的教材比较随意,缺乏适合我国现状的优质本土教材,授课内容也都是简单的就业引导或对创业竞赛的指导,没能对创新创业全过程进行有规划性、针对性的教育指导,教材内容的系统性较差,严谨性有待提高。
我国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很少提及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创新创业类课程没能纳入学分管理,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兴致一般。
1.3 课程教学形式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完成,受高校教师自身能力素质限制,双创教育不能与时俱进,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教学方法枯燥,大多数以口述形式授课,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拓展,距训练创新思维和唤醒创业意识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创新创业的源动力。
1.4 实践环节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特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既要有雄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以此来满足多学科交叉教学的要求。而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一般由辅导员、实验员等教师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但缺乏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薄弱。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般以学院为单位开展,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仅限于本专业领域,学生学到的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受限,导致许多创新创业活动都流于形式。有的学校虽然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缺乏专人管理,政策机制保障不完善,人财物支撑上都存在一定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制定
基于上述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层次思考、多环节实施的工作。应立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改革,按照高校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层次体系,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课程、实践性环节、保障措施等五个方面,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
图1 多层次立体网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2.1 建立多层次培养目标
要达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目的,需要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从培养目标方面看,按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深度建立激发梦想、政策指导加技能辅导和创新创业实践三个阶段的目标。
(1)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梦想。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高校学生在就业时,更多地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发展体系成熟的知名企业,对于一些充满挑战的中小企业关注度较弱,直接选择创业的人更是少,故引起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的开端。
(2)政策指导加技能辅导。首先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了解一个企业运营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之后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分别向其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让学生充分掌握与本专业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期的创新创业工作夯实基础。
(3)创新创业实践。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偏实践性的学科,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检验其教学效果,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后一阶段的培养目标设置为创新创业实践,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做好人财物支持,使学生融入创新创业全过程,逐步走向创新创业之路。
2.2 分阶段制定培养要求
根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细化成具体的培养要求,以作业或考核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第二层次。
(1)在激发梦想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撰写创新创业规划书,对自己未来创新创业生涯制定详细计划,如选择期望踏入的创新创业行业,描述如何开拓创新创业市场,以及规划自己创新创业前景等。
(2)在商业计划书的撰写阶段,要求学生以团队撰写商业计划书,制定一份详细的项目计划,具体包括招商引资、公司运作、计划生产、销售服务、风险管理等。
(3)在经营模拟阶段,要求学生进行模拟经营企业,将商业计划书中的内容落实于实践,切实参与创新创业的各项流程,体验创新创业的乐趣,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2.3 设置系统性主干课程
主干课程的设置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应贯穿本科生课程始终,整合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各学科知识与技能,形成综合性的跨学科课程培养体系。设立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与大学产业园融合,单独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在全校所有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将各类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起来,挑选适用性教材,配置优秀教师团队,确保学生获取高质量的理论基础,调动各专业学生协同配合,共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开展创新创业理念辅导课程,由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创业辅导的老师进行授课,确保激起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热情。
(2)充分发挥经管学院及法学院老师的学科优势,面向全校开展公司法、商法、税法等课程,使学生了解法律常识,避免政策性错误 。技能辅导环节注重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衔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相应专业课程,由该学院老师传授,保证学生获取最系统的专业知识,逐步实现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邀请从事创新创业企业经营的中小企业主,现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业过程及重要经历,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全过程,对创新创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有利于接下来的创新创业实践。
高校可自建或引进一些线上课程,如云课堂、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引进优质教学软件,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规律,使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面授学习,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自学,以丰富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4 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环节
(1)在激发梦想环节,以多媒体授课、直播、录播等形式观看财富人生、成功励志讲座等栏目,此过程所选取的案例应形象直观,具有客观真实性。如今高校学生是一个渴望成功、崇尚英雄主义的团体,成功励志榜样的故事会激励当代高校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素养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深入到情境中学习,激起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向往和憧憬。
(2)在商业计划书的撰写环节,进行政策引导和技能辅导,挑选优秀的商业计划书、典型创新创业案例以及优质的创新创业电影鉴赏,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反复思考,与实际案例的对比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创新点与不足,在不断的分析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灵活思路,广开言路,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习惯。
(3)在模拟经营环节,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园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将之前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探索领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开办、经营企业,站在创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亲身经历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不断创造价值,获得对创新创业的更深层次理解。
2.5 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保障机制
依托学校官网、公众号、广播、报刊等媒体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全校打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品牌,根植校园、种植身边,选取身边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人物,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分享其创新创业历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梦想,引发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广泛的加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
在理论教学环节,要聘请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及行业优秀人才,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绩效评估体系,每年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绩效评估,整合学校人财物等资源,在职务评聘方面予以倾斜,给予教师一定奖励和综合性补贴,把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归做科技成果进行绩效考察,激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创新创业教育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后盾。还应当配有专人负责课程教材的挑选及优秀案例的收集、汇总,教材与案例都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关注社会前沿话题,紧跟社会发展潮流与趋势,确保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整合教育资源,“内合外联,集成合力”可以释放教育新动能。在创新创业实践环节,高校应给予更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积极举办各种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学生将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逐步落实项目计划书中的内容,体验开办企业、招商融资、运营销售、风险管理等过程,全程跟踪学生的创新创业实战,落实优胜学生奖励措施,如增加综测评分,给予实体奖励等,使高校学生真正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去,塑造创新思维、提升创业素质,培养不惧艰险、勇于开拓的创新创业进取精神。
3 结语
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合理定位,充分理解其价值和本质,建立完善科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当代高校学生人才培养的趋势之一。通过激发梦想、政策引导加技能辅导、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次,实现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梦想建立、认知了解、实际应用三步飞跃,并从五个方面着手,逐步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立足理论,增强实践,着力培养兼备“双创”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